王海江
海倫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扶貧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態扶貧作為雙贏之策,積極推動生態扶貧“小林場”提檔升級,為貧困群體打造穩定持續的產業增收項目,實現生態美和人文美和諧統一,不斷增強貧困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近兩年來,全市共建生態扶貧“小林場”1260處,面積達到1.48萬畝,帶動1.57萬戶貧困戶增收,打造了持續增收、長效脫貧不返貧的“綠色屏障”。
“系統化”設計,小林場登上“大舞臺”。海倫市把建設扶貧“小林場”作為脫貧攻堅中密切干群關系的綠色紐帶,細化實化推進模式,推動小林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效果。一是實施專班推動。采取“市級領導牽頭+生態扶貧林專班統籌+林草局具體負責+鎮村現場推進+貧困戶參與”的方式,與鄉鎮簽訂責任狀,實行量化考核,強力推進生態扶貧林工作。二是政策扶持驅動。整合扶貧資金、社會資金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并積極鼓勵貧困人口參與產業運作,全市貧困戶投放入股資金320萬元,投工投勞折資60余萬元,實現了貧困戶由“政府幫”向“自主投”轉變,成為小林場的真正主人。積極探索農業保險對接精準扶貧的新模式,確保小林場(小果園)產業收益。三是技術指導帶動。織密市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由林草局技術人員和鄉鎮林業管理人員132人組成的服務隊全程跟蹤指導,確保實現預期效果。
“長效化”聯結,小林場就是“小銀行”。海倫市聚焦“管長遠”和“利當前”,通過投資入股、投工折資入股和機車務工折資入股等方式,實現貧困戶全覆蓋,獲得長期穩定收益。一是細化分配機制,擴大經營性收益。在經濟林方面,明確貧困戶“三權”,即股權、經營權和收益權,貧困戶戶均獲得100棵扶貧樹,以單株每年增值5元計算,按70%分配比例,貧困戶每年收益至少350元,分紅期20年。在果樹林方面,根據果樹品種和貧困戶獲得棵數,收益按照貧困戶不低于70%核算,確保貧困戶根據自身意愿獲得收益;在小苗圃方面,每坰地帶動25戶貧困戶,每年戶均收益500元左右。在能源林方面,各鄉鎮與地勢坤熱電聯產公司簽訂訂單,貧困戶可隨時變現。二是完善管護機制,穩定工資性收益。按需開發設置護林員公益崗位,678名貧困戶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每人年增收3140元,既保護了林木資源,又拓寬了增收渠道。三是發展碳匯經濟,擴大溢出效益。加快碳匯項目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的申報、備案、簽發事宜,預計今年10月末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屆時所得碳匯收益資金,將全部發放給19個深度貧困村以及未脫貧戶,確保能夠穩定脫貧。
“景觀化”打造,小林場美成 “桃花源”。海倫市深入挖掘“小林場”的生態、經濟、景觀功能,融合小菜園、人居環境、生態旅游等要素,著力增強“小林場”的觀賞性,達到綠化、香化、美化的景觀效果。一是圍屯造林植綠。按照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利用清除柴草垛、垃圾堆騰出的空地見縫插綠,圍繞村莊四周和主街補種殘次林、新造綠化林982條,初步形成“屯在林中、人在綠中”局面。二是小果園添景增綠。把“一屯一品”小菜園與“果樹一條街”有機結合,建成集生態示范、賞花品果、采摘游樂、生產創收于一體的“農場式果園”20處、“庭院式果園”110處、果樹一條街60處,面積達到1260畝。三是小流域治理添綠。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河、溝、堰等區域插種紅毛柳和沙柳,栽種薪炭林面積1000畝,保護黑土資源,促進了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有效提高了全市生態防護林建設水平。
“集體化”運作,小林場成為“蓄水池”。海倫市把發展小林場作為強壯村級集體經濟的“小切口”,整合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積攢了殷實“家底”、積蓄了充沛“后勁”。一是積蓄了地源。用好用活“清化收”手段,放大土地確權成效,深入挖掘宜林地源,按年度編制使用規劃,逐年投入到小林場建設中,有效解決了造林用地緊張問題。二是涵養了財源。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村集體擁有林權面積6100多畝,每個村年均增加積累1.5萬元以上,涵養財源的同時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有效防范了返貧風險。三是儲備了苗源。根據城鄉自身綠化需要和市場需求,立足自繁自育、自給自足建設扶貧小苗圃80處,面積2000畝,儲備一批景觀性綠化苗源,有效降低了購苗成本,滿足了城鄉綠化需求。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