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嬌 陳朝宇
摘 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社會經濟形式和流通方式,而電子商務也已成為我國物流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有利于物流業走向信息化、網絡化和集成化的道路。本文從企業物流管理的現狀出發,比較分析傳統物流管理與現代供應鏈管理之間的區別,進一步探討物流管理模式轉變的意義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 物流 供應鏈管理 管理模式
在傳統的物流管理模式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最能體現市場的競爭。企業為了從競爭中勝出,通常會選擇基于縱向思維的管理模式,如擴大業務板塊或直接并購上下游企業。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度的加快,企業與企業之間借助各種經濟紐帶實現了更為密切的聯系。企業開始注重與上下游企業形成戰略聯盟,進而高效整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商流,形成一張相輔相成的關系網絡。因此,社會競爭的方式從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向物流與物流、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以聯合對聯合的競爭演變。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實現健康長遠的發展,必須將物流管理模式從原有的“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這對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
一、傳統物流管理與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含義及區別
(一)傳統物流管理
傳統物流管理是單一環節的管理,指產品從供給方到需求方的物理性移動,即產品從制造商到經銷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費者這樣一個流程。傳統的物流管理是分散的管理,它的各個環節是封閉獨立的,其物流活動由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如銷售預測、客戶服務支持、產成品存貨控制一般由市場部門管理,而物資采購、物料運輸、車間存貨控制等物流活動一般由采購部門管理。因此,產品的包裝、運輸、裝卸及倉儲,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和時間。
(二)現代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是指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最終用戶構成的網絡組織結構,涉及一系列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現代供應鏈管理就是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進行集成化管理,它通過協調并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對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控制,最終以最小的成本為消費者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它強調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傳遞信息、交換信息、共享信息,從而形成一個密切聯系且增值的供應鏈。
(三)兩者管理模式的區別
現代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物流管理主要有以下區別。第一,現代供應鏈管理是現代化、信息化、系統化的管理模式。企業之間通過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交流、共享物流信息,以便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反應,實現整個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管理。第二,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群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戰略決策。第三,在傳統的物流管理中,由于各部門缺乏合作,企業會通過緩沖庫存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這容易導致供應鏈上其他環節缺貨。而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中,企業不需要庫存保證供給和需求的平衡。第四,現代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群運用信息化、集成化、系統化等管理方法協調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二、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的意義
(一)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通過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建立上下游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可以有效避免供需雙方因信息不對稱導致供需不匹配。此外,供應鏈管理在幫助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的同時,可以有效降低各運營環節的庫存總量,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使企業可以將更多的流動資金用于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在競爭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二)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客戶,要高度重視客戶的實際需求,使整個供應鏈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競爭力的、能為消費者提供最大價值的源泉。在當今“新自由主義消費”的時代,人們的消費偏好在不斷更迭變化,對商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應根據消費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從傳統的“推銷”模式向“需求動力”模式轉變,不斷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三)提高企業間的合作效率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在于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以及采購、生產、存儲等環節的相互協調。在供應鏈合作關系的背景下,企業之間可以通過信息共享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各自的生產經營計劃,最終實現供應鏈中所有企業的共贏。
(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一般來說,每一家企業擁有的和可支配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有限的資源用于無限的投資。因此,供應鏈各個節點上的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專門從事某一領域或某一業務,把優勢資源集中到該業務領域,從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市場提供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在非核心業務方面,外包對企業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它不僅可以節約開發和生產成本,而且可以利用加工廠成熟的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借助他們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弱勢。通過對各節點企業核心競爭優勢進行充分整合和資源共享,可以有效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實現供應鏈整體的效益最大化。
三、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的策略
(一)深化對供應鏈管理觀念的認識
目前,我國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正處于啟蒙階段,且企業界深受“大而全”“小而全”傳統觀念的影響,因此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與國際先進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國的企業界只有實踐沒有理論,應當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加深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樹立正確的供應鏈管理理念以及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共同推動供應鏈管理的發展。
(二)加快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開始采取資源重新配置、業務流程外包、加強供應鏈管理等舉措,優化管理和業務流程,這為建立高效適用的第三方物流奠定了基礎。因此,物流企業應當積極向第三方物流轉型,推動與產業物流的聯動融合發展,發揮協同效應,與上下游企業建立協作共贏的戰略合作關系,對企業“三流”進行有效整合,解決供應鏈管理領域庫存、運輸、運營等方面的高成本問題,提高物流活動的管理效率,讓合作企業專注發展自身的核心業務,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經營績效。
(三)建立完善的人才建設機制
目前國內供應鏈管理領域的人才十分欠缺,原因是真正的供應鏈管理人才是具備全方位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他們既需要掌握并運用供應鏈管理理論,又需要具備其他方面的相關知識。所以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人才建設機制,堅持引進人才和培育人才,提高供應鏈管理者在各個領域的知識技能水平。如華為引進復合型人才時,招聘崗位的具體要求是針對小語種設計的,需要小語種與其他技能型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再如海爾為培養自己的復合型人才,采用了內部輪崗機制,提升員工多項工作技能,使員工全面了解并掌握企業的運作機制。
(四)建立健全先進的信息化系統
供應鏈各個節點的企業都應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POS(銷售終端)系統、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等。這些技術為供應鏈上企業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提供了底層的技術支持。企業通過透明的、共享的信息化系統,可以實時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動情況,對供應鏈各節點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降低各種不利事件和風險發生的概率,推動供應鏈上各節點的企業實現互利互贏,為企業健康長遠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企業不能再以傳統的思維應對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管理能力的強弱直接左右著企業未來的發展。唯有轉變傳統的物流管理模式,引入集成化的現代供應鏈管理方法,實現企業物流的系統化、整體化,才能真正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本文以物流管理的現狀為出發點,比較研究了傳統物流管理與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兩者的區別,進一步探討了物流管理模式轉變的意義并提出了有效策略,在推動傳統企業物流管理模式轉變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為蘭州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邱秀嬌(1998—),女,浙江臺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參考文獻
[1] 馬倩.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的思考[J].公司與產業,2015(22):121-123.
[2] 丁婉清.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的思考[J].物流論壇,2019(06):15-16.
[3] 張浩.有關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8(11):49-50.
[4] 何榮宣.傳統物流向現代供應鏈管理轉變的策略[J].管理縱橫,2011(09):41-43.
[5] 陳建鑫.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轉變分析[J].電子商務,2015(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