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需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能力及語文情感為目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由此可見,教師需要發揮出該教學方式的作用,完善語文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基于此,文章就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應用方法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情感教學;高中語文;應用
一、 引言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至語文學習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及背景,有利于積極影響學生的性格及思想觀念,產生情感共鳴。因此,教師需設立合適的教學形式,進行理論、閱讀、作文三方面教學,幫助學生感悟語文課程內容的發展意義,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需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融合探究式、情境式教學方式的特色,改變原有語文教學方式,在特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有利于完善學生的思想價值觀。
二、 情感教學基本概述
情感教學就是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辯論、朗誦、多媒體教學體驗中,全面的感知文學作品的特點、意境及思想感情,這一教學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自主挖掘、感受作者的思想。比如,可利用生詞、短句體會作者的所見所想,快速地了解作品本身的創作意義。另外,這一教學形式需要教師改變“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文章大綱、各段落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表露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如《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既突出了春季的形象特點,瞬間給讀者呈現了生機盎然的情景,還提升了文章意境。學生就需要利用這一字,判斷出文章的真實情感及文章意境,進而使學生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文字魅力。
三、 結合文章類型,感受文章情感
高中語文教材涉及古詩詞、議論文、散文、記敘文等文章類型,并且各個文章所表述的文學意境均存在著一定差異,需要教師結合各類文章類型,設置相應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感受、閱讀,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師需突顯出情感教學的特征,間接展示文章的情感特點,不僅有利于讓學生融入至語文學習中,還有利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關于“生命”理念的教學中,教師需利用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情感意識。首先,教師可篩選出有關于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課文片段,讓學生體會作者對于生命的思想意境。通過在文字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自然場景、真實故事以及關于母愛、父愛的情感及頑強的生命特點,讓學生明白文章中所涉及的情感意識。此時,教師需科學的設置教學問題。如可將史鐵生《務虛筆記》片段融入至語文課堂,本篇小說是作者半自傳形式的,關于自然的小說。小說中表露著作者對生命的解讀,也有自身對歷史的理解。其中在“愛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尋找一種自由的盟約”這句話理解中,教師可提出“作者在文章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才對生命、愛情如此渴望?”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自發性發現了文章中的經典語句,使學生產生了代入感。當學生通讀小說(部分)時,學生們自然就對作者的生命、心理及作者對動植物的演變規律有了全新的感知。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講述有關于生命的感人故事,尤其是需要注意故事的真實性。其中,學生A就講述了關于“英雄機長劉長健的故事”,講述過程中,需要學生講述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及理解,同時根據相關實時報道、電影片段講述感人之處,有利于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故事講述過程中,教師需要插入相關案例,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章內容,在感受、感知、體會的過程中品鑒課文,從而了解課文中關于生命的理解。最后,通過一系列文章的講述后,學生們自然就加深了對文章的認知度,并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生命的獨到看法,進而體會“殘缺”“孤獨”在文章中的意義,有利于讓學生了解到關于生命的哲理,進而養成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心理。總之,教師需要集合課文與課外讀物,細致課內文章的思想,借助同類型文章加深學生的情感意識,有利于做好教學銜接,感受到語文文學中的魅力。
四、 融合真實情境,深入體驗教學
將真實的情境融入至語文課堂當中,引導學生自主發表關于這些情境的看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代入感。其中,教師需將情境式教學貫穿至整個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文字、圖像的基礎上,進行問題體驗,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的體驗認知。情境選擇中,教師可選擇課內、課外的文章,也可選擇相關社會熱點,要求學生在過程中發表自己獨到的分析,這對于體驗教學開展是有利的。
例如,在講述關于母愛的課文時,教師可將“時間都去哪了”短視頻融入課堂,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了解父母親的不易,進而在過程中進行討論、互動,同時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探究關于短視頻內容的情感意義。此時,教師還可分享關于自身的情感經驗、教育經驗等,讓學生根據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提出自己對語文獨到的見解。分享過程中,教師需利用自身的情緒特點,引導學生關注到所講述內容所賦有的情感特征,有利于讓學生與故事產生共鳴。這時,教師可展示關于父愛母愛的文章段落,如朱自清《背影》中關于作者父親步伐特點的描述,使學生能以此進行學習、探究。同時,教師需要提出“為什么父愛和母愛是無私的?在你的生活中,父母親為你付出了哪些努力?”通過設立相關生活場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逐漸了解到相關課文重點。此外,在帶入問題的探究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段落中的抑揚頓挫,同時體會到課文所表示的情感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在同類型文章的體會與感知中,教師需要注意課文講述中所采用的語氣,根據課文的情感特點,進行語調的調整,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解讀到課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師可設計相關角色表演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情境式表演,從而在表演過程中認識到課文的情感思想。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表演能力,還能提升學生對課文的哲學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荊軻刺秦》這一歷史典故的介紹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扮演荊軻和秦王兩個角色,角色體驗中需說出相關課文內容,同時利用恰當的語言和語氣介紹人物特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知。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哲學教育及心理教育,要求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相關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進而在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價值觀。
五、 創設肢體語言教學,激發學生情感意識
語言、動作都能提升學生的代入感及體驗感,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與學生進行情感、學術方面的交流。其中,這一語言可由手、腳、眼神等肢體語言進行表露,并且這些肢體語言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首先,教師需保持微笑,能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如表情管理中,保持溫和的語氣,并保持微笑,能夠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使其敢于、樂于與教師進行溝通。此時,教師可引入相關網絡熱點,如“表情管理失控”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明星在演唱歌曲時,使用了特色的表情管理,能夠提升歌曲的意境。通過引入這一視頻內容,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在眼神管理中,教師需盡量采用和藹、親切的眼神,對表現良好的學生予以鼓勵,對表現較差的學生予以警告。手勢管理中,教師需要做好言行統一,即語言與雙手的動作要保持一致。例如,對于“感動中國”人物及其情感的講述中,就可加大手指、手掌的動作,提升學生的視覺沖擊感,有利于讓學生更快融入至學習中。此外,需注意個人形象,尤其是注意個人穿著,并站立至指定的教學位置,使學生的目光始終在教師身上,提升教師本人的關注度。例如,在《紅樓夢》課文的講解中,講述林黛玉時,教師可模仿林黛玉大家閨秀的神情特點,讓學生從教師本人的動作、習慣,了解到林黛玉的人物特點。同時,教師還可播放有關于林黛玉的生平視頻、著名典故等,讓學生在感受如“黛玉葬花”的成語的基礎上,學習到課文內容,這對于提升教學有效性是有利的。又如在《我有一個夢想》課文的講述中,教師可說明演講詞的演講規范,尤其是演講過程的妝容、舉止等,并通過演講視頻,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馬丁·路德金在演講過程中的慷慨激昂,有利于讓學生通過作者的眼睛、雙手等肢體語言,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但是,若教學中教師沒有注意到授課語言的表現方法,可能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在課堂中融入關于國家、人生、自然、社會方面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的人生價值觀,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知社會的發展情況,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認知度與理解程度。另外,教師需要注意及時引入各類社會、時事新聞,要求學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有利于逐漸完善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此外,教師需要將課堂主體轉移至學生個人,讓學生在表演、探究、演講的過程中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減少“滿堂灌”的情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積累水平,并通過字、詞、句了解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作者的崇高理想。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將情感教學方式融入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對生命、母愛、父愛、情感的看法,還能養成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習慣,進而在過程中發現課文的情感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另外,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融合自身對課文的看法,有利于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文君,俞燕.淺談鄉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以關中文化為例[J].西部學刊,2019(3):117-120.
[2]陳秀芳.淺談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細則[J].中外交流,2019,26(12):127.
[3]逯慧.淺談人文素養觀下的高中語文情感教學[J].讀寫算,2019(4):169.
[4]鄭銘鑫.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J].新智慧,2018(34):1.
[5]陳軾.淺談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意義與方法[J].信息周刊,2019(3):1.
作者簡介:
石建鼎,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隴西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