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 要】在我國的戲曲舞臺上,戲曲表演和戲曲音樂是構成一部作品的兩個重要支柱,本文分別淺析戲曲舞臺上的表演和音樂。
【關鍵詞】表演;戲曲音樂;職能;關系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029-02
一、戲曲表演
(一)概念分析
表演,指演奏樂曲、上演劇本、朗誦詩詞等直接或者借助技術設備以聲音、表情、動作公開再現作品。還有一些舞臺藝術之外的,如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師傅給徒弟、學生們展現的一些示范動作,也叫表演。本文主要論述戲劇舞臺上的表演。
所謂“表”,就是我們說的表面,也就是演員、演奏員通過動作和聲音帶給觀眾一種直觀感受。
聽覺:就是臺前和幕后的“念”和“唱”,要讓觀眾清晰聽到。
視覺:就是演員在舞臺上所有的表演動作和肢體語言傳達給觀眾的一種信息。一招一式、一個眼神都要表達準確,符合劇情需要。
所謂“演”,就是表現劇中人物內在情感。一個好的演員是非常重視“演”的,“演”能帶動觀眾去想象,更能帶動觀眾的思想情緒。
(二)藝術形式及特征
1.程式化。中國戲曲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程式化很明顯,也很嚴謹,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演出中要把各個細節和劇本人物要表達的思想在舞臺上展示給觀眾,塑造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傳達人物情感,從而表現生活,所以說沒有程式就沒有戲曲的表演藝術。
2.地域性強。中國戲曲表演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后期的不斷發展,受地域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流派、聲腔的各種戲曲形式,中國戲曲表演手法是珍貴的藝術,是我國眾多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3.技巧性強。我國戲曲舞臺上,各個行當都有它獨特的表演技巧,我們所說的“四功五法”就是我國戲曲舞臺上獨有的表演技法。
4.獨特的音樂體制。中國戲曲音樂體制比較獨特,它分為三大類,即曲牌體、板腔體、混合體,它不同于歌劇等其他藝術形式。另外它的發聲方法很貼近生活,也很容易傳唱。
5.音樂化。戲曲中的道白介于“唱”和“說”之間,但更傾向于“唱”,舞臺上的身段、武打都能使之音樂化,形象舞蹈化,讓觀眾享受美感。
6.虛擬性。虛擬性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演員用一種虛擬的方式來表現現實環境或對象, “三五人千軍萬馬,四五步走遍天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7.綜合性。我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它融合了各個藝術門類,具有精湛深厚的表演特點。
(三)要求
戲曲演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文化素養,還要有扎實的表演基本功,能夠在舞臺上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名優秀的戲曲演員,必然會對角色的形象和性格進行完美塑造和刻畫。
第一,要了解劇種的各種板式和聲腔特點。作為一名戲曲演員,要將劇本內容、人物形象展現給觀眾,不能一味照搬其他人的表演和演唱模式。
第二,要識譜。讓演員識譜并不是為了減輕老師的教唱負擔,而是讓演員從譜面上找到劇種的特色和行腔技巧。
第三,要有充分的想象力、理解力、表現力,要有激情和應變能力。
第四,在戲曲舞臺上,不能為表演而表演,一味展示自己的舞臺技藝,而是要緊貼劇情,將劇情內容展現給觀眾。
第五,表演要講究,不能將就。演員表演要認真,要對得起觀眾,哪怕臺下只有一位觀眾,也要認真對待,用心表演,常香玉大師說的“戲比天大”,就是如此。
第六,不能忘本。作為地方劇種,不能盲目向大劇種看齊,不然就不叫地方戲了,要保留地方劇種的特點,特別是方言,要牢記“沒有方言就沒有地方戲曲”。
第七,要了解什么是舞臺三部曲。即上場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我是怎樣做的?
第八,要創角色,不要學角色。好的演員不是“學”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所以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用心去悟戲。
第九,學習理論知識。初學者要掌握大量的戲曲理論和文化知識,不懂得理論,缺乏文學知識,理解不了詞意,是演不好戲的。
第十,向老藝人學習。很多老藝術家在每次上場的時候都會提前拿好本場需要的道具,穿戴整齊,醞釀情緒,提前進入角色,而不是慌慌張張地上場,不是忘詞就是忘拿道具,衣帽不整,更不用說進入表演狀態了。
第十一,要學會分析角色。要想演好一個角色,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角色的經歷;分析角角之間的社會關系;分析角色在劇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角色的行為方式;分析角色的態度;分析角色的感情表達方式;分析角色的外形;了解劇中的時代背景;了解劇中的風土人情、方言等。
所以演員不能張口就唱,都是要有鋪墊的,如樂隊鋪墊、氣氛鋪墊、自身情緒鋪墊、語言鋪墊、舞臺效果的鋪墊等。
二、戲曲音樂
我國戲曲舞臺上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唱腔音樂、場景音樂、敘事音樂和串場音樂四大類(不再贅述)。
常言說“牡丹花好,尚要有綠葉的襯托。”一部藝術作品,要想能打動觀眾,就需要演員以情感人,通過聲音塑造人物,表達和抒發人物的內在情感,在此過程中,樂隊的伴奏水平能不能緊貼演員的情緒,對增強舞臺藝術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伴奏”就要突出一個“伴”字,不要喧賓奪主,伴奏員的作用就是烘托舞臺氣氛,帶動演員和觀眾進入某一特定的場景中,在演員下場時銜接好場次,還要給演員定調。
每一部戲的引子和前奏必先聲奪人,曲中的節奏過門則是加深情緒的感染力或表達情緒的轉折、速度的轉折,同時也使演員得到一定的休息,曲尾則是整部戲的高潮,要帶給觀眾余味無窮的效果。現在有很多優秀的演員都會挑選自己喜歡的主弦來為自己伴奏,因為能為他們量身打造唱腔,從而發揮其特長。
三、戲曲音樂和演員的關系
音樂是一部戲曲作品的靈魂。一部作品的成功,離不開樂隊和演員的共同表演。樂隊和演員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它們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演員表演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樂隊,特別是音樂唱腔設計和主弦(主奏樂器),同時也帶動了主奏樂器演奏風格的形成。
一個優秀的伴奏員必須了解什么是“三主”,即主旋律、主弦、主唱,只有圍繞這個“三主”來伴奏,分清主次,才能凸顯作品的音樂特色和內容特點。另外,伴奏員還要牢記四個字——引、托、送、補。
引,即引領,就是在樂隊演奏前或演員演唱前的引領,這個很重要,它起到定調、定弦、定曲、定速、定腔的作用,使演員在后面的演唱中不會跑調,或者掉板、唱錯板式等。
托,就是在演員演唱時,根據演唱的旋律進行托腔,主要起輔助作用,但力度不能超過唱腔。
送,主要是樂隊烘托演員的唱腔,當演員唱到激昂處或放聲長嘆時,需要樂隊用樂器來幫他們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以此來感染演員和觀眾。
補,即填補空缺,主要就是在演唱的字與字、句與句之間給予補充,以此來渲染氣氛,讓演員有個休息的機會,同時也讓觀眾有個討論、評價的時間,其實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補過門”,也叫“順聲腔”“學舌”等。
總之,樂隊與演員的關系應該建立在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基礎上。擔任著戲曲音樂部分的伴奏員不能抬手就拉、吹、打,要帶動演員快速進入劇情,多學習理論知識,提高伴奏水平和藝術修養。要知道,樂隊就是連接觀眾與演員的紐帶,也是增強戲曲演奏整體效果和藝術魅力的主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