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波 李怡
摘要:“校村企”協同是一種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讓大學生成為高校、鄉村、企業協作共同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力量,此舉對構建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有著較大的意義。本文以高校“繡色十八洞”團隊為例,探索了在“校村企”協同下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為培養新時代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形成了一種新經驗,值得進一步驗證與推廣。
關鍵詞:校村企;鄉村振興;產品設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6-0042-02
隨著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高校與社會各界的溝通交流也在逐漸擴大加深,在此過程中產生了“產學研合作”“政產學研合作”“政產學研用合作”“政用產學研合作”等多種形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界的支持融入,因此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時都十分重視各種不同形式的產學研合作。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指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圈,“校村企”協同平臺便是在這種人才培養需求下應運而生的。該模式的建立能彌補我國高校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創新能力薄弱、實踐能力不強等方面的諸多不足,有效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本行業實際工作脫節的問題。
1“校村企”協同平臺概述
“校村企”協同平臺是高校和鄉村、高校和企業、企業和鄉村之間為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計劃,建立的一種良好合作關系,是一種新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服務鄉村建設和企業發展,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形成緊密的高校、鄉村、企業共同體,達到多元共贏的目的。三方通力協作,明確供需關系,創造一個供產品設計專業大學生展開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平臺,讓大學生成為實現三方共同目標的核心力量。構建“校村企”協同平臺,探尋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充分利用三方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著力建立培養與就業互相促進的長效機制,以適應鄉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校村企”協同下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作為高校,無論什么層次的合作,要始終把握“育人”主線。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職而單純地去做社會服務,要結合專業建設、科研工作來進行。在“校村企”協同下有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的設計、優化、實施,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社會培訓、科技研發的良性互動,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2.1打造一支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
創新創業項目以鄉村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高校、地方政府、鄉村和企業等主體協同互動,建設鄉村振興“校村企”協同創新平臺、農村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實踐性鄉村建設試驗基地,須加強高校與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特色農產品合作社、社會公益組織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緊密銜接,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多方協同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高校通過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能力,能加快培養不同類型人才,打造一支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2.2推動設計行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伴隨著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產品設計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我國產品設計人才的供需呈現出一種需求持續旺盛而供給乏力的局面。創新創業教育目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種全新模式。高校與鄉村、企業及其他監管部門深度合作,能為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構建適應教育規律和市場發展特征的設計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率,推動設計行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
2.3形成高校、鄉村、企業多贏的局面
基于“校村企”協同平臺探索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是產品設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思路,主要用于指導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協同平臺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下,能加強高校與鄉村、企業和政府部門的融合度,提升設計人才供給質量和水平,平衡供給關系,滿足供給需求,解決供需錯位矛盾,提高就業率,形成高校、鄉村、企業多贏的局面,促進設計產業的轉型升級。
3“繡色十八洞”團隊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校村企”協同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更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湖南省某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服務社會的水平將決定“校村企”合作的深度,該校產品設計專業緊密依托“校村企”協同平臺,圍繞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將教學資源進行重新分配,構建新型的系統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創業意識。現以該專業培育的“繡色十八洞”團隊為例,探索“校村企”協同下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3.1對接創新創業所需資源實現“多方聯動”
因國家鼓勵高校對貧困村所擁有的工藝產品進行再設計和改造提升,解決工藝難題,提升產品品質,對接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貧困村內借助政府相關部門的力量組織對傳統工藝手藝進行培訓,幫助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學習傳統工藝,掌握相關技能。企業通過訂單生產、以銷定產等方式,幫助銷售村內生產的傳統工藝產品,形成扶貧就業、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的多贏格局。為了充分發揮高校設計學科優勢,產品設計專業的教師帶領學生創建了“繡色十八洞”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牽頭為學生對接創新創業所需資源,為村里有發展前景的苗繡手工藝產品進行設計提質,攜手企業進行苗繡禮品采購,有效解決了創新創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問題,很好地踐行了“校村企”協同行動,完成了學校負責產品設計、鄉村負責產品生產、企業定點采購的閉環,多方聯動為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3.2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
以鄉村振興項目為導向,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還需要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緊密聯系,從厘清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和人才培養定位入手,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專業教育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的理念和內容,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該?!袄C色十八洞”創新創業團隊在運營過程中,為了讓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采取了精準三步走,即“精準設計”“精準培訓”“精準銷售”。在精準設計方面,開發了日用品、服裝服飾、工藝禮品三大板塊產品;從精準扶“制”、精準扶“智”到精準扶“志”對十八洞村繡娘進行多方面培訓;為了讓產品擁有源源不斷的銷路,廣泛尋找定點采購單位和進行線上產品推廣。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想辦法與專業設計類公司合作,請專業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畢業生回校傳授經驗,共同研究鄉村振興設計與創新創業的路徑,同時將教師評價、鄉村和企業負責人評價共同作為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的評價標準。
3.3扎根鄉村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身體力行”
創新創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創業者有各方面的知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風險意識。不能僅停留在理論教學層面,要通過反復的創新創業實踐才能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袄C色十八洞”創新創業團隊依托“校村企”協同平臺,與十八洞村及周邊貧困地區建立了多個實習和實訓場所,不斷引導產品設計專業學生深入鄉村通過開展調研、培訓、實際操作讓設計成果落地,有效解決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還在學生專業實踐課程(社會實踐活動)設置中直接將地點定為十八洞村,倡導專業與扶貧結合,讓從事創新創業訓練的學生在村里模擬情境,設身處地進行分析判斷,學習知識和方法,同時注重培養能力和思考過程。將學生的創意能力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結合,讓其“身體力行”扎根鄉村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構成了“校村企”協同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已然不是傳統的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單向“傳道、授業、解惑”。
4結語
“校村企”協同平臺建設是在校企合作上的深入推進,是新時代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高校借力“校村企”協同創新平臺,針對產品設計專業特色和藝術生的個性特點,探尋了對接創新創業所需資源實現“多方聯動”、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扎根鄉村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身體力行”等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讓產品設計專業大學生完成了創新創業實踐計劃,實現了個人理想和追求。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意義重大,可將其形成新經驗運用到未來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中,并不斷評估教學成效,完善教學方法,將優化后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實施,推廣運用到其他更多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