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苗
【摘 要】人生、時間、迷宮是《交叉小徑的花園》的三大意象,作者通過對這三大意象的運用,使得整個故事撲朔迷離,具有無限可能。本文在細讀《交叉小徑的花園》的基礎上,就書中所探討的人生、時間、迷宮進行簡要分析與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交叉小徑的花園》;人生;時間;迷宮
中圖分類號:I3/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208-02
博爾赫斯是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大特性是虛構性,博爾赫斯的作品也具有這一特點。博爾赫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是想象,他運用他的想象創造出了許多虛構世界,并且基于他想象之上的虛構世界都充滿了智慧與活力[1]。對博爾赫斯來說,“現實的東西比想象的東西更為古怪,因為想象的東西來自我們,而現實的東西卻來自無限的想象,來自上帝……對于想象來說,比現實世界更容易接受。”《交叉小徑的花園》也是博爾赫斯運用他的想象為讀者講述了一個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故事。下面就對《交叉小徑的花園》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解構。
一、人生中的偶然與必然
《交叉小徑的花園》中闡述的各個對象都具有偶然與必然交織的特點,作者通過對偶然與必然的巧妙安排,讓整個故事架構仿若一座迷宮,撲朔迷離,線索無可捉摸。《交叉小徑的花園》是以一個歷史事件為起點展開,整部小說在語言特點上分別具有情緒化、論述性等特征。具體如,作者在描寫現實人生的困境時,使用了情緒化語言;在表達歷史譜系學觀點時,采用了論述性語言。在這一寫作手法與構思下,小說有了一個循環的規律,事件總是在偶然與必然之間循環,且這種循環有一定的荒誕性。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偶然性主要是通過小說的結構來體現,比如整部小說是以現實為起點,由現實逐漸向夢境、向歷史過渡。在小說的第二部分,“無限”開始有了必然性,即滅亡的必然性。按照小說的說法,是“上帝死了”或者個體脫離了“在世”的體驗。小說的結尾營造了一種斷裂感,這部分的斷裂與中間部分的斷裂相互映襯,并以一個“無限焚毀”的想象來深入主題,使得小說的循環性特征更為完整。如作者用“可是他不知道(誰也不可能知道)我的無窮悔恨與厭煩”這樣一句話作為結尾,這句話不僅寫出了主人公無窮無盡的苦悶,更是體現出了小說必然性的“無限”,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如謎一樣的結尾,能讓讀者展開無限想象的空間[2]。
二、斷裂時間中的無限可能性
讀博爾赫斯的文學作品可發現,作者總是在嘗試尋找新的角度,以新的視角新的觀念來描寫現實社會,建構他的虛擬世界。《交叉小徑的花園》亦是如此。在這部作品中,博爾赫斯以新的視角向讀者解釋了現實社會與文學創作之間的聯系:文學創作只是現實與個體之間條件想象性關系的再現,在文學作品中,可通過想象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事情。分析以上觀點,又可瞥見蘊藏于博爾赫斯文學作品中的哲學道理。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作者立足哲學角度提出了時間的各種可能性[3]。
一直以來,由牛頓、亞里士多德等提出的時間學說都備受西方推崇,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時間屬于直線發展的邏輯序列,時間是流動的、均勻的、客觀存在的,也是連續的,是不可逆的。但博爾赫斯從哲學的觀點對時間的絕對性提出了質疑,并且他的觀點也得到了部分人的認可。在博爾赫斯的“時間學”中,提出時間是主體對事物的直觀、感性認知,對于時間的把握則基于主體自身的獨特體驗與時間對象在主體意識中的顯現方式。從博爾赫斯的觀點出發理解時間,可看到時間的延續性與人類個體的記憶、想象等緊密相連,或者說時間的延續性就是基于人類個體的記憶、想象而言的。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時間既具有物理性,又具有開放性,在有些情況下,時間是作為一條直線,向未來無限流淌;而在另一種情況下,時間又會變作一個點不再變化;有時時間又像是一張網,有多個分叉點、焦點,各時間線相互纏繞。在《交叉小徑的花園》這部作品中,時間有時有限交叉有時又無限分叉,從時間線索出發閱讀全文,會發現整個故事撲朔迷離、充滿懸念。小說中的阿爾貝說:“您的祖先跟牛頓和叔本華不同,他不相信時間的一致,時間的絕對,他相信時間的無限延續,相信正在擴展著、正在變化著的分散、集中、平行的時間的網。這張時間的網,它的網線互相接近、交叉、隔斷,或者幾個世紀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
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博爾赫斯以文學的方式寫出了時間的多種可能性。
比如書中所寫:“范生心中藏著一個秘密,倘若有陌生人來敲他的門,他就決定殺死這個陌生人”。這是范生心中所想,但真實結果是怎樣,則有多種可能性,如范生將陌生人殺死、范生被陌生人殺死、范生與陌生人都平安無事。類似這種寫作方式還有很多,如在描寫一支軍隊如何打仗時,作者運用了兩種寫法。第一種寫法是:軍隊行軍過程中所見的荒涼景色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生命觀,并讓他們輕松贏得了戰爭。第二種寫法是:輝煌的宮殿以及盛大的宴會讓士兵覺得戰斗輝煌無比,并因此士氣大增贏得了戰爭。這是《交叉小徑的花園》中所潛藏的各種各樣的時間可能性,但在現實世界中,這種同時存在的可能性不會出現。而作者之所以如此描寫,是從網性時間觀出發的,使得小說中的時間呈現出碎片化、斷裂性又具備無限可能性的狀態[4]。
三、《交叉小徑的花園》中的迷宮意象
迷宮一直是博爾赫斯十分喜歡的意象,也是貫穿了《交叉小徑的花園》整部作品的一個關鍵線索與重要意象。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作者基于他的想象,于真實迷宮中又再置了一座虛擬迷宮,讓整個故事架構破碎散亂,甚至充滿了玄學的因素。可以說分析迷宮是讀者走進《交叉小徑的花園》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博爾赫斯創作這部小說時,他需要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將玄學要素轉換為小說要素。為解決這一問題,博爾赫斯假定小說的作者便是中國人崔朋,崔朋為近代中國的云南總督,精通中國的玄學、星象天文,作詩下棋也樣樣精通。如此一來,玄學成為小說的一個要素便合情合理,且玄學動機也得以轉換成文學想象力[5]。《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充滿了虛構元素,這是這座“迷宮”得以成型的基礎,而博爾赫斯從夢中撿來的這座花園,更使得整個故事撲朔迷離。在小說中,作者提出“我將我的交叉小徑的花園遺留給各種不同的未來”。作者以這句話為基礎,創作出了一座象征性的迷宮,然而除了這座象征性的迷宮外,小說中無數個迷宮也朝著四面八方鋪展而來,讓整個作品復雜、虛幻、神秘,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無限的可能性。可以說,《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博爾赫斯靈活運用文學技巧與詩學技巧,建立起了一座“敘事的迷宮”,使得閉合的小說結構與開放的小說內容得到了高度統一,也讓這部作品成為了內含無數寶藏的迷宮。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博爾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徑的花園》帶給讀者的啟示是無窮的。其中對于人生、時間、迷宮的獨特詮釋,為讀者打開了閱讀的新天地,也為讀者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交叉小徑的花園》具有無窮深度與廣度,值得后人持續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張芮,倪思然.由荒誕與虛無的隱喻直達人生的迷宮——<小徑分岔的花園>解讀[J].名作欣賞,2019,(30):148-151.
[2]白明忠.<交叉小徑的花園>的主題:人生、時間、迷宮[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27):11-12.
[3]許歡.小徑交叉的數字花園——網絡閱讀共享行為模式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4,34(06):78-84.
[4]左傳韻.從<交叉小徑的花園>到<迷舟>看敘事的“迷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07):72-73.
[5]謝安安,唐建清.謎中之謎——論<小徑分岔的花園>中時間與文學性的關系[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33(07):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