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慧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揭開了“摒棄人治,走向法治”的序幕。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提出,加快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步伐。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主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時,教體局發放一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心、要進課程、進課堂。相信當時很多老師內心是疑惑的,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程、進課堂的意義,思想是要打問號的?有意義嗎?意義有多大??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具體部暑與要求,“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號角。2017年10月24日,十九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十九大提出的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模式。與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有了區別。德法兼治,德法并舉的治國方略,也將會是中國社會秩序重塑的最佳模式。
2016 年4 月,教育部規定從2016 年秋季入學開始,將小學教育階段《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以及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一自上而下的變革賦予了課程新的使命與要求,呼喚德育新實踐。課程改名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終于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課程與時代發生的同頻共振。《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順應時代要求、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深刻理解這一變革的重大意義,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優化專業素養結構,立足各自所在學段,了解學生,研究教學,落實課程要求,自覺擔負起立德樹人這一時代責任。
我要講的第二個主題是:新時代、新課程、新使命
1、提領而頓 ?百毛皆順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而且是一門立于并導向社會生活實踐、傳遞國家意志、沉淀、升華為個體良好行為習慣、個性品質、法治意識、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世界意識的綜合課程。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社會性、實踐性等特征,是青少年兒童個性、社會性、國民性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
2、 風雨入耳 ?事事關心
“十八大”開啟的新時代,不僅是教育戰線上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的變革,立法、司法、執法等戰線也展開了一系列變革。通過設立“好人法”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權益,解除攙扶弱者的道德行為的后顧之憂;把子女“常回家看看”這樣的孝老愛親道德要求正式寫入法律;交管部門對不禮讓行人駕車行為進行處罰……在這樣一個德法并舉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會發現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道德加法治,而是堅持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而是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規范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的歷史使命。這也要求擔任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所有老師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自覺拓寬專業發展視野,踏準時代的節拍。
3、隨風入夜 ?潤物無聲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更側重于把法治理念的種子播種到兒童的心田。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法治大樹最牢固的根基應當扎緊在每個小公民的心中。根扎深了,樹方能參天。
例如,統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聲”這一話題,從引導孩子們發現教室里噪聲和校園里的噪聲入手,到自己想辦法解決噪聲的問題。自己制定《班級文明公約》《校園文明公約》。我們制定公約,我們一起遵守。這也是《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內化自己的行為準則的過程。課堂教學實際上滲透的是“規則意識”“公約意識”,這也是最樸素的“法治意識”的教育,這些規則公約從生活實際中來,又實實在在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實際問題,每個同學在遵守規則公約時,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因為這些規則、公約解除了“小公民們”的不舒服、很煩、很吵的煩惱。能讓大家的生活更安全、更有序,更安靜、更舒適,我們要自覺遵守這些規則。哪些人要聽從指揮呢?不僅僅是學生要聽從這些規則的指揮,老師也要聽從這些規則的指揮。這不就蘊含著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嗎?
課堂上,我們制定規則公約,走出課堂,我們敬畏規則、遵守規則,規則意識及遵守規則的習慣就在學生的生活之中得到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也隨之落地生根。對于小學生而言,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接受以權利義務、公平正義、責任擔當為主的法治教育,長大后才更有希望成為一名具備規則意識、程序觀念等法治意識的公民。
這就要求每一位道德與法治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找準法治教育的切入點。課堂上,“就教材講教材、看圖說話判對錯”簡單生硬的“法制知識”的灌輸,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在課堂上,用兒童喜歡的方式,把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于兒童的生活之中,讓大家發現依照規則辦事其實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守法、尊法自然水到渠成,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會更加深入人心。
4、春種粒粟 ?秋收萬籽
小學階段是孩子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于1-2年級的孩子來說,尤為如此。小學階段,孩子意識心理發展迅速,心理發展漸趨協調,言與行、動機與行為慢慢可以達到一致;內心單純,喜怒哀樂表漏無疑,與成人易溝通;可塑性強,容易改變他的想法和行為。所以小學階段是發展孩子智力、培養優良品質、規范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生活的親歷者,教師要把道德與法治理念的種子播種在兒童的心田,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
我們每一位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刻理解課程理念,用好教材,創造性地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學習內容有機融入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再實踐再提升。我們要與新課程一起成長,落實課程目標,自覺擔負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