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意”是設計界永恒的話題。如何創意?創意可教嗎?我們常用“悟性”、“靈氣”、“才氣”等詞來形容充滿創意的人,仿佛創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靈光一現。但實際上,創意是一套思維體系與方法論,是可以通過教學傳授的。文章分析了國內設計院校基礎課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分享了筆者在基礎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闡述了思維訓練在設計基礎教學乃至整個專業學習中的作用與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設計界一直存在“重結果而輕過程,重形式而輕邏輯”的問題,導致了設計僅僅是對形式的簡單模仿,或者過于追求形式感,而不追求設計內在的關聯性。“重結果而輕過程,重形式而輕邏輯”也同時影響到了中國的設計教育。
一、我國設計院校中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設計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出現了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過于偏重繪畫技能的訓練。以筆者所在學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一年級為設計基礎教育,其中素描48課時,色彩32課時,?設計速寫48課時,構成(包括平面、色彩、立體構成)64課時,圖案32課時。可以看出,繪畫類課程明顯超出設計類課程,而構成與圖案課的教學也更偏向繪畫性與裝飾性,仍讓學生手繪模仿傳統紋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等。第二種傾向就是偏重于技能的培養。大量的計算機輔助課程的設置,如平面設計軟件、CAD制圖等等,要求學生能熟練操作軟件,卻忽視了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的訓練,學生在一年級徹底淪為制圖工具。
由于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中缺乏對思維的訓練,導致學生日后進行專業學習時,出現創新能力不足,不知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單一,面對主題不知如何發散,等一系列問題。有些教師動輒讓學生拿出十幾草圖方案,看似是在鼓勵學生創新,而實際情況卻是,由于學生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缺乏觀察、思考以及日常積累,很難一次性拿出這么多方案,最后只能借助“參考資料”。這些問題,并不能靠單純提高學生“手頭功夫”或者“操作技能”來解決,思維的訓練必須提上設計基礎教育的議事日程。
二、如何在設計基礎教育中加強思維訓練
思維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之人活動的過程。思維有很多種,比如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頓悟思維。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我們比較輕視邏輯思維,更多的是強調一種“悟性”,有時候我們會用悟性強不強,來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天資聰穎。誠然,藝術與設計的過程中會有靈光一現,但這些所謂的“靈感”靠的是長期觀察和思考的積累,不是憑空產生的。
思維訓練的教學目標是鍛煉人,是對于自我的發掘與完善,將藝術中的視覺表現與形象思維、設計中的分析與計劃相結合,通過訓練拓展學術的思維和想象力,提高他們創造的主動性,為學生奠定設計思維的基礎,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感。[2]
(一)發散性思維訓練
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引入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和Moodboards(情緒版)兩個思維訓練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在頭腦風暴的練習中,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完成對關鍵詞的定義和聯想,可以是一些客觀的定義,可以是一些主觀感受,或者是一些引申義,等等,再由這些詞發散開去,延伸出另外的關鍵詞,這樣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思維不斷發展,思路也逐漸開闊。頭腦風暴訓練以抽象思維為主,情緒版則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通過搜集與關鍵詞有關的圖片,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從審美的角度對素材進行篩選,最終匯總到一張板上,作為日后創作的視覺指導。
(二)認知與表達訓練
在這一環節,學生被分成兩兩一組,要求兩個人通過彼此聊天、討論、以及其它一些間接方式收集到的信息,設計制作一個能代表該學生特點的作品。作品的表現手法不限。人性是復雜的,多面的。在這個項目中,學生能夠鍛煉溝通技巧、培養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對信息整理、分析、提煉的能力,最終學會用多樣有效的方式傳達思想與信息。經過前一階段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能夠借助思維導圖,收集對象的相關信息,大致可以從‘內在與‘外在兩個大方向展開。外在具體是指對象的外化顯性特征,如身高、體型、相貌、家庭、社會、行為舉止、人際關系等做充分的梳理與分析;而內在則包括就對象的性格、情感、意志、耐性、情緒、感覺等,從中理清共性與特性,采用(對比、夸張、擬人、擬物、比喻等)設計方法,通過多種媒介傳達思想和信息。有的采用平面海報的形式,有的采用3D模型的形式,有的采用視覺加文學形式的,有的采用演繹的形式,甚至有的作品借助嗅覺裝置傳達信息。
(三)主題性思考訓練
前兩個項目基本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表現手法、媒介選擇、主題確定上都相對自由,目的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技法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真實的情況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設計幾乎不存在。環境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都會成為我們做設計時的制約,但正是因為這些制約的存在,才激發設計師不斷尋求創新和突破。這一環節的關鍵詞是“地域文化”和“新年祝福”,要求學生以普通大眾為對象,以介紹推廣其家鄉地域文化為目的,設計一張新年海報。這里不但規定了設計主題,也限制了目標觀眾群。
學生首先需了解自己家鄉獨特的地域文化,其次考慮到受眾人群,需要在諸多文化中篩選出具有代表性、廣泛認知度及識別性的文化符號,應避免為了一味追求標新立異,而選擇一些冷門文化或不具有廣泛認知度的代表符號,然后對符號進行圖形創意。
有時學生能有不錯的想法和創意,但落實到圖形表現上就現實出平時對生活的觀察積累嚴重不足,對圖形的選取、提煉和使用上要么缺乏準確性,要么缺乏獨特性,要么缺乏審美,總體表現為“缺乏創意”。
結語
陳寅恪先生曾指出:“大學教育貴在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周至禹教授在此基礎上,為設計學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審美之表達,創造之品性。”[3]思維是一切創新的來源,唯有通過加強基礎教學程中的思維訓練的培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葛鴻雁. 關于設計和設計教學中思維邏輯性的思考. 新美術,2006.8
[2],[3] 周至禹. ?其土石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基礎教學作品集.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3
作者簡介:羅婧予(1983.10—)女,安徽省合肥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視覺傳達與敘事環境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