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鑒賞能力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更是準備進入探究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的前提條件。本文主要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入手,并提出幾點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策略。旨在提高初中學生語文的文學鑒賞能力,希望為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文學鑒賞能力;策略
一直以來,初中語文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中考應試教育的影響,每一位走過來的教師和學生都經過刷題的洗禮。成績至上的今天,更多的學生和家長將目光轉向市面的教輔上,但其作品的經典性卻是良莠不齊,經過長時間“題目化”“訓練化”,必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如能利用教材中經典的范文、并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一、激發閱讀興趣
溫儒敏先生講過“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關鍵。抓住這個‘牛鼻子,就能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受考試的影響,學生的文學閱讀具有明顯的功利傾向,考試考學生就看,考試不考學生就不看。這樣被迫閱讀下,學生是學不好的,更不要提“興趣”二字。
如《紅樓夢》的名著導讀課,這部作品對初中學生來說,篇幅較長,初中生大多數都沒有將原著完整地讀過一遍,甚至只在影視上了解過一點。在學生不熟悉文本的情況下,教師不宜講的過深,應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興趣上來。考慮到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他們對神話傳說是極有興趣的。教師可以考慮從這方面入手。比如談談賈寶玉與“假寶玉”關系,五彩的石頭在動物界時,比如牛來說,牛是喜歡青青草還是五彩的石頭?學生一定很快就能反應過來,但反過來如果五彩的石頭進入人間,人類又怎么選擇呢?再比如書的開頭為什么借助女媧補天這一女性角色來引入,女媧和后面賈母、劉姥姥她們具有怎樣的關系?不妨在一個星期前就留下任務,課上以某個問題或某個人物為主,讓學生各抒己見開個小辯論會,相信這類的神話故事在《紅樓夢》中一定數不勝數。
另外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戛然而止、有的放矢。教師要敢于放手,相信學生,特別在講授名著導讀課時,要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教學留白供學生思考,或留課后任務讓學生分組完成,下節課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每班學生都有接觸書目多的同學,上課時努力和學生有思維的碰撞,這樣興趣的火花就有了。文學魅力一大特點就是經常出現“讀者之意”,教師要利用好。可以將持有相同的觀點的學生分成一組,課下搜集語句,課上再進行評比,一方面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創設情境,審美感悟
通過上文的努力,教師已經找到學生感興趣的點,那就由這個點及面繼續展開。文學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但作者常常不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借助意象的特點來抒發情感。如《天凈沙·秋思》中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游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教學中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要將學生帶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畫面中。這類的詩歌,不建議教師將詩句翻譯為白話文,那樣會失去詩歌的美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意象的圖畫,并指導學生手繪展示并說明理由。將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此情此景”轉變為學生的“我情我景”,即在如此的環境中換作學生自己,他們又是怎樣的心情,來體會作者心情。學生課后獨立閱讀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等諸如此類帶有“夕陽”“黃昏”意象的文本時,都定會有獨到的見解。當然別的意象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的不同采用不同教法。
三、反復誦讀,勤思細品
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反復閱讀是不可缺少的。借《阿Q正傳》這部作品來說,有位評論家竟讀了十四遍,并寫道:“這篇名作,絕不是看一遍能夠消化的。”他說:“看第一遍我們會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順出一點不是笑的成份,看第三遍,鄙棄阿Q的為人;看第四遍,鄙棄化為同情;看第五遍,同情化為深思的眼淚;看第六遍,阿Q還是阿Q;看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撲來;看第八遍,合二為一,看第九遍,又一次化為你的親戚故舊;看第十遍,擴大到你的左鄰右舍……;看第十三遍,你覺得他是一面鏡子;看第十四遍,也許是個警報器……”(冶秋《<阿Q正傳>——讀書隨筆》)。明顯看到,作者的第十四遍和第一遍的閱讀感受明顯不同,絕對不是只了解篇目故事梗概那么簡單。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讀是不寫的,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帶著某個問題去閱讀,每次閱讀問題設置也要逐漸加深,所謂“讓學生點點腳就能夠到的高度”。教師帶著學生一次次進入文本,每次走出文本時,讓學生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這才是多次閱讀的目的。再讓學生勇敢的表達出來,從輸入到輸出,逐漸實現學生的審美內化。
四、尊重個性,審美再造
陸游有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人就算把理論和技巧熟記于心,不實際運用,不能真正轉為自己的能力。例如在講解朱自清《春》這篇課文中,學到了朱自清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可以在課上讓學生任選一景物來仿寫,并鼓勵學生大膽的在課上念出來,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最后經過共同努力將句子改的更完美。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對學生的寫作也會用很大的幫助。但這里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句子進行評價時,不能僅以“好”或“不好”簡單評價,換句話說: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草草了事,學生的仿寫同樣會以應付的方式對待。評價時應說出好在哪里,哪里還可以改進。
教材中除了教讀課文,自讀課文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場,且自讀課文的經典性可以和教讀課文相媲美,教師要鼓勵學生借助課上教讀課學過鑒賞方法用在自讀課文上,就算是“舉三反一”(講解多篇課文,學生獨立解決一篇文章),筆者相信教師就是相當的成功。
當然學生自身文學鑒賞能力的形成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仍然是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妨在初一教學時就讓學生準備好不同的筆記本,隨時記下優美的語句、詩詞甚至自己的心得等,每學年的期末班級可以進行一次類似于“筆記分享會”,評選出做的最棒的同學,進行鼓勵。不用太長時間,學生的鑒賞能力一定會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鄭舒尹.初中生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初探. [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姜泳.文學經典閱讀中的審美教育. [J].文藝生活.2014
作者簡介:楊學林(1994—),男,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在讀教育碩士研究生,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