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林,王歲花
(河南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迅猛發展,微課、可汗學院、翻轉課堂、慕課(MOOC)等新的教學模式已在各個教育層次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微課成為解決課堂上重難點、查漏補缺的利劍,被應用于學校教學、師資培訓、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各個領域,改變了人們學習的方式,將學者帶入“微學習時代”。目前對微課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設計、開發及應用上,缺少科學的評價依據,各種評價指標層出不窮,導致微課建設參差不齊,因此如何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遴選出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微課作品迫在眉睫。
自從教育部主辦、各個地方教育機構承辦的微課競賽作為指導微課發展方向以來,涌現出了大量的微課作品,各個種類的微課作品征集、競賽評選、教學大賽等活動成為教育信息化推進的一種標志[1]。然而教育部主辦的微課大賽主要以教學選題、教學內容、視頻規范、教學活動、網上評價5 個模塊為評判準則,過度地注重技術性評價,缺乏交互性評價和關聯性評價。微課評價既包含對授課的評價又包含對技術的評價。一般評課的指標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2];而微課評價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微視頻的設計、制作以及用到的技術手段評價。
藝術性評價可分為微課設計的藝術性和微課助學的藝術性。微課設計的藝術性要求錄制的視頻畫面清晰、美觀、無噪聲、不失真、不串色、播放流暢、適應多種客戶終端;整體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習興趣。微課助學的藝術性要求知識導入精妙、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生動、條理清晰,能夠有效地解決某個疑難知識點,教學方法新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交互性評價是將交互性界定為“媒體支持教與學相互作用的能力或特性”[3]。即媒體能夠很好地將微課的教與學生的學、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相互作用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通過論壇互動、答疑等方式,使學習資源得到更廣泛傳播。如果把教師和學習者看作一個點,交互性評價可以根據神經網絡的密度和互惠性判斷媒體上成員的活躍度。低密度的神經網絡如圖1所示,高密度的神經網絡如圖2 所示,由兩圖比較可以看出,低密度網絡中的成員之間信息堵塞,學習資源互惠性較低,交互性弱;高密度網絡中的成員之間信息流暢,學習資源互惠性高,交互性強。在微課評價數據集中,有些屬性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總是成對的同時出現,把這種規律性描述出來,叫做“關聯性”。這里面有學科之間的交叉、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教育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等。它能夠促進微課設計的質量和用戶滿意度,對微課建設有一定的指導思想。

圖1 低密度網絡

圖2 高密度網絡
微課的應用已經風靡全球,特別是在中小學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微課網、微課展播平臺、微課大賽作品展等微課資源也非常豐富。微課時長一般為5~8min,最長不超過10min,5min 以內的微課也比較普遍,甚至秒級的微視頻課程也在網上廣為流傳,參差不齊的設計方法相對比較混亂,隨之衍生的微課評價也需要修訂。
隨著Web2.0、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評價和學科教學的關聯性都有了更加準確和豐富的內涵。微課評價關聯的學科如圖3 所示,可以看到不僅關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學科,還涉及統計學、數據挖掘、學習行為分析3 個領域。關聯性微課評價相對于普通的教學評價主要區別于3 方面:①關聯性微課評價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也比較強,普通教學評價涉及的學科比較單一;②關聯性微課評價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情感價值觀,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更能反映真實情況,普通教學評價注重量化考核,評價主體是管理者,容易出現個人主觀性與客觀事實不符等;③關聯性微課評價是一個動態過程,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動態元素,以動態產生的數據為依據進行深加工,構建微課評價體系。普通的教學評價主要集中在用定性和定量來衡量授課質量,很難把教育評價的督導作用發揮到極致。

圖3 微課評價關聯的學科
因此,微課評價既要從多方位出發,又要兼顧到交叉學科。為了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教育的發展,以評促改,以評促發展的新理念,實現微課資源由“助教型”向“助學型”轉變,構建有著指導意義的微課評價關聯體系是非常有意義的。具體的關聯性微課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關聯性微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微課的出現是教育資源建設重心由“助教”向“助學”轉變的重要契機[4],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教學題材,實現學習者能夠接觸到有意義和真實的學習內容,在學習環境中能與其他成員和發布者互動[5]。評價時也要從多個角度出發,比如是否能夠吸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是否能夠真正強化單個知識點,是否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科知識素養,是否有良好的助學效果和較高的推廣價值,是否使微課真正成為學習者鞏固知識的工具。從教學策略的角度評價,看微課視頻是否具備開始、課程導入、授課、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互動環節、結尾等,這是微課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不能從45 分鐘課堂視頻中截取某一部分作為微課。優質的微課資源應具備教學過程深入淺出,有啟發性,能夠將某個知識點清晰易懂地講出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微課被廣泛應用在課前預習、課中重難點強化、答疑、課后鞏固等環節。因此,在微課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還要兼顧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作為導向。在評價時需要考察到教師在微課中融入的情感元素和過程方法的關聯,交叉學科之間的關聯。①考查教師對授課內容及相關領域的專業性,備課時的充分度;②考查教師對微課設計的完整性,設計方案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畫面清晰,過渡自然,具有感染力;③不僅要注重專家學者的評價,也要聽取同行和網絡上的心聲,真正實現多元化評價體系。以系統的評價體系為指導思想,以評促改,以評促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的落實,需要正確的評價實施方法和策略作保障,依據關聯性評價理念[6],在實踐單位學校,以此評價方法為指導,對在校信息技術教師制作的微課進行評價。課題組4 個人,經過3 個月的時間去聽面授課和微課,做評價反思,我們課題組已經把高中一年級上冊的信息技術課完美評價了一遍。課題組聽取了高中一年級信息技術課 2 位教師的微課制作,共 72個課時,發放了 288 份關聯性微課評價表(表1),搜集到了 282 份聽課評價表,6 份屬于殘缺表。對搜集到的評價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按照百分制劃分等級:總分在90 分以上為優秀,在70~89 分之間為良好,在60~69 分之間為合格,0~59 之間為不合格。應用SPSS 數據分析軟件對采集到的成績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了評價成績分布直方圖和正態分布圖如圖4 所示。

圖4 評價成績分布
用SPSS 軟件對成績可視化分析可知:極大值為95 分,說明涌現出了優質微課資源;極小值為0 分(屬于殘缺),實際上有效最小值為63分,講授者準備不夠充分,有些匆忙;眾數為85分,說明大多數課時還是準備充分,符合評價規則;課程優質,平均值為79.3,反映出了整體水平還是處于良好的狀態;正態分布峰度主要集中在70~89 分之間,說明了微課設計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評價導向規范、科學,確實起到了指導性的意義,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小范圍的測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推廣使用的價值,為了搜集到更多學者和教師的反饋意見,已在校園內推廣使用,后期將搜集到用戶的評價、優缺點等信息,將結合反饋的信息對微課評價體系做進一步的完善。
微課是教育資源的一部分,既可以單獨作為一個課程,獨立完成某個知識點的講授任務,又可以作為一個輔助教學工具,應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它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教師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它的衍生,將學習者的碎片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良莠不齊的微課設計催生出了關聯性微課評價體系的構建,它的構建打破了傳統的人為主觀評價,使評價體系更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關聯性微課評價既兼顧到了學科之間的互通性,又將教學評價和技術手段評價巧妙地融入微課建設指導上,彌補了傳統的定量和單一評價。在推廣應用上切實提高了微課設計的質量,得到了很好的用戶體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