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懷
隨著2003年我國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試點方案,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權正逐漸下放,但是省聯社的管理既有優勢也有缺點,這就需要結合當下省聯社履行管理職能所造成的一些問題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本文主要圍繞農村信用社改革視角下省聯社履行管理職能的成效與反思展開分析,首先介紹農村信用社改革視角下省聯社履行管理職能的成效,然后分析省聯社管理所造成的一些問題和困擾,最后提出省聯社較好履行管理職能的有效方式方法。
省聯社在對農信機構進行管理時不僅具備人事任免、經營管理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職責,而且也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在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之下,省聯社實施管理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和歷史貢獻,但是也會造成一些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且能夠針對省聯社管理造成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改進舉措,才能夠持續推進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并且捋順各項關系,實現農村信用社的更好更快發展。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視角下省聯社管理的成效分析
在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省聯社實施必要的管理產生了一定的歷史貢獻和成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員控制更加的嚴謹;第二,能夠提高農信系統的整體風險控制能力;第三,增強到農信機構的服務三農本領,詳情如下:
(一)人員控制更加的嚴謹
由于農信機構規模較小,延襲合作制管理模式,因此存在著產權關系不明確以及主體缺位的現象。省聯社加強縣區法人單位人事管理,特別是明確高管提名權、統一工作人員招聘,進而健全完善信貸財務制度體系,加強了對信貸、財務以及風險上的統一管控,解決了農信社內部人控制問題,有利于提高農村信用社的信譽和形象,推進農村信用社正常的改革發展,提高其管理水平。
(二)能夠提高農信系統的整體風險控制能力
農信社總體規模較小,在改革之后擁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但是抗風險能力比較弱,通過省聯社強化內部管理,尤其是介入信貸管理流程,較好控制整個農信系統的系統性風險,有效地改善了農信社的資產負債結構,全面提高了農信社的資產質量以及風險防控體系,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
(三)增強農信機構服務三農本領
農村信用社改制農商行后,股東利益驅動商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而省聯社代表省級政府履行管理職能,引導農村信用社強化三農主力軍作用,繼續發揮服務三農的應有作用,進一步改善農信社經營管理水平,提高服務三農的本領。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改制后成為農商行,股權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農信社不僅要服務三農,而且要關注股東的權益,通過省聯社加強管理引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商行過分追求利益最大化,偏離支農支小經營方向現象。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背景下省聯社管理的現實問題分析
省聯社實施管理對于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定位不清;第二,權責不對等;第三,不利于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詳情如下:
(一)定位不清
省聯社在改革之初切實承擔了化解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的重要責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省聯社對農信機構的行業指導管理逐步演變為全方位的行政干預,在高管任免、經營管理、目責考核以及風險防控等方面都需省聯社履行指導管理職能,這樣就會造成農信社在省聯社的統一領導下,只能服從上級管理,缺乏業務經營自主性、靈活性,既沒有國有大型銀行管理的規范性,更丟掉了小法人單位“小、快、靈”的特點。追根溯源與省聯社職能定位不清,管理過度密不可分。
(二)權責不對等
省聯社在履行管理指導協調服務功能過程中,更多的強調管理職責,更多的關注風險化解問題,經營利潤多與少、金融服務創新先進與否、改革發展前景等與省聯社關聯度不高,責權利不匹配,從而導致了農信機構與省聯社之間存在了較大的矛盾。同時,人事任免以及普通員工的崗位招聘時都要由省聯社來進行決定,造成農信機構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受到干擾,也影響到了農信機構的有效經營和運行。
(三)不利于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農村信用社主要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省聯社管理鏈條過長、管理過細,將不能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自主經營作用,不利于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尤其是各個縣區農信機構的具體情況有所差異,但是省聯社的指導意見卻是統一的,無法進行差異化的、個性化的經營策略,導致區域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雖然農信社改革后也要求自主經營和決策,但是省聯社過度管理增加了農信社的管理成本,也降低了農信社的經營效率,不利于推進農村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三、全面推進省聯社履行管理職能的有效途徑分析
結合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大背景,省聯社在實施管理時也必須要把握好度,因此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進一步弱化過分的人事管理
省聯社在對農信機構履行管理職能時不能夠過分地進行人事干預,應該下放權力,讓農信機構進行有效的績效考核,并且由監管部門對省聯社履職情況進行必要監督,避免出現統管農信社人力資源的情況,使得農信社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人事任免,滿足日常經營管理工作需要。因此省聯社應該弱化對農信機構高管人員的履職考核評價,讓農信社理事會(董事會)履行高管人員任職評價直至任免高管人員。每個地方的農村信用社經營情況有所差異,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各有千秋,省聯社不宜“一刀切”式控制縣區農信社人事招聘權,讓人力資源匱乏的農信社捉襟見肘,影響金融服務能力提升,而人員充足的農信社人浮于事,人力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省聯社可以制定用人標準,讓縣區農信社自主決定招聘規模及人員結構。
(二)要進一步加強風險防控能力
省聯社在履行管理職能時要充分發揮省級聯社平臺作用,利用省級平臺統籌協調縣區農村信用社風險防控舉措手段,對于一些涉農貸款的風險進行有效防控,同時要完善問責機制,及時查處一些防控不力現象,嚴格追究管貸放貸責任甚至移送司法部門依法查處,形成必要震懾,從源頭上控制降低信貸風險。由于基層的農村信用社規模小,抵御風險的能力差,在省聯社的統籌安排下,盡可能建立統一的信貸風險防控體系,針對潛在的經營風險制定應對預防方案,給予基層農信社必要的業務指導和保障,從而全面增強農信系統的總體防控能力。
(三)要進一步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省聯社在履行管理職能時應該發揮省級平臺資源,推進提升綜合服務質效。一方面,省聯社應加強科技力量配比,增強科技與金融融合度,搭建全省信息共享平臺,在金融產品研發方面,實現省內農信機構間產品信息的共享,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研發,提高產品研發推廣效能,形成全省金融產品統一標準、統一宣傳口徑,構建品牌效應。尤其是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背景下,省聯社更應該發揮大平臺牽頭抓總作用,整合縣區農信社力量,進行數字銀行產品研發,打造更多的適應互聯網金融的數字化金融產品。另一方面,省聯社代表省級政府履行管理職能,在推動執行中央經濟金融政策方針方面發揮引導作用,積極推動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逐步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為普惠小微企業服務,為本地三農經濟服務,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四)也要搭建培訓平臺,全面提高農信機構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
縣區農信機構經營策略、客戶群體、服務手段、市場定位等高度同質化,管理人員、業務人員配比需求趨同,在各級各層面的員工培訓需求方面,省聯社更應該取長補短,整合培訓資源,為全省農信機構搭建培訓平臺,為全面提升農信機構員工綜合責質發揮作用。一方面,省聯社統一選聘培訓公司,安排培訓師資力量,可以發揮規模優勢,在培訓成本控制方面占得先機,為縣區農信機構降低培訓費用提供幫助。另一方面,省聯社統一培訓口徑、業務操作流程、制度規章,可以督促全省農信社業務人員增強業務學習主動性和規章制度執行力,在保障培訓成效,提升綜合業務素質的同時,規避業務操作的隨意性,減少操作風險及違規操作行為,提高依法合規經營水平。
(五)全面加強監管
省級聯社代表省級政府履行監督管理職能,旨在管控縣區農信機構系統性風險,確保轄內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因此,省聯社履行職能正確與否,與省級政府授權是否相悖,需要相關部門實施監管。一方面,作為省級政府有必要有責任對省級聯社履行管理職能合法性合理性進行考核評價,研判省級聯社履行協調服務管理職能是否超越授權范圍和自身職責邊界,引導省聯社正確履行必要管理職能,淡化過分的行政管理甚至于干預縣區農信機構業務經營。另一方面,作為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部門,銀保監會應該從落實國務院關于農信社改革指導意見的高度,加強對省級聯社履行管理職能的再監督,對于超越自身職能,有悖于國務院改革指導意見的管理行為予以督促糾改,從而充分發揮省聯社履行管理職能的正面積極作用,促進農信機構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四、結語
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視角之下省聯社履行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成效,不僅緩解了農信社內部人的控制問題,也能夠提高整個農信系統的風險控制能力,尤其是增強了服務三農的本領,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比如定位不清、權責不對、不利于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會造成權力滋生腐敗現象。因此在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之下省聯社實施管理也應該采取有效的方式,一方面要徹底消除不當的人事干預,另外要加強風險防控,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專業化的服務功能,才能夠推進農信社發展壯大,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作者單位: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寶雞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