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儒家思想在我國存在幾千年,它的內涵豐富復雜,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有著一整套完整的治國理論和社會倫理思想。儒家倡導以民為本,主張仁政愛民,儒家思想不僅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意識形態和制度體制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當代社會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目前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全面復興,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應該回顧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
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而且農村的社會保障任務重,面對的問題繁多,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農村廣大勞動人民的殷切希望。而儒家思想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儒家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涵
(一)以民為本,以農為本。
儒家主張以民為本,民眾是社稷之根本和基石,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對夏、商、周三代歷史變遷的分析中指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認為,統治者一旦失去民心,早晚都會失去天下,而統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就要體察民心,保證民眾的生活,實行保民愛民的仁政。孟子進而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民眾的地位要高于國家和君主,可以說,以民為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是儒家社會保障思想的堅實根基。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和農民大國,自古以來發展農業都被視為國之根本,所謂“民之大事在農”。儒家思想中的重農思想十分濃厚,儒家經典《禮·王制》、《管子》等都有專門的章節強調農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孔子提出“為君之道,所重在于人之食”,強調統治者要重視農業生產,滿足人民基本的衣食需求,而農業是衣食之源,更是立國之本。
(二)仁政愛民,養民富民。
在以民為本的基礎上,儒家進而提出仁政愛民的思想。孔子指出:“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士;不能安士,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荀子也指出:“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儒家指出統治者要行仁政,愛惜百姓,關注民眾生存,達到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孔子指出,為政首先要做到養民和富民,并提出了“庶、富教”的為政方法。欲使民,必先教民;欲教民,必先富民,只有每個家庭富裕了,國家才能富裕,只有普通民眾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孟子強調為政者要做到“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為政者要能保證民眾的生存,才能使自己的政權鞏固,社會穩定,國家昌盛。
(三)教化民眾,推行孝悌。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主張所有人都應該受到教育,認為受教育者不應受到地域、地位和身份的限制,只有受教育的民眾增多,才能有效提高民眾道德素質。相傳孔子弟子三千,其弟子有來自貴族階層的,但更多的是來自普通農民家庭,如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
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是孟子,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庶、富、教”和“富而后教”的思想,非常重視在精神上教化民眾。孟子認為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以身作則,把對人的“教化”放到了首位,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子主張孝道,孝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論語·為政》篇中,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儒家經典《周禮》將養老作為六政之一,老年人及其家屬可享受免除賦役之類的優待,養老事務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可見國家對孝道的重視和奉行。孟子勸君王和國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孟子的思想擴大了孝的內涵。
(四)重視農業全面發展和生態平衡。
《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農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意思是說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孟子這種觀點與現如今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業經濟政策異曲同工。
《孟子》中一些重要觀點,體現了儒家思想對農村生態平衡的重視,“數罟不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指出,不用細密的漁網到池沼里捕魚,水產就吃不完;伐木者按適當的節令砍伐樹木,木材就用不盡。糧食和水產都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生而能養,死而能葬,沒有什么不滿足的。只有農林牧副漁能夠協同發展,注重休養生息,才能使人民富裕,國家安康。孟子提倡保護自然環境,因時利用資源,使資源可持續利用,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保護弱者,救助鰥寡孤獨。
對弱勢階層的體恤和保證其生存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旨。”孔子提出對“鰥寡、孤獨、廢疾者”要“皆有所養”。使鰥夫寡婦,失去父母的孤兒,失去兒子的獨老,有殘疾的人都能有所供養。這是儒家的社會理想,認為只有統治者能真正關心這些社會最孤苦無依的人,才能實現社會穩定,天下太平。《禮記·王制》又提到:“喑、聾、跛、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指出對于社會上的殘疾人,國家應該有相應的供養制度,做到全面的社會保障。
二、儒家思想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積極意義
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文化決定了社會大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期待和認可程度。社會保障制度深受歷史上重要理論流派、價值觀念等社會保障文化的影響。
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對社會保障制度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做一個橫向對比就能看到,作為高度發達國家的美國,它的社會保障制度遠沒有生產力相對不足的西歐國家完善和發達。傅廣生《從英美社會保障制度特點看英美文化的差異》一文,在比較了英美兩國社會保障制度特點后,得出英美兩國在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是英美兩國實行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長遠規劃,是建立一個公平、健全、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體社會成員,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分化嚴重,城鎮與農村存在很大差別,這就決定了在設計社會保障制度時,應站在宏觀的角度考慮,統一規劃,整體設置,循序漸進,也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并在做好制度建設的同時,做好文化建設和思想宣傳。
儒家思想不僅對我國古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同樣對推進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成熟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我國現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本”作為其基本的執政理念,如毛澤東同志提出“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倡導“領導就是服務”,這些思想的核心和儒家思想的“以民為本”一脈相承。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大,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糧食生產和供應問題,因此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我國的農村政策就要一以貫之地集中資源、強化保障、讓農村變得更富裕,更美好。
新中國的建立使得儒家的社會理想有了能夠實現的制度保障,特別是近30年來,我國采取了很多惠農富農的重要舉措,減輕了農民負擔,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農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促進了農村社會的持續穩定。在富農惠農的同時,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扎實搞好農村居住環境整治,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儒家文化中的尊老、孝道思想影響深遠,我們應該發揚沿襲幾千年的尊老敬老的優良文化傳統,應積極弘揚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梯”思想,并賦予它新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以在我國農村建立起以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的良好保障局面。在我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家庭化養老將長期存在,并是我過養老保障的重要模式。這樣既能提高農村整體社會保障的水平,最大程度地惠及廣大農村居民,也能彌補財政不足。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價值理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歷久彌新,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學有所教”,其中蘊含的教育平等、社會公平思想與其一脈相承。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擴大農村的教育投入,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提高農村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動整體社會進步的核心內容。
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農村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群體的生存,各個社區也應發揚儒家所倡導的互濟互助,推己及人,互助友愛的優良道德風尚,為社區內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幫助和照顧。
儒家思想非常重視社會保障的倫理道德性。老有所養、幼有所長、扶弱濟貧、友愛助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沿襲至今的人道主義精神,它也是我國社會保障的倫理道德基礎,我們應通過各種渠道宣揚這種倫理道德思想,以動員全社會成員主動通過互助互濟來實現全社會和諧的局面,提高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
儒家“民本”“仁政愛民”的思想,對于人的生存權利的重視,對和諧社會的追求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在社會保障制度上繼續消除城鄉壁壘,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更新觀念,提高認識,采取更加有效的支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我們要在實事求是的原則指導下,積極吸取儒家思想中合理和優秀的部分,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以利于更好地創新和發展。(作者單位:河北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