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寅



摘要 目的:對循證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價值及睡眠質量改善效果進行觀察。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谷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干預,比較不同護理方法之間應用效果的差異性。結果:經過對比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6個月時PDI評分與MD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12個月時PDI評分與MD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PSQI評分更低,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臨床護理中,可通過循證護理方法進行干預,使整體治療效果得到提高,對運動功能與智能的發育具有促進作用,進一步縮短康復時間,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具備較高臨床價值。
關鍵詞 循證護理;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臨床價值;睡眠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the effect of sleep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A total of 110 neonate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dmitted to Guche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standard method,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DI score and MD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at 6 months(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DI score and MD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at 12 months(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PSQI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and the length of stay was shorter(P<0.05).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tor function and intelligence,further shorten the rehabilitation time,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and have higher clinical value.
Keywords Evidence based nursing; Newborn;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Clinical value; Sleep quality
中圖分類號:R473.72;R338.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5.037
作為一種由缺氧所引發的腦部缺血缺氧性疾病,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屬于臨床上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便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也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受到不可逆損傷,當病情嚴重時還可導致智力發育障礙、腦癱、癲癇等相關疾病[1-2]。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患兒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治療效果,有助于患兒身體的康復。本次研究對本院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旨在探討不同護理方法之間應用效果的差異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谷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中男患兒37例,女患兒18例;胎齡37.8~40.5周,平均胎齡(39.0±1.2)周。觀察組中男患兒35例,女患兒20例;胎齡37.4~40.8周,平均胎齡(38.8±1.4)周。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包括:保暖、降低顱內壓、吸氧、營養支持等;對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監測;指導存在功能障礙性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等。觀察組患兒接受循證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選取本院5名經驗豐富的護士作為小組成員,以護士長作為小組長,定期進行相關護理知識的培訓,并對小組成員的培訓情況進行考核,確認各位小組成員均通過考核。2)待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需根據相關標準對病情進行評估,并做好相應記錄;根據所查閱到的相關文獻及案例,再結合患兒具體情況制定出個性化護理方案,確保各項干預措施具有針對性,并在護理過程中對患兒病情變化情況進行監測,以此來調整相應護理方案,確保患兒病情穩定性。3)護理人員需通過相應按摩方式對患者進行安撫,包括頭部、面部、手部、足部等;使患兒呈仰臥位后,對患者全身皮膚進行按摩,需確保動作的輕柔性,以10~15 min作為按摩標準時長,早晚各按摩1次;需對病房內溫度與濕度進行合理調節,并做好相應的保暖措施,同時指導患兒家長相應按摩手法,使其能夠在空閑時間自行對患兒進行按摩。4)護理人員需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協助其完成被動運動鍛煉,通過牽拉手腳上下運動及上下屈伸的方式,使換患兒被動接受運動鍛煉,以增強換患兒肢體活動能力;活動標準時長為3~5 min,被動鍛煉時長維持在15~20 min之間,以2次/d作為運動鍛煉次數。5)護理人員需根據新生兒發育規律,指導患兒進行視覺、聽覺、觸覺等相應感官刺激,具體實施方法包括:顏色不同玩具的視力跟隨、播放兒童歌曲、加強母嬰之間的親密接觸等;于晚上入睡前,通過熱敷、輕拍背部等方式促進患兒睡眠;維持好病房環境,使病房保持安靜,避免相關人員進出與走動,必要交流聲音盡量減小,各種物品的拿放及相應操作需保持輕柔性,晚上最好不進行任何操作,以防止對患兒睡眠造成干擾。6)待患兒出院前,護理人員需詳細為患兒家屬講解相應康復訓練方法,使其能夠于院外繼續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告知患兒家屬相關注意事項,并重點強調定期復診時間;待患兒出院后定期進行電話回訪,根據所了解的患兒康復情況對護理方案進行合理調整,確保護理方案的整體有效性。
1.3 觀察指標 1)按照相關標準對患兒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效:經過治療后,患兒反射、吮奶及意識得到完全恢復,相關癥狀得到有效改善,肌張力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經過治療后,患兒反射、吮奶及意識得到一定恢復,相關癥狀得到一定改善,肌張力得到恢復但仍未能達到正常標準;無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病情未得到改善或者存在加重情況。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分別于新生兒6個月及12個月時,通過嬰幼兒智能發育檢查量表對患兒運動發育指數(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及智能發育指數(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該項指標情況發育越好。3)按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對患兒睡眠質量進行評價,總共包括18項內容,以21分為最高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兒睡眠質量越差;統計2組患兒住院時間,并加以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比較情況 經過比較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6個月與12個月PDI、MDI評分比較情況 經過比較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6個月時PDI評分與MD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12個月時PDI評分與MD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觀察組與對照組PSQI評分與住院時間比較情況 經過比較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PSQI評分更低,住院時間更短,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通過相應護理干預措施,使整體治療效果得到提高,確保患兒生命安全[3]。常規護理干預方法雖具備一定效果,但由于該方法缺乏針對性,因此整體護理效果未能達到預期[4]。循證護理屬于一種基于“證據規律”的循證醫學模式,主要通過對患者疾病的全面了解,結合相應證據與患者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針對性措施,確保整體護理效果[5-6]。
當處于新生兒階段時,腦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夠快速得到生長發育,因此在護理方案制定時需以此為基礎,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使患兒腦細胞能量代謝情況得到有效改善,進一步促進其神經細胞凋亡因子的濃度,使腦部受到的損傷得以減輕。睡眠質量對患兒身體健康的恢復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實際護理過程中需通過相應方法,使患兒睡眠質量得到增強,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通過研究可發現,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6個月時PDI評分與MD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12個月時PDI評分與MD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PSQI評分更低,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臨床護理中,可通過循證護理方法進行干預,該護理方法不僅能夠使整體治療效果得到提高,對運動功能與智能的發育也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可進一步縮短康復時間,有助于改善患兒睡眠質量,具備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廖聰娜,單清松,羅會珍.循證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智能發育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28):91-94.
[2]李水英,王錦清.循證護理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153-154.
[3]霍耀芳,姚愛敏,張鳳,等.循證護理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2):128-129.
[4]彭麗媛.循證護理在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8,495(16):175-176.
[5]朱雷營.循證護理干預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10):124-126.
[6]馮育清.循證護理運用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護理評價[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8(1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