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一路,黃磊昌,高家驥
(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由“構成主義”奠定的近現代“造型”思想和方法,經“包豪斯”的繼承和發展,在世界現代藝術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已經在雕塑、室內、建筑、工業產品、視覺傳達等領域有較廣泛的研究與應用。“構成學”在學術界的研究逐漸升溫,自2013年起成指數增長態勢。研究圍繞著“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而展開,在“服裝剪裁”、“建筑設計”、“園林設計”、“構成教學”等方面形成研究熱點。在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存在以下不足:關于“空間構成”的研究較少,園林設計相關的“構成學”研究鮮有以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為背景。因此,研究基于“構成學”的理論背景,從“空間構成”的視角,以“空間設計”為研究目的,系統梳理“空間構成”與“園林空間設計”的“要素”、“方法”和“應用”,豐富“構成學”的理論知識體系,以期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提供借鑒。
“構成”既是一個“造型”的概念,同時也是一門“視覺藝術”。“形態構成”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包括了“形”以及“形”的構成規律。“形態構成”,就是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原形”分解形成“要素”,然后將“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要素與要素,要素與整體之間的組織關系)方式重組,形成“新形”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原形”、“要素”、“結構”、“新形”,4個組成部分的轉化過程和規律[1]。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是營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間的應用性學科,是風景園林學科的核心組成部分和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以滿足人們戶外活動的各類空間與場所需求為目標,以整體性的設計創建舒適優美的戶外環境,給予人們精神和審美上的愉悅。優秀的園林景觀包含了3個層面,一是視覺上的吸引,二是行為上的互動,三是情感上的共鳴。
從“構成學”的角度看“園林設計”:“園林設計”是“復雜的構成”[2],是將風景園林構成要素(地形、建筑、植物、水體等)抽象為形態構成要素(點、線、面、體等),依據“構成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布局和構圖,在滿足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原則(生態環境、行為心理、空間組織;實用、美觀、經濟;視覺、行為、情感等)前提下統籌規劃,設計成具有一定功能、環境優美的空間場所。
“形態構成”與“風景園林設計”都是通過“要素”進行組合的,要弄清楚形態構成要素與風景園林要素的對應關系,首先要梳理二者構成要素的類型與內容。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兩類構成要素的整理與比較(表1)。研究表明,形態構成要素與園林構成要素均由兩級要素系統組成,“造型要素”是“情感要素”的基礎,“物質要素”是“價值要素”的基礎;在一級基礎要素類中,“視覺要素”與“空間要素”相對應,“關系要素”與“結構要素”相對應,而形態構成的“基本要素”與園林設計的內容、空間、結構都具有某種對應關系,換而言之,風景園林的內容、空間、結構均可抽象為點、線、面、體和空間[3],形成了一種復雜的關系網。

表1 形態構成要素與園林構成要素比較
具體分析,“點”在園林中可表達“空間位置”,具有“控制”的作用,代表著某種“權利”,點可以表現為任何內容要素,如一棵樹、一潭水、一個亭、一個小空間,也可作為園林中的“節點”。“線”具有明確的形態和尺寸,在園林中具有強烈的“描述”環境、“界定”空間、“聯系”與“銜接”的作用,線可以成為內容要素中的河流、街道、鋪裝,同時也能構成空間的景觀秩序和結構。“面”具有質感和肌理,可以構成園林空間中的底面、頂面和垂直界面,能“限定”空間也能“塑造”空間。“體”則包含了兩層含義,“實體”為“體”通常構成園林中的景觀建筑、小品等,“虛體”為“空”構成園林中形形色色的“空間”。
空間構成與立體構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4]:二者都是以空間形態的方式展現,但立體構成從形態要素的立場出發,更注重“體”(塊材、線材、面材)的表達;空間構成中,“虛體”(空間)是設計的主題,要素的安排是以創造空間為目的。空間構成可以理解為,建立空間的三要素,即“界面”三要素(底面、頂面、垂直面),以及對“量”、“形”、“質”等屬性的塑造。空間構成可設計成為“內空間”和“外空間”兩種形態,園林空間大多是圍繞“外空間”的底面、垂直面和少部分頂面進行設計,是復雜的“空間構成”。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設計,核心都是圍繞著“空間”進行設計,四者的區別在于研究設計的內容(空間)具有不同功能、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空間”是與“實體”相對應的概念,空間是“容積”,其“空”的部分因為被使用而具有意義,而空間“場所”是“物體”與“人”的相互關系,二者缺一不可。“空間”依據不同的標準,具有多種類型(表2)。風景園林空間著重研究的是建筑外部空間、城市公共空間、場所空間和物理空間。

表2 空間的類型
對于單一空間而言,空間構成的主要方法就是對空間不同界面進行處理,進行空間的“限定”,空間限定的主要類型及在園林中的應用(圖1)。

圖1 空間限定主要方法及其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1)質地變化。通過改變材料、顏色、肌理等改變“底面”界面來限定空間,園林中通常利用軟、硬鋪裝進行限定。
(2)凸起與挖掘(抬高與下沉)。通過改變標高,塑造不同的空間感,園林中通常利用地形高差或人為設計高差,增加空間的趣味性。
(3)圍合與設立。利用垂直界面來塑造空間,圍合的程度不同能呈現出強弱不同的空間感,設立可以營造空間的重心,限定模糊的空間邊界。
(4)覆蓋。通過塑造“頂面”來限定空間,在園林中覆蓋空間通常具有一定功能性,可遮蔭蔽陽。
(5)托起(架空)。將底面與地面分離,可多效地利用垂直空間,增加空間的使用面積。
兩個及兩個以上空間的構成方法,主要來自于空間與空間的組合關系[5],“實體形態疊合”與“空間形態疊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聯合-共享”、“復疊-次序”、“差疊-過渡”、“透疊-灰色”4種主要類型,然而這種構成方法大多應用于建筑設計和園林建筑設計中。在風景園林空間設計中,主要方法是營造空間的對比與變化、滲透與層次。
空間的對比與變化,可以通過改變空間本身的特性以及視覺特性兩種手段來實現。空間本身的特性,如空間的大小、形狀、曲直、縱橫、上下、平陡、材質的軟硬等;視覺的特性,如空間收與放、近與遠、向心與向外、實與虛、藏與露、平視仰視與俯視、動與靜、急與緩、單調與豐富等。
空間滲透,是在分隔兩個相鄰空間時有意識的使被分隔的空間保持某種程度的連通。人處于一個空間時,可同時看到另外一個空間的景物,空間中的內容與景物相互交錯、因借,同時也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豐富度。例如,透過明清故宮的門洞滲透出故宮古建、西方古典建筑的拱門滲透出城市廣場、拙政園內“借景”3.5 km外的北寺塔等等(圖2)。

圖2 空間的滲透
空間的層次,是通過空間的“多次限定”營造的,多次限定是在單個空間限定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疊加。例如,通過草地肌理的變化進行空間的底面限定(第一次限定),通過下沉水面的設計做下沉空間限定(第二次限定),通過水面中抬高的舞臺設計做抬高空間限定(第三次限定),從而營造出具有空間層次感的室外舞臺空間。空間的多次限定有兩種類型,一是利用多種限定方法對同一空間進行多次限定,二是利用多種限定方法對同一空間限定時營造出多種空間。空間的限定過程中,要注意有主有次,避免均勻無感。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要滿足人們游覽、休息、娛樂、健身、休閑等系列活動,通常要對一組連續的空間進行安排。為了使空間具有整體感、合理的功能和清晰而有趣的游覽路線,則需要把連續的空間塑造成為具有“序列”的空間[6]。“序列空間”的構成有多種形式,例如主次序列、并列序列(有線性、網格形、放射形、聚散形)、迂回序列、平直序列、復雜序列等。序列空間的空間構成方式,直接關系到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總平面布局,功能結構和景觀視線等多方面。“景觀序列”與“序列空間”構成便是異曲同工。對于中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可將空間整體或者局部空間選擇一種序列構成方式進行布局。若空間尺度較大、功能復雜的空間類型,則需要進行“序列分區”,選擇多種序列構成方式。
景觀裝置,是“裝置藝術”與“景觀空間”的融合,是詮釋景觀環境的重要元素,可提升景觀環境的品質[7]。景觀裝置顛覆了傳統景觀小品的模式,可能是臨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近年來在園林空間中逐漸成為熱門設計領域。
景觀裝置的設計,離不開空間構成的思想與方法。案例一:多倫多布達佩斯公園(穿越時空的木隧道),是Hello Wood建筑工作室為了紀念匈牙利“十月事件”革命中的英雄,并對當時接納流亡異國的加拿大人的感激,在多倫多的布達佩斯公園搭建起的木制的隧道裝置。隧道使用了37565根木條(線材),搭建成一個柱形(體塊)空間,一端是匈牙利國旗,另一端是加拿大的“紅楓葉”。37565根木條象征著37565個在加拿大得以安家的逃亡者,紅色的隧道空間暗示著流亡路程的艱難與顛簸,兩端的國旗代表著兩個國家的友誼。從空間構成的角度,除了使用線材構成空間外,兩端的國旗一側滲透著城市海岸一側滲透出城市森林,隧道內外的空間層次豐富,整個隧道在公園中靚麗醒目。案例二:危地馬拉市文化中心的“彩虹天蓬走廊”。文化中心由文化建筑和公園組成,設計師在文化中心的底層上建造了一個新入口和公共廣場。由彩帶組成的彩色天蓬,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休息和活動空間。從空間構成角度來看,同樣是線材構成的空間,空間形態極為豐富,首先形成了一個地面上的“彩虹走廊”,由走廊延伸出地面上的彩色沙石肌理,通過“質地變化”的方法構成了“地面海灘”的舞臺表演空間,然后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了公園到廣場的彩虹橋,“橋”既是一個“抬高空間”,橋下同時是一個“覆蓋空間”,“地面海灘”、“彩虹走廊”和“彩虹橋”3種空間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圖3)。

圖3 空間構成與景觀裝置案例
“地形”是風景園林空間的基地和依托,是構成整個景觀的骨架,包括自然地形(如山谷、丘陵、草原、平原等)和人工地形(土丘、太低、斜坡、平地、臺階、坡道等)兩大類。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觀形態等方面的變化,能夠創造出豐富的地表特征,為景觀變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質。依照天然地貌或采用人工模擬大地形態起伏錯落的韻律而設計出的地形,就是景觀微地形。通過適當的微地形處理,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層次和空間,以“精”、“巧”形成景觀精華而逐漸被景觀設計師追崇。
微地形的設計是空間構成的綜合體現,是“點”、“線”、“面”、“體”到“空間”的一次統籌規劃和精妙布局。微地形可以大致分為自然式、平板式、臺階式、混合式幾種模式。微地形利用高差可以控制景觀視線,構成不同的空間類型,形成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圖4)。

圖4 空間構成與微地形案例
創意綠地,是在突破傳統園林景觀材料、設計方法、空間功能等方面,進行再創造和再設計。創意綠地的發展,從創意景觀亭、墻、燈、臺、座椅、廊架等創意景觀小品和景觀建筑開始,發展到對景觀材料使用的創意性上(例如石頭、紅磚、鐵、鋼等),到時下極為熱門的創意農業景觀[8,9]和創意工業景觀[10]。創意綠地,在激活城市公共空間、促進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和工業遺產改造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空間構成與創意綠地的結合,無疑是行之有效的。以“鏡面景觀”、“失重景觀”、“水幕景觀”為例(圖5)。

圖5 空間構成與創意園林案例
鏡面景觀:可構成“鏡面柱陣”(線—體—空間)適用于城市廣場和開放綠地中,易與陽光和燈光結合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可構成“覆蓋空間”的頂面,人置于其中,自然形成“點”在“面”中的動態構成,增加互動性;可構成“垂直面”的表面,例如柵欄、臺階、建筑物等,通過鏡面反射周圍環境,具有隱身和遮蔽的作用;可利用“空間”與“多鏡面反射”,構成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失重景觀:利用“點”“線”“體”表現出物體的“結構”和“失重感”,把物體材料進行分解,利用“點”形成失重感,利用“線”固定和組織結構,利用“體”與“點”形成對比表達重力,可構成“覆蓋空間”的門洞或者體現出景觀小品、景觀建筑的結構。水霧景觀:利用水的霧化狀態營造出不同的形態,可構成球體與“鋼鐵柱陣”形成對比;可構成“面材”,塑造時間的意向;可與創意座椅結合,增加人的參與感和互動;可圍合空間,結合垂直界面營造氛圍;可構成水簾(線材),與“點狀”景觀小品同時塑造空間的垂直界面。
研究通過文獻綜合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了空間構成與園林空間的復雜關系網絡,提出了空間構成方法在園林單一空間、多個空間和連續空間中的應用。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景觀裝置”、“微地形設計”和“創意園林”是目前能充分體現“空間構成”的3個熱點領域。空間構成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一種思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于“形”與“空間”把握的方法,而風景園林的根本就在于處理空間。雖然構成無處不在,但是構成卻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嘗試用構成的思維分析和設計園林作品,風景園林領域會出現更多更好的空間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