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天
(招商局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重慶 400067)
綠色公路的核心是在公路的全壽命周期內,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資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建設品質與運行效率,為人們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美觀的行車環境,營造低碳、生態、優質、高效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公路[1]。
賀州至巴馬高速公路是《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修編(2010~2020)》“6橫7縱8支線”布局方案中的“橫3”線,起于賀州市,途經賀州、桂林、梧州、來賓、柳州、南寧等市,終于巴馬縣。路線全長約475 km,設計速度100km/h。
本項目為都安至巴馬高速公路示范段,段落為K402+020(伏龍隧道出口)至K424+195(發瑞隧道進口),全長22.175 km。項目包含高速公路常見的各種構筑物,包括一座特大橋、六座隧道、一座互通、一處服務區、一處停車區。項目周邊環境地形多樣,有峰叢、山嶺、河流、農田、瑤族鄉村,極具廣西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
(1)最小破壞,最大恢復。堅持“最小的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原則,即崇尚自然理念[2]。公路綠化要在現存條件下綜合運用各種設計手段、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將公路建設的破壞限制在最小范圍內,降低到最低程度。
(2)全局統一,環境協調。把公路綠化放到“公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中全面考慮,將生態環境系統與公路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對不同條件的公路進行“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的設計,通過植物分隔空間、誘導視線,將沿線周邊秀美的自然風光納入公路景觀視線范圍內,使之成為展現公路沿線秀麗山水的動態畫廊[3]。
(3)品質化的景觀生態。綠色公路的綠化景觀要營造“車在景中行、人在景中游”的行車環境。因此,綠色公路在選取品質綠化載體進行生態恢復的基礎上,可依托服務區、停車區打造交旅融合示范點,融入營地、公園、休閑等功能,使游客在體驗沿線動態景觀后得以休憩,緩解旅途疲勞,并在靜態休息中體驗文化,獲得生理心理的雙重感受,提高旅途的愉悅感和層次感[4],提升高速公路品質。
(4)全壽命周期。綠色公路理念不僅存留在設計理論階段,且貫穿項目的全周期,從最初的規劃設計、植物選擇到施工、運營、養護,都應貫徹綠色理念。
(5)資源集約利用。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的基本原則,應高效集約利用項目線位上的資源,加大本地材料、本地資源,如原生植被、表土等的使用比例[5]。
將高速公路綠化景觀剝離為3個板塊:生態修復、景觀營造、人文交旅,分層對高速公路綠化景觀進行設計。生態修復是高速公路綠化景觀的基底,是做好綠色高速建設的基礎。高速公路建設尤其是山區高速公路建設不可避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因此綠色高速公路的建設需要做好土建施工期間的保護和綠化施工期間的恢復。
在做好生態修復的前提下進行景觀營造,根據項目自身情況和周邊環境確定主題及分段,賀巴高速示范段提出“山水靈韻、瑤鄉風采”的景觀主題,根據周邊環境、構筑物分布將全線分為大美河山、崇山探勝、瑤鄉田園3個景觀段落。在主題思想指導下對中分帶、路側、互通、隧道前區進行綠化,打造因地制宜、融路于景的生態景觀。
在生態恢復和景觀營造的基礎上賦予高速公路人文氣息,提煉道路周邊人文元素,依托于隧道洞門、橋梁、服務區進行展現,提升道路文化內涵。加強與周邊景區景點聯動,結合自身優勢,依托服務區打造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讓交通與旅游相融合,提升道路服務品質。
綠色高速綠化景觀的3個板塊組成內容為:①生態修復版塊:邊坡坡形梳理、邊坡生態修復、植物保護移栽、表土搜集堆放、臨時場地復綠等。②景觀營造板塊:中央分隔帶綠化、路側綠化、碎落臺綠化、開闊地綠化、互通綠化、隧道前區綠化等。③人文交旅板塊:隧道洞門景觀、橋梁裝飾景觀、特色服務區景觀等。
針對沿線景觀條件較差的邊坡,通過采用放緩、擴寬、弧化等邊坡優化方式,對邊坡坡形進行梳理,為景觀營造提供一定的基礎和空間,更好地對坡面進行生態恢復,體現出公路景觀營造的綠色理念。
邊坡生態修復以“融合性”為設計理念,在保證邊坡穩定前提下盡可能地以生態防護為主,利用新型防護形式和材料,針對不同坡高、坡比、防護形式及巖質條件的邊坡,分別進行相應的邊坡防護設計,盡可能恢復坡面的生態環境,改善高速公路景觀面貌,建設成更生態、更綠色的高速公路景觀大道。
4.2.1 中央分隔帶
中分帶是高速公路的景觀軸線,應注重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滿足防眩功能的前提下與周邊環境形成統一、有節奏變化的線性景觀。全線中分隔帶分為重點和一般段落進行打造,重點段主要通過植物層次和色彩的搭配和變化,營造豐富的中分帶景觀效果;一般路段主要以常綠植物為主,強調與周邊自然山水地貌融合。
4.2.2 路側綠化
本著綠色生態的原則,路側景觀提倡以周邊自然山水景觀為基底,充分吸收路外美麗風景,并采取不同開花色葉植物搭配,形成層次分明、亮點突出、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
對于紅水河特大橋、服務區、互通及隧道群等節點路段,采用融合周邊自然景觀的設計模式,植物多以竹子等常綠植物進行打造;對于瑤鄉田園段及其他路段,采用多花多彩的設計模式,突出瑤鄉民族風情,見圖1。

圖1 瑤鄉田園段路側景觀效果
4.2.3 互通綠化
都陽互通受地形影響,原土建設計有高填深挖區和橋梁,適宜景觀展現的平坦區較少。設計考慮在互通區內部進行土方調配,放緩高陡邊坡,將土方調配至高填方區,將兩個不便于綠化恢復和景觀打造的區域變得適宜綠化打造,減少大坡面對行車造成的壓迫感,優化行車視線。
互通綠化以生態恢復為主,對坡面進行復綠,讓互通與周邊環境融合。從后期管養和效果方面考慮,盡量不栽植灌木球和灌木地被,主要使用大、中喬木和草種、草花進行綠化。在場地平整處和視線焦點處進行景觀性打造,片植竹子作為背景林,前景點綴大規格木棉,片植開花小喬木作為點綴。填方底部和挖方頂部區域片植喬木、竹,與周邊環境自然銜接。
4.3.1 隧道洞門景觀
隧道洞口景觀設計應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減小端墻的體量感,多選用飽和度低、肌理感強的飾面材質,使隧道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同時對洞口也起到“減光”的作用,提高行車安全。
伏龍隧道出口作為全線起點,位于大美河山段,洞頂有裸露山石。景觀設計將端墻式做GRC仿石處理,模擬背景山石紋理,在仿石結構縫隙中栽植灌木,豐富洞口景觀層次,使洞門與周邊環境協調。
4.3.2 橋梁裝飾景觀
紅水河大橋景觀方案以“山、水”作為設計主題。提取山形元素裝飾板干掛在翼沿兩側,突出山巒疊嶂的特征,橋身采用煙灰藍色涂裝,與天空、河流背景協調,見圖2。

圖2 紅水河大橋效果
4.3.3 特色服務區
大化服務區位于K25+800賀巴高速與紅水河交界處,植被條件良好,能夠俯瞰紅水河。設計提出將大化服務區打造成“全國最美濱水服務區——瑤鄉養生文化體驗勝地”,除了常規服務區的基礎功能外,還融入巴馬地區美食養身、瑤鄉健康生活體驗、濱水休閑娛樂等拓展功能,將地方特色依托于建筑外觀、景觀小品進行展示,利用臨水坡地建設濱河休閑帶,利用半坡林地建設山林民宿區,把服務區建成旅游目的地,實現交旅融合示范作用。
綠色高速公路綠化景觀的建設需要打破傳統的設計理念,融入“全壽命周期”的設計思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在設計前期加強調研和景觀規劃,合理統籌使用項目資源。結合旅游、宣傳、人文的需要,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橋隧景觀和綜合服務區,實現公路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完美融合,使公路成為景觀、文化、旅游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