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彥甫
瑞士以金融和鐘表聞名世界,而“巴塞爾模式”的藝術博覽會更影響著全球藝術。瑞士藝術教育的養成,又有哪些獨到之處?
19世紀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美育思想依然延續在當下瑞士的義務教育中。在傳統歐洲,教育曾是上層階級的專利。裴斯泰洛齊提倡平民教育,宣揚教育要訓練及培養孩子三方面的能力,所謂三個H——頭(Head)、手(Hand)、心(Heart)。由于藝術能力(手)必須與知識(頭)和道德力量(心)聯系在一起,因此藝術教育與工藝培訓必須融入人民的普通教育。
裴斯泰洛齊主張,幾乎所有不具特殊才能的孩子皆能接受繪畫教育。他強調繪畫應以幾何圖形之要素(直線和曲線)構成。這不須描繪復雜的人形圖樣,同時避免學院派關于只有優秀者接受教育的成見,而且更符合工匠的基本需求。
除極少數學童接受私立美術學校栽培,大多數瑞士公民在15歲前,在學校受到藝術教育的機會一致。瑞士藝術教育的學制在三階段與他國差異明顯:小學教育、中等教育與博士教育。
小學教育授課核心為藝術與設計(視覺藝術、紡織品設計、技術設計),以維持瑞士工藝與藝術傳統;中等藝術教育下的一般高中及專業學校,則延伸小學教育的課綱,但也可選擇為期六年半的藝術中學,之后依興趣前往應用科技大學、一般大學或藝術大學就讀;應用科技大學與藝術大學多半不設博士班,凡是藝術教育的博士教育,都回歸一般大學就學就業。
瑞士藝術教育特別注重手作與跨媒材的使用。七年級的水彩課程,使用深色丙烯酸涂料沾染蕨類植物,在紙上打印后,接著使用水彩和水溶性彩色鉛筆,繪制想象的天空與倒影。八年級的拼貼課程,在定義與討論人工智能后,學生從雜志和網絡上復制圖像,拼貼機器人。此外,攝影課自由選擇經典大師藝術畫作,重現畫面布局,學習構圖、攝像采光與鋪排理想位置。
瑞士奉行杜威教育理念,藝術與生活高度結合。如全民參加的瑞士狂歡節慶,在音樂、方言等方面延續著瑞士的鮮活傳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巴塞爾,所有兒童團、樂團及報名團體從下午沿著萊茵河游行,除了有手持火把的火焰巡游,還有廣場上的燈籠展。燈籠布面為藝術家繪制的詩句或諷刺當代時事的漫畫及創作,婦女和兒童不時將彩色紙屑拋向人群,另有喬裝成各式樣貌的表演者,從游行車隊上向人群拋撒糖果和紀念品。新教地區亦為學齡前兒童準備童書制作工作坊,以及狂歡節面具制作課程。
正是在這種環境催化下,瑞士誕生了眾多的藝術浪潮。反對一次世界大戰的達達主義運動(使用幾何構圖并試圖將抽象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就是從蘇黎世萌芽影響整個世界;瑞士建筑師與藝術家柯比意建筑作品,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戰后,全球都受到美國化影響,無論是藝術或電影產業,處處可見美國資本力量的介入。有趣的是,出生并接受完整瑞士應用科技大學培育的吉格,這位超現實主義大師最著名的異形(Alien)創作,讓他在1980年為瑞士贏得了一座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來源:thenewslens,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