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尋常狀態也充滿著更多的詩意,真正讓孩子有家一般、如夢一般美妙的生命體驗。
張文質:
生命化教育發起人,家庭教育專家,著有《教育是慢的藝術》《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教育的勇氣》《奶蜜鹽》等作品30多部。
今天一位朋友聯系我,說她工作變動,九月份要去杭州新辦的學校做校長,我很高興,與她聊天中聊起我的“三字真經”,其實這“三字真經”我從來沒跟別人說過,但這是我內心比較明確的一個人生路線圖。
“三字真經”的第一個字就是“逃”。即是“逃跑”的“逃”,也是“奔逃”的“逃”,也是“逃亡”的“逃”。假如你的工作處境特別艱難,時有沖突,還不受待見,你怎么辦呢?有的人可能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斗出一片新天地,而我更多想的是,如果一個環境或者機構處處限制你,你怎么斗都是沒有出路的,與其斗,不如逃。逃,表現出一種建設性的主動性,斗則兩敗俱傷,身心俱疲,甚至會萬念俱灰。
我經常說福建人骨子里都有一個“逃”字,因為福建人大部分都是中原移民,歷經千辛萬苦,逃到福建,一路奔波,真是極其艱難,但就在這里逃出了一種境界。“逃”字就成了溶到血液里的一種生存文化,今天仍未止息,仍在奔騰,仍是福建社會中極為重要的思維選擇。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是需要為自己的“逃”創造條件的,沒有條件的“逃”可能是死路一條,但是創造了條件、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有充足的心理預期的“逃”,這是一種極具生命活力的再創造。我剛才強調的創造條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的“逃”,這樣的“逃”,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流動的、漂移的,也是具有更開闊生命視野的生長性文化。“固守一隅”“負隅頑抗”“守株待兔”“一個樹上吊死”這些都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固然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今天更需要的是一種面向全球的、面向全人類的、面向更美好生活的生命主動性。
第二個字是“退”。當你逃不成、逃無可逃、無處可逃時,當你身陷困局之中,這便是我講的“退”,“退”是往后退卻,“退”是退縮,“退”是退守。也就是自覺的邊緣化,自覺的無名化,自覺地退出功利的晉升,跟功利隔斷各種關聯,跟那些道不同的人隔絕關系,退到自己的內心、家庭、生活中,退到更自在、自如、自足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個字是“玩”。玩,就是需要有一種對世界、對生活、對生命更樂觀的態度,邊干邊玩,邊玩邊干,用一種快意、熱情,更接近兒童式的態度去面對冷酷、冷漠,以及周遭的各種難堪與不幸。并不是我們內心失去了血性,并不是我們完全繳械投降,而是我們以一種新的生活姿態先使自己的內心活躍起來,先使自己周遭的世界充滿人氣、充滿生活的妙趣,這樣生命才能持久,這樣生命才能溫潤更多的生命、影響更多的生命。也可能,人生真的需要在很多的沒意義中找出意義來,在不可創造之處去創造出價值來,創造出新奇與不可思議來。所以我常常說,我們需要有長命規劃,我們需要有第二種生活、第三種生活,我們需要有一種內在的“存在的革命”,從自己的生活開始變革。
這大體上就是我談的“三字真經”,同時,我還談了所謂的“新三生主義”,也是針對我這位朋友去做校長而說的。我說作為一個校長,如果你精神抑郁,就不該再做校長了。因為精神抑郁的人,會把抑郁帶給更多的人,而且抑郁本身就是病,是需要治療的。這時候更需要放棄,包括職務、工作,從原來的生活格局里退出來。作為一個校長,他需要有一種更健康的、更活躍的、更強壯的精神力量,去引領學校師生的生命成長。
基于這一點,我提出“新三生主義”。
第一點是和學校師生共同創出一片生天。
這個生天,是針對當下嚴酷的應試教育、應查教育,針對功利、冷漠,甚至殘忍地對學校的思想侵襲、經濟的掠奪、制度控制而言的。雖說不可能全然地創造一種新的境界,但需要有這樣的一種覺悟,去努力地創出生天,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出一種生命信念,這種信念在自己的每一句言行中,在與每一個孩子交往過程中都有著滿腔的熱情,真正地成為一個激發者,成為一個推動者。
第二個是要創造生機。
所謂創造生機,說得更絕對、更堅決一些就是你所創造的生機不在應試教育的排名上,而是面向未來、面向人性、面向人道、面向學校的新文化,需要有一個更開闊的、更有歷史感的教育情懷。因為你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不是當下的問題,而是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所以學校文化生態的改變,其實就是孩子最終命運的改變。
還可以說,你所針對的板結一塊的土壤是很難有太大的作為,但是你不要把目光都盯在有毒的土壤上,你可以建造空中樓閣,你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激發孩子,更信任自己,更有勇氣去創造自己新的生活。
第三個是要樂享生活。
我們無論談什么理想、信念以及所謂的仰望星空,其實我們就生活在當下,我們生活在每一天之中,我們就生活在一日三餐,就生活在吃喝拉撒這種生命尋常狀態之中,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這些尋常狀態有儀式感、有美感,讓尋常狀態也充滿著更多的詩意,真正讓孩子有家一般、如夢一般美妙的生命體驗。
其實,當我們換轉目光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那些可創造的一切,不就會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嗎?生活在這里的人,就不會憂郁了,也不會抑郁了,更不會陷入絕望與無助之中了。你說呢?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