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魯陽陽

馬云曾說:不學藝術的孩子,將來可能沒飯吃。眼下,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藝術門類中的音樂,更是受到青睞。家長們早早就讓孩子去學一門樂器,想要打下童子功;有的家長特別熱衷讓孩子去考級,以此證明孩子的音樂水平;有時遇到孩子練琴練到“聲淚俱下”,家長們雖心痛不已,也只能咬緊牙關和孩子一起堅持……
這樣的案例太多太多,似乎,每個人都對音樂不陌生。唱歌、跳舞、學樂器、表演節目……但這真的就是音樂的全部了嗎?
其實我們對音樂有許多誤解。每個孩子都有自由高歌的渴望,他們生來就具備學習音樂的能力,這種最直達人心的藝術,讓孩子會審美、能創造、成為更好的人。本期對話欄目,一起來和作曲家、兒童教育家、音樂感統創立者陳澤銘教授,聊聊音樂教育那些事兒。
Q:陳教授您好!關于音樂學習,我們了解到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越早越好,打下童子功;一種認為音樂更多是娛樂,可學可不學。您怎么看?
陳澤銘:我先講一下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音樂肯定不是可學可不學,它是人生必修,尤其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正是學習音樂的關鍵時期。從心理學層面分析,人的綜合素質有兩個范疇,理性素質和感性素質。音樂教育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教育,核心是用音樂審美來培養孩子的感性素質。感性素質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它讓孩子充滿溫度、充滿愛,讓孩子會審美、能創造,還能提升幸福指數。有許多情商課,教人如何愛、如何與人打交道,但如果缺少了感性素質的支撐,那些不過是表面化的招式。
學齡前是培養感性素質的最佳時期,也是關鍵時期。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業壓力會把孩子逼得越來越理性。目前來看,培養感性素養的最有效途徑是藝術教育,因為它從本能切入,并深入生命。而在眾多藝術門類中,沒有一門藝術像音樂這樣沒有門檻、直達人心。文學作品你必須讀懂它,繪畫作品你必須看懂它,但音樂不同。聽到悲傷的音樂就感覺悲傷,聽到快樂的音樂就感覺快樂,全人類都一樣。而且音樂還能幫孩子集中注意、發展語言、豐富想象、舒緩情緒等。這是為什么音樂教育要從小抓起的重要原因。
Q: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馬云也曾說過:不學藝術的孩子,將來可能沒飯吃。
陳澤銘:這是真知灼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腳步越來越近,其中很重要的特征就是AI人工智能的應用。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崗位被機器取代,我們的孩子將來如何不被淘汰?我認為,唯有人類的感性素質,唯有孩子有溫度、能創造,才能更好在未來社會立足。
其實,很多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都是極具感性素質的,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對音樂情有獨鐘。列寧喜歡貝多芬的音樂,驚嘆這么美好的東西人類是怎么創造出來的;愛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很深造詣;錢學森興趣愛好廣泛,吹中音是他的拿手好戲;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本科學的就是音樂;克林頓還是個薩克斯高手。
Q:很多孩子早早就被送去學琴,有時孩子哭得聲淚俱下,讓人猶豫這事是否應該堅持。
陳澤銘:音樂教育必須是快樂地學,如果孩子學得很艱苦,被逼著彈琴,那就不是審美教育而是審丑教育了。這可能會讓孩子掌握了一點技術而討厭了一門藝術,這個結果是很悲哀的。學齡前孩子學音樂的重點是音樂審美,從孩子的天性來說,是玩音樂而不是學技能。技能也不是不能學,但必須是懂兒童心理學、了解孩子學習方法的音樂老師才可以很好地教孩子。

陳澤銘:作曲家、兒童教育家、音樂感統創立者、音樂感統學術委員會會長、國家級學前教育培訓授課專家、中國兒童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世界音樂教育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心理學會理事
Q:那孩子適合學什么樂器?
陳澤銘:不建議孩子過早接觸搖滾樂、架子鼓等,一來容易損傷孩子的聽神經,二來孩子過度依賴那些敲得很響的打擊樂,反而容易抓不住節拍。至于學什么,第一考慮孩子興趣,喜歡什么學什么;第二考慮孩子身體條件,比如手指太細沒有力度就避免學鍵盤類樂器,有的孩子嘴唇很薄,臉部肌肉力量不足,就最好不去學吹奏樂器。一般情況下,建議幼兒園大班或一年級再開始學樂器。這是因為,待孩子的發展更成熟一些,如大腦對身體和肌肉的控制、心理上的自制力、專注力等發展到一定水平,就更適合技能學習。
Q:平時怎么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
陳澤銘:玩音樂可以有很多方式,欣賞音樂、跟著音樂動起來、唱出來、演出來、畫出來……學音樂并不非得在正兒八經的音樂課堂上,五分鐘、十分鐘,生活里點點滴滴的時間,都可以。對孩子來說,最方便的樂器是自己的聲帶,孩子們可以利用聲帶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而吃飯時、入睡時、起床時,都可以給孩子播放音樂,將音樂浸潤到孩子生活中。兒歌童謠、經典名曲、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國內外音樂家為孩子寫的器樂曲等,應該讓孩子去體驗。
Q:五音不全、唱歌不好聽的人,是不是就沒辦法教孩子音樂?
陳澤銘:其實,幫助孩子成為音樂愛好者,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覺得自己唱得不好,可以給孩子念節奏感、韻律感強的兒歌或童謠,一起欣賞器樂曲,領著他跟著音樂手舞足蹈,分享你聽音樂時的感受……哪怕歌唱得不好,但每個人對音樂都是有感受、有體驗的。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以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跳舞,其實現在一些做得好的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早已不單是教音樂,它與孩子的情感教育、學習品質等方面融會貫通,孩子不止是學會一首兒歌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獲得非音樂技能的成長。音樂成為一種教育的載體。孩子的感知能力、邏輯判斷能力、想象力、注意力、記憶等,都可以以音樂為工具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