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方程 魯陽陽 敖霖 許麗麗

錢鋒的萬物啟蒙課程之竹課程,學生向當地人學習竹編
近年來,“創新教育”一度成為熱詞,無論各大教育論壇,還是創新大會,紛紛涌現出一批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創新教育者。在我們邀請的5位教育實踐者中,有的打破傳統、呼吁全科學習,有的扎根鄉土、利用本土資源深度學習,有的創新設計、改善幼兒園生態環境……盡管創新與探索教育的方式不同,但他們的初衷一致:讓教育回歸本質!
講述人錢鋒(萬物啟蒙創始人,第二屆中國全人教育獎提名獲得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有著悠久的鄉土文明。城市若沒有城市化文明來支撐,它只是一個造滿了高樓的地方而已。鄉村教育振興,我認為首要是復興鄉土文化的自信,而這必須通過完整的現代課程系統來培育?!叭f物啟蒙”作為一個民間機構,這幾年不斷連接學校和社群,以“萬物課程”共創教育新生。
具體則是開發在地風物,進行全科學習。在竹林之鄉浙江富文,孩子們在竹林里用感官去科學辨析竹子是草還是木,去研究竹子為什么長那么快,去博物館觀察竹簡、毛筆等承載文明進程的器物,也和農民一起做竹編、學竹刻。在銀川,我們去當地采集水土標本,研究人文歷史,探討“寧夏枸杞甲天下”的理由。今年,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中,孩子們還舉辦了一場十分轟動的課程藝術展。(詳見本刊2019年4月號與7月號)
通過在地風物的開發與運用,這些課程已延伸到人文高度。它非常像項目式學習,但有我們的邏輯,即沿著兒童認知事物的過程一步步往前推進——從一物開始,延伸到它所在的所有時空,然后上升到器,最后上升到文化層面,經由這三個階段驅動全科學習。
我們的使命是造專屬于兒童的空間,聯結城市與人。重慶黃桷坪社區有光兒童人文空間是第一個嘗試。它沒有培訓機構,它可以是一個圖書館,一個兒童電影院,是孩子24小時隨時可以來休憩、看書的地方。它不需要任何花費,這是給孩子們的共享空間。在這個社區里,我們既有名家講壇,也有非遺傳承、手工課程、節氣課程……
教育應該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有這樣一個地方,既能兼顧學校的專業,又能兼顧社會的開放,還能夠彌補兒童空余時間的有效陪伴,為什么不去做呢?盧作孚先生說:“學校不是培育學生,而是教學生如何去培育社會。”
近期,我們上了一堂有趣的網絡互動課:讓北方孩子教南方孩子認識枸杞,讓南方孩子教北方孩子認識竹子。他們看到秋冬季來臨時,枸杞產地銀川早已一片枯黃,但南方的重慶還郁郁蔥蔥。這種多元互動體驗,以及來自同伴間的相互學習,遠超老師的說教。
而更深的,是引導他們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聯。自然的萬物教育,其本質是全人教育。如果不是站在全人教育的立場做自然教育,那可能做的是科普,是農事體驗,是秋游春游,雖豐富,但很難上升到思維層面。
比如中秋節包餃子,為什么要包?為什么中秋節有些地方吃湯圓,有些地方吃餃子?這不是輕易能回答的問題。我們要通過體驗和思考,讓兒童看到世間萬物運轉的邏輯。如果這種思考能形成一種模式,那孩子長大后的思維能力一定很強,也更能看清事情本質,知道自己為什么而行動。
講述人李占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統部寄宿制小學校長,首屆馬云鄉村校長計劃獲獎者)
我家鄉在內蒙古自治區,高寒山區。當地百姓以畜牧為生,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很多。我想辦一所像家一樣的學校,讓孩子們過得更舒適溫暖,于是我從硬件設施等方面進行了推進。孩子在我的“如家”校園中過得很開心,但我總覺得還缺點什么。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我們的孩子看似很好,但不是和牧民養的牛羊一樣,也被“圈養”了嗎?我們的孩子和自然、社會以及家庭無形中隔得太遠了。

孩子們用玉米皮材料制作粘貼畫
我們沒有跳出學科和學校的局限,在現代化進程中審視鄉村教育。我們高喊“以學生為中心”,卻放不下學科中心。我們吟誦詩詞篇章里的民風民俗,卻對自己所處的地方文化一無所知。我們把學校辦成了孤島,卻抱怨家庭和社會不聯手育人。孩子們吃得好、睡得好,而對鄉村、鄉土、鄉情基本割裂或全然冷漠。他們不該成長為沒有根的孩子!我們應打破學校的圍墻,讓孩子走向自然和社會,也讓家長走進來。

在劉政東設計的生態幼兒園里,孩子們每天都能感受彩虹
如何讓孩子愛上我們的文化和土地?我們的家長大多是爺爺奶奶,但他們對當地文化比較了解,所以,第一個活動就是鄉土歷史的調查實踐。
孩子們來自周圍46個自然村,我們按照村的居住劃分成組,回村里進行調查,走訪鄰居、老人,詢問村子來歷、名稱由來、居民姓氏……
剛開始我們總覺得孩子們完不成任務,結果可了不得!兩個多月的時間,46個村莊反饋回39份十分有價值的內容。一開始我都不知道為什么有個村莊叫“統部”,孩子們調查發現:村莊名稱來源于一位清朝末年的將軍常德盛,據說還是慈禧太后的干兒子,人稱常統領。他辭官后帶領一部分弟兄在統部村安家落戶,這個部落被稱為統領部。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簡稱為統部,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還有“甘珠廟村”“三七地”等名稱的由來,以及當地的主要姓氏等等信息都是孩子們走訪帶回的。
我們也扎根鄉土進行課程研發。當地玉米非常多,老師們讓孩子收集玉米皮,經過清洗、熨燙等步驟,再用這些玉米皮材料制作粘貼畫。孩子們做的小雞、龍,還有一系列關于傳統節日的作品如包餃子、蒸豆包,都活靈活現極了!并且孩子們還要講出粘貼畫背后的故事,為此形成了我們的自然物粘貼教材。
玉米皮粘貼畫不僅是孩子們的作品,更成為了我們當地脫貧攻堅的項目。老師教授村民玉米皮粘貼畫的技法,在今年我縣承辦的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上,教師、孩子和村民一起制作了400多個擺件贈送給世界友人。如今,玉米皮粘貼畫已然成為了當地的靚麗名片。
講述人劉政東 (珠海懿德嘉行教育總監,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工程、中國低碳優秀示范案例獲得者。)

“四環游戲小組”促進兒童、家長與老師的共同成長
教育到底是工業還是農業?從事幼兒園設計這么多年,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好的設計,一定是先有理念再有方案。我們的教育也一定是遵循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春種夏忙,秋收冬藏。幼兒園首先是花園,再是樂園,最后是學園,層層遞進。我設計的幼兒園有不用空調的、每天看彩虹的、劃船的……這些設計不只是為了好看、好玩,更有其教育價值。
什么樣的幼兒園才是適合孩子的?我的答案是自然的、生態的。每個孩子都有享受大自然的權利,大自然可以治愈的,也有力量穿插孩子的五大領域、八大智能學習。有的幼兒園喜歡把錢花在室內環境、豪華裝修上,這是一個誤區。再好的地毯、再貴的瓷磚永遠比不上一塊草地更討孩子喜歡。最簡單、最原始的,往往是最好的。
在廣東珠海,我設計了一所生態體驗式幼兒園——懿德嘉行幼兒園。與其說是幼兒園,不如說它像爬藤植物覆蓋的綠化建筑。我們營造了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和隨處滲透的教育價值,它不僅最少地消耗自然資源,最少地對外界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還為自然回饋更多的耕地、綠地,更為周邊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老師只引導孩子們通過與環境互動,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彩虹是怎么來的?中學物理課本上會寫,當有水汽通過時,陽光折射的光線在水汽中呈現的視覺效果便是彩虹。通過幼兒園建筑的人工降雨霧化系統,我們為孩子們每天兩次“制造”彩虹。孩子們看見彩虹、追逐彩虹、擁抱彩虹,科學和藝術的學習都在里面了。這種“看見”是親眼所見,這種經驗是未加過濾的。
如何評價幼兒園環境的好壞?一群羊放在草地上,它吃哪片草由它自己決定。而在幼兒園尤其是新園,哪個區域使用率最高,哪個環境蘊含教育價值,孩子是最懂的。
“老師,好多蜜蜂呀!”“快看,原來螞蟻也會像我們一樣排隊走!”如果幼兒園給到的環境是可以讓孩子們隨心所欲在樹下、草地上嬉鬧、玩耍,認識動物植物、昆蟲,感受大自然里的風雨,領略溫度和風力變化的奧妙,可以就地取材,將森林中的材料制造成自己想要的任何一件玩具,那我敢說,這樣的環境是好的,因為孩子們的表現不會說謊。
勇敢、自信不是只讀書就能學會的,大自然會教會孩子更多。幼兒園里隱藏著童年與自然的秘密。陽光、風、雨露、汗水、春華秋實,見證孩子的成長。
講述人張燕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四環游戲小組成立之初,便定位為:孩子們游戲和健康成長的樂園,家長學習分享和互助的場所,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教育實習、學以致用回報社會和行動研究的基地。
四環游戲小組由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師生創辦,為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四環綜合市場的流動兒童提供學前教育。它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學習、成長,并給孩子充分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與此同時,多樣化活動對孩子的興趣滋長提供了可能。
“游戲小組”意在強調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同時意味著這是通過社會互助方式實施的一種非正規教育形式?!八沫h”胡同即社區名稱,有利于增強社區公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創辦初衷是希望能夠拉動流動人群自身的育兒力量,其宗旨是“讓社區成為孩子的家”。
四環游戲小組已走過15年,我們一直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這絕不是補償教育,也不是扶貧教育。我們不斷在探索好的幼兒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大家應回歸到平靜、安寧,心有定力的狀態。
現在很多幼兒園關起門來搞優質教育,越來越高檔,越來越遠離生活,號稱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這其實和孩子的生活完全脫節。幼兒教師應以孩子最大利益為首要,保證他的生存權、發展權、游戲權,我們呼喚自然生態的、質樸生活的、適合孩子的教育。
教育實質是喚醒,它強調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我們的家長中有三位專職的媽媽老師,并要求只要孩子在四環,一周就需要半天來做輔助老師。只有家長參與教育過程,才能將教育延伸到家庭。
其中一位“媽媽老師”——丘老師,她只有小學學歷,但面對孩子時,她慈愛與要求并存,細心照顧孩子們喝水上廁所的同時,對孩子的各種活動也積極配合,帶他們做操、游戲。丘老師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好評,而她在教學日志里的思考也不亞于任何一個科班出身的老師。
我們還鼓勵家長參與課程與教學的開發、管理,親身加入到游戲小組活動和學習之中。
每年的周年慶典,都有家長的自制民俗玩具展,木制雙輪車、走馬燈等等,農村里已有或消失的東西都會展現出來。這些活動讓家長回歸“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職責,更重要的是,在傳播交流、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重建社區公共文化生活,讓孩子、家長和老師共同成長,讓教育回歸自然,回歸樸素生活。
四環游戲小組的實踐,有兩個詞很關鍵,“就地取材”“能者為師”。我們除了對現有玩具的發掘,還對廢舊材料、自然材料利用與開發。搭起涼棚,孩子便在這兒觀察四季不同節令的花草樹木。周邊的資源,包括自然人文環境也為我們所用。
童年有特定的生長價值,要讓孩子成為孩子。有人來參觀四環游戲小組,如果他說這里的孩子更像孩子,我覺得這便是最大的褒獎。四環游戲小組的家長曾感言:這里不簡陋,關鍵是“老師更用心,給孩子更大自由度”。盡管場地有限,但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它存在于社區,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圍內。
講述人杜可名(綠種子童園總園長、上海浦東新區塘橋蒲公英兒童發展中心理事長)
2004年,我進入基礎教育連續20多年蟬聯全美第一的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人類生態學院學習。畢業后,我在密歇根州成立了一個幫助中國貧困兒童受教育的慈善基金會,幫助數萬名最缺乏資源的孩子。2010年回國,我先后成立蒲公英兒童發展中心、綠種子兒童發展中心。
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蒲公英以慈善的形式出現,服務鄉村兒童,去推動鄉村小學教育的變革;在教育資源發達的地區,綠種子以商業的形式出現,是一所實驗學校,服務城市兒童和家庭。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事,都是在做我理想中的教育。

在“蒲公英圖書館”里,家長陪伴孩子們閱讀
截至今年8月,我們已有185座蒲公英兒童圖書館建成,影響范圍遍及全國20個省、區、市,60個縣區,受益師生人數累計超過20萬人。
在鄉村的“蒲公英圖書館”,營造的是家庭式的閱讀環境。這里九成以上的書籍都是繪本,對于會讀圖但識字有限的孩子來說,它在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方面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 孩子們可以自由地看書,也可以隨意地坐在地上、靠在沙發上,請家長為他們念書。
在城市的綠種子童園,我們有大膽的教學實踐,如兒童議會、混齡不分班、打破空間時間限制、自由游戲、學什么大多孩子說了算、將社會性發展放第一位……很多熟知夏山學校的人都會不由自主感慨:好“夏山”?;蛘?,一些來參觀的人紛紛疑惑發問——你們是華德福?蒙特梭利?還是瑞吉歐?不,我們是綠種子。
我們為眼前的中國孩子創造適合他們的模式。好的教育模式都離不開一個中心:了解兒童、尊重兒童。我們把兒童當成是能獨立思考的個體,把選擇的權利還給他們。
需要承認,綠種子理念的一段宣傳詞和夏山學校很類似,諸如: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蘊含自己的生命密碼,擁有自己的生長節奏……不過,我并沒有打算做一個中國的夏山,夏山不可復制,今天的綠種子是我們基于已有教育研究和方法的學習和踐行,是基于我們對自己孩子的觀察和不斷思考。但我想,好的教育都是殊途同歸的,最終會奔向同一個方向。
孩子都是一樣的,無論城市鄉村,無論富裕貧窮。當你看到一個憤怒的孩子、喪失獨立思考的孩子、價值觀扭曲的孩子……你都會去思考,走向他們背后的家長和家庭、老師和學校。
在當下,很大一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很小就可以會雙語、會奧數、有特長,但影響一個人幸福的打底因素到底是什么?假如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常有懷疑,不能認識到他人和自己不一樣,不能和不一樣的他人好好相處,他可能學業很好,或者掙很多錢,但是否內心平和幸福呢?我們更看重孩子們的社會性發展和積極的自我認同,并認為,人格和品性成長優于知識學習。
當然,這種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需要家庭和學校給予無條件的接納。這不是說孩子任何行為都會被接受,而是不管他是什么樣子,我們都會無條件接納他、愛他。只要一個孩子建立起這一點信念,心中就會有強大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