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_李玫瑾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最近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家庭養育中的親自養育。
生病的人是少數,但是在生病之前,誰也不知道生不生病,因此有了對生病的恐慌,如果要避免生病,就要先了解生病的原因以及一旦生病會出現的癥狀。犯罪心理也是這樣,雖然研究的是極特殊人的心理,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有時是讓我們感覺到不確定的,不知道會發生在某個群體之中,或者某個人的身上。因此我們都應該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關于這個話題,我越來越關注到人的問題實際是早年的問題。同時,這個話題也跟社會有關,這個社會變化非常快,快到自己也不知道未來是怎樣的,只有抓住現實。但在抓住現實的過程中,就容易迷失。

家庭成員一定要有交流,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無家可歸的人。電影《四個春天》陸慶屹一家人合照
我覺得我們應該去思考一些大的問題,一些大道。
講大道,就是要知道社會真正的決定因素是什么。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地球是一個很大的東西,社會也是很大的東西,撬起社會的支點是什么?社會是由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構成,經濟基礎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而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中,人才是最基礎的、最活躍的、起決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社會的支點在哪里。
很多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好學校去,其實好的學校不如一個好的老師,就像生病了去好的醫院不如遇到一個有責任感、特別認真細心的醫生。無論落到哪個點,都取決于你遇到一個什么樣的人,人才是關鍵,是社會的支點。
一個是遺傳,一個是環境。先天的一些東西不可更改,我在犯罪案例的研究中發現,遺傳的因素非常大。遺傳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你一生下來,你的一些東西就沒辦法左右了。還有一個決定人的因素是后天。顯而易見,后天才是我們去對人做出努力和改變的最重要的項目。后天就涉及養育(家庭)和教育(學校)。
我把心理發展視為人這個計算機的軟件,人一生下來就有了身體這個硬件,必須要裝軟件,我們使用的計算機,在使用前必須要裝兩個軟件,一個是系統軟件,一個是應用軟件。人也這樣。人從出生到成熟,也必須經過兩個軟件的組裝,一個是家庭,家庭解決的是人的系統軟件,還有一個就是學校教育,解決的是人的應用軟件。所以,這兩個軟件都是后天可為的地方。我們發現,這個過程中可以決定人性、性格。
所有的人都是從家庭走出來的,家庭構成了這個社會。我們可以這樣講,如果你想摧毀一個民族,你就讓這個民族的人的質量下降,要讓人的質量下降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是讓他的家庭名存實亡。
我們研究發現,很多家庭結構完整,但功能不在。結構完整指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功能指什么?比如說吃飯,每天飯桌上人員完整,一家人經常談天說地,逢年過節開開心心,一到下班看著家人回家就很幸福,等等。家庭成員一定要有交流,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無家可歸的人。
我們要關注家的功能是什么,要明白家的重要性,家庭養育的重要性。
雖然社會對人的發展有影響,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早年教育,家庭教育。無論是在街上偷竊的蟊賊,還是一些大盜,還是職務犯罪人,他們各色各樣,無論社會地位還是學識還是經濟狀況,都不同,但這些都不是他們是否犯罪的決定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人的教養。教養是什么,我認為核心是人格。教養的源頭是哪里?是家庭。就像剛才說的,如果計算機的系統軟件有問題,應用軟件也用不好。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我是從犯罪心理角度來看我們的教育問題的,就發現教育有時候會迷失,教育研究的都是術,而很忽略道。而道才是更關鍵的。人在生存發展之中有沒有自然之道?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獲得收獲的時候也要面對大量的問題,比如物質豐富的同時帶來了環境的污染,高樓大廈住房舒適了但是鄰里之間的照應沒有了,教育更現代化了但是有人告訴我孩子初中就跳樓了,科技發達了但精神失控的人也多了,這些讓我們看到,世界上有很多東西都是兩面性的,不要因為收獲了就自豪,你要同時想到它的弊病。
自然法則,只可共生存,不可逆其行。自然不僅擁有我們借以生活、生存的地球、星球等物質,而且擁有自然內存運行的法則,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要敬畏的法則。在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晚輩;在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我們可以發明創造,上天攬月,入海蛟龍,大有作為,但我們終是自然之子,不可任性和任意,否則后果難料。尤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法則——養育。
這與建立依戀關系相關。人類的幼子在出生時是完全無助的,老天爺賜給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哭。只有他最親近的人才會對他的哭聲非常敏感。孩子在母親的胳膊肘吃奶睡覺,這也是老天爺了不起的設計,當他在你的懷中,你的臉是朝下的,他可以近距離接觸你的臉,你每一口呼吸都會到他的臉上,孩子就會記住這個撫養人。 當換一個人,他就會抗拒。此時,他是抗拒依戀的人。為什么孩子上幼兒園會哭鬧,那是他在抗拒變化的環境。
所以,老天通過這種依戀的設計,來作為人早期的情感起點。
當他的情感得到充分滿足的時候,他會感到心理上的放松和生理上的舒適。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記住撫養人的聲音、相貌,當他從半歲開始有依戀情感出現,就是人性開始顯現。人性的核心是什么,是情感。所以情感是在撫養人一次一次辛苦的撫養過程中,給孩子帶來滿足和感受快樂的開始。依戀是人生的第一次戀愛。這個過程,是老天賦予撫養人的重要心理資本。你只有付出辛苦的撫養,孩子才會依戀你。如果這個階段你沒有把他天天抱在懷中,而是交給別人,他記住的就是那個人的聲音、相貌。保姆帶大的孩子,如果孩子到3歲時保姆辭退了,孩子有不開心的事就會沉默,不會撲向母親的懷中。相反,母親帶大的孩子,他一不高興,母親馬上就能知道他為什么不高興。所以,自己養,可以形成雙向的反應:孩子依戀你,而你能讀懂孩子。讀懂實際是母親對孩子的了解。這種了解的基礎是他的每一次變化你都在他身邊。如果你能讀懂孩子,養育的路上你就會越來越輕松。就像看電視連續劇,你跳著看,雖然也能看懂,但仍然有很多問題不知道來龍去脈。
所以,我們鼓勵親自養育。只有親自撫養,才能讀懂他的無聲言語一一表情、動作。只有親自撫養,他才能因離不開你而心甘情愿聽你的話。
除此之外,還要連續穩定養育。連續才能塑造一個心理完整的正常的人格。人格是人獨特、穩定、整體的心理風格,源于養育背景穩定。獨特穩定需要持續到18歲。連貫一體的養育風格才可讓孩子形成完整而非混亂、雙重、變態的人格。因為情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連續穩定的養育才有穩定的情感,才能形成獨特穩定的人格。
養孩子真的很辛苦,麻煩得要命。那養育能不能簡化一下呢?或者替代一下呢?特別是現在很多女性在工作上事業上很優秀,能不能不花那么多時間在養育上呢?能不能不在懷中喂孩子,把他放在架子上讓機器喂呢?
人類很聰明,做了很多研究。美國的心理學家哈洛用猴子做了一個實驗。他把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就同猴媽媽分離,他以為用奶瓶把猴子養得白白胖胖的就沒有什么事。結果出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就是把長大的猴子放進猴群,猴子出現了驚慌失措,神情呆滯。
哈洛實驗讓我們知道了早年戒斷母愛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心理學界戒斷母愛的實驗還有很多,后果都很慘。實驗證明:人的養育自然之道,母親和父親是天然的首選。抱在懷中背在背上長大的孩子,始終和母親的身體有接觸,他的內在情感發展得更穩定。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所做的獼猴實驗
人類的養育是有自然之道的,不是可以替代的。自然之道告訴我們,最好的養育者,是母親。
人在一歲之內完全不能自主,三歲之內還是有很多困難。三歲之內誰養最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需要質疑的,當然是母親。
孩子在生命初期,正是神經系統尤其是腦系統發育最重要的階段,很重要的是依戀情感的滿足過程,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從生理到心理就會感到焦慮。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很焦慮,還有一些人很暴躁,但其實在早年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人的心理有滯后反應的特點,你看見孩子在12歲之后出現的問題,但實際上在6歲之前、甚至3歲之前就已經出現。養育不當,人的后患延遲十年甚至更久。
心理咨詢只能解決你的情感困擾,但不能解決你的性格問題。不要等到問題發生了才引起重視。最后,我想說的是:社會的問題歸于原點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尋找根源在早年,早年的問題在家庭遺傳和養育,遺傳和養育須有社會共識與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