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 要:當前,網絡時代“逢熱點必炒”已成為常態,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陣地,有效應對網絡輿情事件、處置網絡危機是政府相關部門應重點關注的領域。針對網絡輿情事件的基本演化,應構建靈敏的預警系統、加強核心數據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快速反應處置能力、完善全流程應對機制。以不斷提升政府相關部門的危機管控能力。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輿情;處置
一、大數據視域下網絡輿情事件的基本演化
網絡輿情事件演進,即在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公眾通過網絡關注、討論在網絡上形成群體性交流和互動,并在政府部門干預引導、網絡意見領袖介入、主流媒體報道以及網絡推手、網絡水軍的參與下,輿情熱點由產生到消解的過程。當前以建立網絡輿情事件演進階段模型為工具,學者們提出了三階段、四階段、五階段、六階段模型。這些演進模型有的以網絡輿情進程為依據,有的以動力模型和線性劃分模式結合為標準,有的則從信息傳播的角度進行劃分。文章認為以四階段劃分較為合理,即根據事件節點對輿情發展進行劃分,將網絡輿情事件劃分為輿情事件形成期、輿情事件擴散期、輿情事件高漲期和輿情事件消退期。
(一)形成期
傳統的傳播模式是將信息傳給大眾或個人,而大眾只能在這種信息傳播模式下被動接受信息。進入大數據時代后,網民之間可以利用網絡媒體進行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交流,可以通過網上的論壇以及微博、微信進行信息交流。在輿情事件形成期,受到相關事件和相關信息刺激的網民即會發表自己態度、看法和情緒,他們通過微博、微信、網站或論壇等網絡平臺進行發表、轉載和評論,由于時間尚短,在初期未能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沒有成為話題熱點。此階段的輿情風險演化具有突發性,同時,由于相關信息傳播具有分散的特點,加之新聞瀏覽的快速化和個性化偏好,人們通常較多關注感興趣或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因此,處于萌芽期的輿情風險有著較大的隨機性演化態勢。一部分所引起的話題因為缺乏話題爭議性、事態沖擊性和情緒感染性,難以激起人們的共鳴與激烈討論,隨著該事件的新鮮度和敏感度逐漸下降,如加上有效干預和引導,刺激性信息在還沒有擴散傳播便逐漸平息消退,因而初期輿情風險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二)擴散期
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空間范圍由于缺少對身份的管理,在互聯網上公眾可以很好的隱藏身份,降低了規則限制,使得很多公眾容易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送到網絡上,造成負面影響。一些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的更是常常緊盯網絡,尋找伺機可破壞社會穩定、博取私利的場合與時機。輿情風險在擴散期的演化已經具有強烈的聚集性,此時距事件發生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更多的民眾通過微博、微信、論壇和網站等了解到事件信息,對其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看法、意見、態度和情緒,這其中已經不乏眾多網民在網絡上的負面情緒以及觀點的表達,以及一些別有企圖人員的虛假信息,并且,隨著事件傾向性話題的不斷發酵,網絡輿情突破風險潛伏階段,事件的關注程度、交流范圍和影響規模不斷擴散,已經表現出明顯的主題性演化特征,隨著媒介的廣泛傳播,輿情造成的影響逐步擴大。
(三)爆發期
爆發期是網絡輿情事件演進四個階段中沖擊性、危害性最大的階段。隨著網絡輿情事件演進,這時的輿情事件經歷了萌芽、擴散的過程,在網絡空間關于輿情事件所產生的看法、觀點、意見和情緒快速集聚、迅速攀升,其影響范圍、影響程度迅速超越前兩個階段,隨著網絡言論的聚集,網絡空間的相關數據量在短暫的時期內即出現爆炸性增長,公眾就會為其中極具“轟動、爆款”類信息所感染,由于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快速、迅捷的特征,網絡空間將會產生海量的相關參與者和圍觀者,同時網絡空間一些別有企圖人員更會發布一些擴大混亂、混淆視聽甚至抹黑事實、煽動情緒的信息,將深刻影響著網民的觀點與情緒,使事件具有強烈的波動性。此外,由于公眾社會閱歷、個人興趣、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在輿情高漲時期,跟隨事件的發展,有些參與者甚至圍觀者將繼續挖掘、搜索、爆料相關事件、人物、環境方面的新元素,挖掘事件的新內容、新爆點等,公眾的觀察視角、觀察維度也會產生不斷遷移或變化,從而導致新輿情的變化或滋生,呈現出一定的演化轉移性。
(四)消退期
隨著輿情事件的演進以及時間的推移,伴隨著政府有關部門的介入處理,輿情參與者、圍觀者將不斷減少,網絡空間的相關輿情信息增長也將趨緩,網絡輿情進入消退期,以發展的觀點而言,輿情事件不斷演化推進,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有效的引導措施,網絡輿情經歷了前三個階段后,輿情事件網絡熱度應該逐漸減弱或遷移,網絡相關信息也將趨于沉寂,此時期的輿情演化,呈現出明顯的衰退性。同時,源于網絡空間數據的虛擬與龐雜,政府有關部門會依法依規關停一些不良的網站、論壇等網絡資源,清空某些不良數據,也將依法查處網絡造謠、滋事等違法行為,逐步將網絡言論進行規范和管理,在輿情發展后期,輿情逐漸消退,人們逐漸淡化和轉移視線,但有時一些關聯程度較高的輿情并非就此戛然而止,由于風險的不確定性、反復性和變動特征,一旦有新的誘因或關聯性的事件發生,網絡輿情極有可能死灰復燃再度成為熱點或引發新的輿情出現,表現出輿情風險演化衍生性特征。
二、大數據視域下網絡輿情事件的應對策略
(一)構建靈敏的預警系統
首先應建立區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我國從基礎數據網絡的構建、物理網絡的架設、數據庫的建立維護、信息的采集存儲、信息傳播通道的建設,直至信息交流平臺的運行管理幾乎都是各自為政、孤軍奮戰,數據信息無法實現共享。這些問題導致了對于同一數據、同一平臺出現重復建設、重復管理、重復搜集的問題,各部門、各地在應對處理網絡輿情事件時也是固守行政部門藩籬,缺乏有效溝通協作。面對這種現狀,一個有效的應對方式是將所有的基礎數據網絡的構建、物理網絡的架設、數據庫的運維、信息的采集存儲、信息傳播通道的建設、直至信息交流平臺的運行管理全部統籌于較大范圍的區域中心甚至是全國統一的核心機構操作,建立大范圍的信息中心,這樣必將解決信息共享、信息協調,實現統一管理調度,在網絡輿情出現時快速做出反應。其次是構建政府相關部門專門的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監測、報送系統。可以利用大數據相關功能如搜索引擎技術實時監控網絡輿情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篩選、洗滌、分類、選取,對有價值數據進行深度加工、處理,形成高價值態、實用性信息數據,并將其轉化成可衡量的指標體系,經過對比、鑒別、研判,準確把握住危機發生的關鍵節點,及時發現預警信號。
(二)加強核心數據技術運用能力
隨著我國大數據戰略的逐步實施與深化,大數據已經成為政府部門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助力。大數據技術具備先進的挖掘、定位和深度處理等功能,能夠為輿情風險危機管理提供豐富可靠的數據資源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首先,要依托大數據技術提高風險信息采集能力。結合云計算、云儲存等技術,收集網絡輿情信息,推動網絡輿情風險防控數據集成、數據挖掘、數據共享和數據可視化發展,并結合語義分析和文本挖掘技術,對網絡輿情事件線上和線下數據、顯性和隱性數據進行海量采集與精準識別,建立大數據輿情風險信息采集系統。其次,要運用大數據提高網絡輿情風險分析能力。輿情風險在生成和演化流程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通過大數據社交網絡分析、時空軌跡分析、智能媒體分析和機器統計分析等技術,有利于識別風險,進一步提出應對方略。此外,要運用仿真技術模擬輿情風險決策支持系統,運用遙感觀測技術實現輿情風險迅捷化、動態化和可視化管理與分析,運用量化模型科學構建輿情風險防控平臺及風險評估體系等。最后,要提高大數據風險防控技術支撐。要深化運用社會輿情風險防控中的大數據監測、存儲、挖掘、分析和整合等技術,引進國際創新技術資源,積極推進技術交流與合作,鼓勵科研單位加強輿情風險防控大數據技術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合作,促進輿情風險防控大數據技術發展。
(三)提升快速反應處置能力
當前,網絡時代逢熱點必炒已成為常態,然而政府有關部門仍然缺乏常態化應對意識和輿情快速反應處置機制,在監測、引導等多方面應對網絡輿情還不夠到位,相關部門內部甚至存在推諉扯皮現象。因此提升網絡輿情事件快速反應處置能力成為必然,提高網絡時代輿情快速應對處置能力,前提是加強執法公信力建設,必須建立執法監督機制,強化有關部門執法過程“證據”固定意識與能力,推進政府有關部門執法規范化建設,提升相應執法水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樹立政府相關部門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形象。相關部門應對處置網絡輿情,必須提高執行力,做到“跟蹤”快、“發聲”快、“出手”快。首先要快速尋找危機爆發源頭,尋找信息發布者,了解危機爆發的背景,分析背后原因,推斷危機性質,迅速啟動管控機制;其次要從內部挖潛,建立完善的危機處置預案,組織輿情預控處置培訓演練,培養相關人員危機意識,提升輿情預控、引導等能力;最后還應健全專家分析咨詢機制,建立輿論專家信息庫,在危機發生前,借助專家分析咨詢系統向網絡輿情專家征集意見,專家及時進行專業分析,將時間起因、發展趨向、管控策略等形成輔助決策建議,提交政府部門制定方案時參考使用,以期形成最佳、最優解決方案,達成輿情事件應對決策的科學化、規范化,充分提高政府相關部門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四)完善全流程應對機制
首先網絡輿情處置應找準輿論焦點。網絡輿情通常情況復雜,易誤導群眾,激化社會矛盾,誘發不穩定因素。對于網絡流言,政府有關部門不僅僅跟進表態,要本著對黨和公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扎實做好調查研究。要借力大數據,加強網絡輿論焦點內容的研判、抓取,應以媒體性質、搜索量、推送率、轉載量以及傳播范圍等多項指標為基礎,對網絡數據進行實時抓取、動態分析,并不斷完善網絡輿情定性、定量評判標準,建立大數據輿情數據分析模式,提高輿論焦點的研判準確性,并以此為抓手,準確分析公眾的傾向性態度、典型性意見,找準判定輿情走向,為網絡輿情后期處置奠定基礎。其次是要合理轉換議題,引導輿論走向。網絡輿情通常熱點話題多,聚焦程度快,政府有關部門不能被那些不能真正反映民意的所謂“輿情”裹挾,不能簡單地跟著網絡輿情亦步亦趨。主導網絡輿情的關鍵環節是合理、及時轉換議題,引領輿情走向。把“政府想要公開的”與“受眾想要了解的”巧妙結合起來,主動、謹慎地設置議題,積極介入熱點話題,及時解惑釋疑,發布代表社會主流的觀點和聲音,堅持以事實說話,堅持線上線下協同推進,引導受眾明辨是非、分清主次、保持理性,營造有利于社會和諧的輿論環境。最后是要持續跟蹤做好善后。政府有關部門要堅持以法律為準繩,及時調查事實,及時處理責任人員、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盡可能在較短時間控制住網絡輿情的蔓延、發展,縮短網絡輿情的持續周期,避免網絡輿情的反復和延宕。還應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暢通網絡輿情監督渠道,在公共網絡公布舉報電話、網址和電子郵箱,大力推廣網上服務平臺、辦事窗口。建立網絡輿情處理反饋機制,保證公眾意見、建議、投訴有回音、有查處、有落實。主動利用媒體尋求公眾認同,爭取廣泛理解和支持,做好善后事宜處置工作,防止事件長尾不掉。同時,要加強總結,做好相關問題梳理、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制度機制,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三、結語
文章針對大數據視域下網絡輿情事件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圍繞網絡輿情事件的演進階段,闡述了網絡輿情事件應采取的相關應對策略,應構建靈敏的預警系統、加強核心數據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快速反應處置能力、完善全流程應對機制,以期促進網絡輿情事件危機管控的具體實踐,并提升政府相關部門對大數據視域下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軍.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 馮時.我國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8
[3] 龔淑英.完善政府危機管理中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議[J].高屋建瓴,201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