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飛
摘 要: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重重困難與挑戰,文章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進行對策研究。高校做好就業工作需要形成就業指導幫扶合力,迎難而上、因勢而新、時刻關注,注重價值引領,進行重點幫扶,幫助學生理性分析現實狀況,積極做好就業準備,用心用情對待學生畢業季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惑,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的實現。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指導;就業服務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穩就業、保就業都排在首位。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終端目標。2020年史上最多畢業生加上最難畢業季,就業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高校承擔著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使命,如何使培養的人才盡快融入社會、奉獻社會,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的實現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一、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畢業生人數、質量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劇調查顯示,預計今年畢業生人數將高達874萬人,畢業生人數的連年激增、往期未就業畢業生帶來的就業壓力、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對企業的沖擊、裁員風、降薪潮、小微企業生存困境,伴隨著高新科技的日益發展和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激化了就業市場中人職不匹配的矛盾。就業人數多、企業需求少,企業需求人才質量與畢業生現實之間的差距,智能化、技能化要求的逐步提高,給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工作帶來了困境。
(二)“慢就業”、“待就業”心理助推了大學生的就業惰性
一些學生面臨畢業反而就業緊迫感下降,被動的接收求職信息,被動參加招聘會、雙選會等,面對就業困境選擇逃避現實的壓力。一部分學生處于懶散的求職狀態,對待工作理想化,個人預期以及職業期待過高,渴望尋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對工作環境、工作薪酬、工作前景不滿意,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所處的關鍵時期和關鍵節點,未能厘清理想和現實的區別。對自我以及對外部職業世界的認識不清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恐慌。
(三)考研“二戰”、考公務員熱潮
近年來,考研成為大四學生的一種熱潮,據調查顯示考研結果出來后有相當一部分平時成績不錯,表現突出的學生因為發揮失常、報考學校扎堆、單科成績不理想、面試環節失誤等情況落榜。還有一部分考研失利學生迫切需要繼續深造,為個人未來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紛紛選擇考研“二戰”。還有一些學生積極準備公務員、招教、事業單位、選調生等考試,出現畢業季暫不就業的情況,對就業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專業匹配度不高
在求職過程中一些學生與本專業相脫離,選擇跨專業、跨行業、跨領域就業,尤其是專業技術性不強的學科,在辦學方向、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實踐環節、專業思想樹立等方面出現了一定問題。學科建設沒有形成不可替代性,學生本身也沒能夠立足專業,缺乏必要的認知,以致于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盲從現象,一味追求熱門行業或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遠離了專業“初心”。
(五)就業質量有待提升
在對往屆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調查中顯示,存在薪資水平與高校學生培養目標、學生個人期望值、實際工作強度不相符的情況,個人入職后晉升困難、沒有良好的個人晉升通道,就業滿意度低,工作壓力大,職業生涯發展不順利,離職率高,就業質量得不到保證。
(六)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備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主要由輔導員、就業處相關教師等擔任,缺乏必要的專業指導,存在一些教師本身教學能力和實踐經驗不足,對就業政策了解不透徹、不深入的情況。很多課程從理論層面講授的過多,實踐環節少,缺乏創新思維引領,缺少對學生專業化、個性化的指導。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就業”時代的到來,網絡大數據的利用效率不高、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
二、解決思路
(一)突出思政元素,注重價值引領
針對學生“慢就業”狀態,就業意識淡薄,就業觀念存在“功利化”傾向,在對學生就業觀教育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把就業工作上升到一定高度,培養學生愛國、敬業、擔當、奉獻的大局意識,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火神山”、“雷神山”建設中體現出來的中國速度,引導學生感受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教育學生把“小我”與“大我”有機結合,投身中西部計劃、“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相統一。
(二)全面解析政策,實施就業幫扶
給學生全面解析國家當前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2月底,教育部啟動“2020屆高校畢業生全國網絡聯合招聘—24365校園招聘”活動,提供24小時全年365天的網上校園招聘服務,從國家、各省、市教育廳、高校各個層面全面啟動就業工作,為廣大畢業生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服務。教育部明確指出要從五個方面拓寬就業渠道,幫助畢業生就業,有面向國家戰略,如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要領域的就業;擴大重點領域的招聘;引導基層就業;鼓勵參軍入伍;豐富就業形態,拓寬就業渠道,從政策層面讓學生們心中有數,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給予學生就業幫扶,轉變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珍視自己的應屆畢業生身份,充分抓住校招的有利時機;及時關注各大高校的空中雙選會、招聘平臺的名企推薦、大量企業的招聘應用、微信公眾號等,了解學生的求職意向,與專業課老師一起給他們做企業推薦;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在簡歷制作、筆試準備、網絡面試等環節提供方法和技巧,增加通過的幾率。
(三)合理調節情緒,進行心理援助
針對學生出現的“就業恐慌”,給學生做好充分的就業指導與就業心理的調適,讓學生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緊密結合個人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專業、特長等,正確認識外部的就業環境,既不夸大就業難度又不對找工作掉以輕心。讓學生認識到未來職場中也會面臨各種困難與挑戰,必須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迎難而上才能更好的實現自我。即便現實嚴峻,最需要的是做好自己而非怨天尤人。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支配自身的行為,保持一種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積極投入到找工作中去。
(四)學會主動出擊,實現轉危為機
線上招聘普及化帶來的是主動變革而非原地等待,行動起來,做好一切就業準備。給自己設定目標,定期瀏覽24365及各大招聘平臺信息,提升自己就業狀態;持續關注學校就業公眾號,掌握校招信息;進行高校就業創業公益直播課程的在線學習,掌握各種求職面試技巧;積極參加空中雙選會,在選擇中總結經驗,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多方位了解企業背景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面對就業大環境的變化要學會主動出擊,注重提升自我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不斷完善自身技能,提高面試、求職技巧,在實踐和學習中練就本領。
三、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
(一)未雨綢繆,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盡早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思維培養方面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意向,著重就業能力的培養,以不變應萬變。首先,把握各階段教育重點,進行分層分類指導,大一到大三階段注重職位與人的匹配,以學院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企業所需人才標準鍛煉學生相應能力,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思維意識的培養。大四階段著手就業準備,做到個人與職位相匹配,以自身能力尋找相適應企業。其次,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生需要在專業學習、能力鍛煉上深耕細作,做到精益求精;培養自己創新、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增加實踐、實習機會,積累職場經驗。做到有備無患,隨時迎接挑戰。
(二)迎難而上,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面對每年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突發情況帶來的就業壓力,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迎難而上、因勢而新。形成全校的就業“合力”,匯集各級領導、系主任、專業教師、學業導師、輔導員、校友等力量,助力于實現就業工作的順利完成。形成與企業的聯動機制,加強與企業的密切聯系,促進校企合作,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知與了解,實現定向就業、精準就業。對學生的就業意向進行摸底調查,對就業狀況進行動態調研、實時掌握,及時發現掌握學生的就業困惑,提供有效就業服務。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殘疾學生、偏遠地區等特殊學生群體的就業情況,提供“多對一”的就業指導與幫扶。
(三)順勢而為,抓住“云”就業時代
新媒體時代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需要順勢而為,抓住“云”就業時代的有利契機,多方位搜集信息,多方面尋求指導,實現云指導、云溝通、云面試、云簽約,最終實現云就業。實現“互聯網+”精準就業,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求職應聘知識,提升就業能力,篩選甄別企業信息,提高人職匹配度。“云”時代的就業不拘泥于本校、本地區,而是面向全國的開放式網絡交互系統,“VR”工作場所實拍可以讓同學們足不出戶感受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BOSS直聘等招聘平臺可以跟企業負責人直接聯系,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主動適應潮流,實現充分、高質量就業。
(四)關注畢業生心理,用心用情對待學生
畢業季學生面臨各種壓力,心里難免會產生一些波動出現焦慮情緒,在關鍵時刻和關鍵節點上更應該多加關注畢業生心理,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直播、微信、QQ等,開展線上畢業生心理調適講座,排查畢業班學生心理狀況,做好各類學生的分類指導。用心用情對待學生,幫助他們解決思想上、心理上以及實際出現的現實難題,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調整好個人心態,直面挫折與困難,抓住就業機遇,迎接畢業的挑戰。
四、結語
隨著就業形勢和就業大環境的變化,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就業工作者、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強化正確的就業觀,做好就業工作的價值引領,堅定信心,傳承奮斗、奉獻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張偉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就業指導的創新路徑探索[J].新聞前哨,2020(4).
[2] 王逢博,丁三青.文化認同與價值取向: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觀確立的邏輯前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3] 雷尊敏.基于“四個意識”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J].大學教育,2019(4).
[4] 王麗萍.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的內涵與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
[5] 鄧洲,黃婭娜.人工智能發展的就業影響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