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杰
網絡上有一個詞叫VUCA時代,它代表的是易變性、不定性、復雜性、模糊性。可見,我們對這個時代的理解多么復雜。我一直堅信“技術驅動商業,組織驅動變革”“新技術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去年,遍地都在聊AI,不和AI沾點邊都不好意思出來講。今年一場疫情,加速了企業數字化的進程,探討的話題變成了深層次發展數字化、線上化、持續創新、重塑商業模式等等。那么,數字化時代和工業化時代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我非常贊同陳春花教授的觀點,她說,工業化時代的本質是規模和成本,而數字化時代的本質是變化的速度。然而這種變化速度,對企業組織、流程、人力資源管理、員工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找到自己的機會點和生態位。
我們深入走訪了幾十家集團企業,做了大量調研、訪談、對標,發現了4個比較有意思的轉變:
1.從“以組織為中心”轉向“以員工體驗為中心”
之前企業做戰略調整的時候,更多是站在組織的角度出發,以HR部門為核心。而現在,員工群體年輕化(90后已成為大部分公司的勞動力主體),他們崇尚個性、尊重、以及個性化的體驗。這促使企業更關注員工獲得感的提升,以驅動組織發展變革。比如我們建議企業在做共享中心規劃的時候,拋開傳統的選育用留的范式,真正深入到員工當中,走入到他們的內心,去甄別真實的需求場景,再據此去設計。這樣,員工的參與感、敬業度就會提高,對于組織的發展變革也會產生更好的影響。
2.從“職能型服務”轉向“共享型服務”
其實,我們接觸的很多企業已經有了SSC(共享服務中心)的組織劃分和系統,但大都還停留在職能層面。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其規劃逐步替代原有的系統和機制,建立技術創新的運營體系,也就是“共享型服務”。這套體系不僅可以降本增效、提升員工體驗度,還能通過數據驅動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和決策企業要改進的方向,從而驅動業務增長,成為價值中心。
3.從“關注系統功能”轉向“關注數據在線”
以前,企業組織比較關注系統、流程建設,注重解決線下穩定的業務問題,缺少創新和實踐。而現在搬到線上,需要解決實時在線的業務,要讓數據在線、運營在線,并且實現共享。從本質上講,企業要從管理向經營轉變。所以企業共享服務,一定是“經營+運營”的定義,而非信息化的升級改造。
4.從“強調流程管控”轉變成“強調場景化互動”
我們要從流程中找到場景,然后建立豐富的場景化互動設計,比如員工關懷、由被動服務轉向主動規劃式服務,帶給組織更多的活力與驚喜。將員工體驗做到極致,敬業度就會提升,進而會帶來更高效的工作效率,最終帶來高的業績回報。整個過程,完整地實現了一個增強回路。所以,對于組織而言,場景化互動是關鍵所在。我們要拆分出員工的場景互動之旅,以每個節點的顆粒度為目的去設計,挖掘更多的感動時刻。
根據上述提到的一些變化,我們再看一下企業的數字化建設思路。
首先,實現辦公在線化。數字化的第一步是實現企業辦公全面在線化,打通辦公平臺與其他信息系統之間的鏈接,建設統一的移動辦公共享平臺。包含:企業即時通信IM、音視頻會議、郵件、文檔協同、審批流程、學習培訓,以及其他辦公自動化工具。這個階段稱為數字化統一移動辦公門戶,目標是提升組織的協同效率。之前要建設這樣一套統一門戶的平臺成本非常高,現在方便多了,企業可以選擇利用企業微信、飛書、釘釘等快速搭建起來。但也有很多企業采取企業自主建設、自主運營,更有助于保障信息安全。
其次,做好調研與訪談、規劃與設計。調研與訪談,要覆蓋高層、HRD、COE、BP、員工、外包,最大程度地滿足多方的訴求。通過調研與訪談,挖掘出改進機會點。然后,進入到規劃與設計階段,進行目標分析、組織架構設計、服務流程體系的梳理、場景交互的智能體驗設計,包含流程、表單、系統間的流轉過程、PR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智能問詢、自助服務等。這些智能自動化可使工作者擁有更多時間去關注更為“人性”的層面和企業戰略層面。
做完這兩步,我們才真正實現了數據在線的基礎。
根據以上思路,我們初步梳理了一個企業共享服務中心建設框架:整合企業所有服務,統一渠道(在線、電話、HR服務臺、自助機等);從群體上覆蓋各地域、各職能員工,從職能上形成HR、IT、財務、行政、采購等大共享服務中心并與各系統形成互通;實現組織在線、溝通在線、協同在線、業務在線的全天候服務。
企業共享服務中心建設是一套全新的運營方式,是將服務與運營相結合的價值中心。我們發現很多企業真正運營起來后,走在了組織轉型的最前面,而有些企業淺嘗輒止。這說明一個問題:共享服務中心建設的永遠不是信息化系統。
很多企業更看重工具系統本身的能力,選擇到后期,感覺系統功能都一樣,但一套入場景里,就會發現所謂的系統功能滿足不了場景。我們見過不少企業面對這個誤區時直接就掉坑里了。一旦員工覺得體驗不好,對此產生抵觸,很難再挽救回來。
HR是我們員工離不開的一個部門,其貫穿員工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包含員工服務、人才管理、企業文化,從入職、在職、離職三個階段產生的交互場景就有幾十個。企業HR非常辛苦,他需要考慮到員工的方方面面,還要聚焦在企業戰略層面,又要兼顧驅動業務。我們親身帶隊調研了HRSSC的真實心聲,發現員工、HR、管理者都有不同的訴求和痛點。
員工的痛點:找不到需要的人,流程不清晰,得到的答案不一致,辦事效率低。
HR的痛點:60%時間和資源成本都消耗在基礎行政事務型工作上,獲得的價值產出卻只有10%,工作成就感不高。傳統工作流程并不能幫助企業實現更為靈活、精細化的管理,也無法讓HR產出更多的價值。
管理者的痛點:服務場景分散,職能流程不統一,與員工關系疏遠,缺乏員工的數據洞察,服務無法量化,過程無法監管,缺乏標準化的協作流程。
面對各角色的問題,我們初步設計了一個框架:首先,在接入層設計線、網、臺、機四位一體的服務整合,實現“一個平臺,多個入口”,無論員工從哪個平臺進來,HR都能看到員工的行為和意圖。其次,實現“一個中心,多個分部”的布局方式,并通過接口與各類協作系統打通,實現完整的自助化場景,比如一些流程審批完全可以通過自助化完成。
1.入職體驗設計
疫情期間,很多員工要遠程入職怎么辦?可以通過郵件通知指引掃描二維碼進入到入職前的智能助理,提前了解公司文化、辦理入職流程、提交個人信息、簽署電子合同等。入職前一天,主動給他推送公司報道地址、乘車路線的短信。入職后,他可以通過設計好的通關攻略,一路打怪升級,遇到問題,還可以通過AI小秘書、部門導師進行雙方面的指導。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場景,叫做“從標準化服務體驗到個性化差異服務體驗感”。
這種個性化千人千面的問候更容易貼近人的感受。因為我知道你是誰,并且為你定制了服務內容的推送,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猜你想問”,我們根據一些算法,包括企業的一些邏輯去設定,達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2.智能問詢體驗設計
問詢是我們最常見的場景,比如有員工詢問城市社保,每個城市的社保政策不一樣,社保的種類也不一樣,以往都是由不同城市的HR來回答,那么,現在可以將這些做成智能問詢,根據不同城市輸出對應的政策。我們再看另一個場景——請年假。當員工請年假的時候,機器人就會匹配一個識別,這個識別關聯著HR行業知識庫。
有時,員工需要開各種各樣的證明,根據一般開證明的流程,員工要先向系統提交需求,然后走審批,等HR蓋完章之后自己還要去取。不僅費時,還麻煩。現在,我們和自助機進行一些合作,同時打通所有的接口和聯動。員工可以在智能問詢上說“我要開收入證明”,然后系統就彈出一個表單,員工填完表單后,可以通過接口設計直接傳到自助打印機上,打印出來之后,就可以直接發給員工,或者讓員工刷工牌領取。
上面我們分別從技術、變化、建設思路、應用場景4個角度講了數字化轉型,最后我們再落到數據上。線上化的一個好處是:員工所有的數據在線之后,我們就可以去做數據的采集。基于交互,我們能夠獲取到員工的交互數據。同時,我們的HR系統里面也有員工的考勤、績效等信息。把這些信息全都抽取出來,我們可以建立一個HR共享服務中心的數據倉庫,這個數據倉庫里面有基于HR服務效能的分析、員工偏好的分析等等。基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真實洞察員工所需,聆聽員工之聲。對此,我們主要做的是三方面的價值支撐。
第一,建立HR的BI可視化看板,也就是數字大屏或數字地圖。通過看板,我們可以看到HR的運營能力,比如有一些科技感比較強的公司或技術能力比較強的公司,可以通過數據去做一些建模分析,包括員工的離職模型、計生模型等等。
第二,個性化關懷。員工在入職后,會有很多的關鍵時刻,比如員工生日、入職周年、員工晉升、員工寶寶的出生日等等。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要去做一些具有關懷的事情。
第三,常規性的人力分析,比如人才分析、組織分析、效能分析等等。這其實只是一個大概的思路,真正去部署或實操時還需要非常多的考量。剛才舉的很多例子都是基于員工交互與關懷這個場景去體驗設計,其實HRSSC(人力資源共享中心)領域很寬泛,每個企業都需要結合切身實際去設計。我們懷著“共創企業SSC服務新標準”的心態來改變企業內部服務,建立:
*新生態(與員工進行有效的生態連接)。
*新思維(將“員工思維”與數字化智能化結合)。
*新體驗(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驅動的更加個性化的員工體驗)。
圍繞員工、HR、企業管理者三端體驗的提升,最終定位智能化轉型的先驅者、數字化組織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