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杰
在銷售中,價格是個敏感的因素,而且很多客戶一般都有討價還價的經歷與傾向。如果處理不好價格問題,則可能會使溝通不歡而散,也做不成生意。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預留一些降價空間,從而在銷售談判中最終取勝。那么,這其中有哪些處理技巧。
1.客戶初期來詢價,不要直接回復。
比如,客戶一進門就直接問價格:“這輛電動車多少錢?”
你該怎么回答呢?不要直接告訴價格,否則客戶會專注于價格,而不是產品本身的價值。
2.客戶中期來砍價,讓價不多決心大。
在商言商,價格上能多爭取一點,公司就多賺一點,銷售員自己的提成也就多點。做買賣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你要摸透消費者的心理,對癥下藥,給消費者一種價格已經“到底”的感覺,你是很不情愿地做出了價格的最大讓步。切記,客戶砍價,不要張口就說,否則,即使你給出的真是最低價、成本價,客戶也不一定領你的情。讓價主要有5種策略:
(1)要小幅度讓價,不要大幅讓價。客戶還價,一般是想探詢你的讓利幅度。如果你讓價幅度很大,則客戶會怎么想呢?他們會認為這個價格還有很多水分,客戶對價格就會砍得更狠。
(2)要分幾次讓價,不要一次到底。我們即使把最低價格告訴客戶,客戶也不會相信,客戶只會相信自己一點一點砍下來的價格,才是最低的價格。所以,銷售員與客戶砍價還價的時候,要分幾次讓價。
(3)表示實在無權讓價。客戶可能說“我等著上班呢,你再便宜點”或者“我身上帶著錢呢,你到底讓不讓”。
這時候,銷售員要表示出理解,說:“我知道您是帶著錢的,也知道您有心買,如果能這個價錢賣給您,我早就賣給您了。但是,我實在無權虧本賣給您。”
(4)客戶表示要走,暗示同伴讓價。客戶達不到自己的砍價目的,要么繼續磨蹭,要么直接走人。這個時候,如果你旁邊有同事,最好示意你的同事上去挽回,比如,使個眼色、打個手勢,讓這個同事扮演成你的經理,做出少許讓步,讓客戶見好就收。不過,你與同事的表演,千萬不能“穿幫”,讓客戶看出破綻,否則會弄巧成拙。

(5)要等走出五步,不要太早太遲。還價未果,也有客戶不肯善罷甘休,甚至做出佯裝要走的樣子,以試探銷售員會不會拉他回去。這時候,銷售員往往很矛盾:如果屈服讓價,則沒法給老板交代;如果不肯讓價,則會白白地丟失一個客戶。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如果遇到佯裝要走的客戶,則銷售員不能馬上拉他們回來,否則,自己會陷入被動。最好的做法是,一面自信地告訴客戶,這個價錢你走到哪里也買不到,一面整理產品柜臺,暗示客戶“你愛買不買”。但是,你一定要用余光偷窺客戶的下肢,數一數看對方走出幾步,一步、兩步、三步……你不要出聲,如果此時他站住不走了,又開口與你討價還價,則說明他的下意識是確實想購買,你抓住對方的這一個心理,稍微讓步就能成交。如果他繼續向外走,走到了第五步,你怎么辦?你要馬上改口軟下來說:“哎,回來回來,你再加一點錢,好吧?”
為什么要等客戶走到第五步,就馬上服軟改口?如果等客戶走出十步,銷售員再叫客戶行不行呢?一般來說,客戶買東西,有時候就是去享受砍價的樂趣,假裝要走不過是一個小策略,你不如將計就計給他個臺階。如果客戶邁出了你的店,為了面子,他怎么好意思再回來呢?可能客戶走到第六步,就開始后悔,“你趕快叫我回去吧”,你若沒有及時叫住客戶,對方心里會說:“算你狠,你怎么不挽留我!”于是,他一跺腳,一咬牙,一去不回頭。當然,也有歸去來兮者,即出去兜了一圈,沒有發現更適合的產品,就一不做二不休厚著臉皮又折回來。但這個時候,客戶已經不太可能成為你以后的忠實客戶了。
3.后期砍價堵退路。
最終的后期砍價,往往是最難處理的,客戶一般都是希望你再把價格降一降。我建議的處理方法如下。
(1)退步示弱——山重水復疑無路。“真的沒有降價空間了。”這樣說的目的是告訴客戶,自己無權再讓價,以防止客戶得寸進尺,把雙方的討價還價拖到膠著狀態,逼迫客戶投降——放棄再砍價。
如果客戶退縮,銷售員就大功告成;如果客戶不依不饒怎么辦?銷售員只好使用請示領導的“撒手锏”。
(2)請示領導——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客戶死纏爛打,我們是否馬上請示領導?不,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此時請示領導,萬一領導不給優惠,則他肯定以此為借口不購買;即使領導優惠了,但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他也有可能不購買。到頭來,銷售員既惹怒了領導,又丟掉了生意,兩頭不討好。
凡是遇到這種情況,銷售員可以這樣說:“我不敢請示領導!”
然后,銷售員停頓片刻,察言觀色,等待客戶追問:“你為什么不敢請示領導?”
銷售員說:“昨天就遇到一位你這樣的客戶,他說我請示領導后就買,我只好請示我們經理。我們經理給他優惠了,可他最后卻沒有買,害得我被領導罵了一頓。你確定今天要買嗎?”
客戶說:“今天買。”
銷售員進一步使用提問話術,問:“你今天能付款嗎?”
客戶說:“能付款。”
銷售員話術提問:“你確定我請示領導后一定買,不需要再跟家人商量了嗎?”
客戶說:“確定。”
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那就請示“領導”吧!拿起你的手機,隨便撥個手機號碼,裝模作樣一番請示,其結果自然是“領導同意再優惠多少錢”,然后就是開單成交。
這個策略總結為:客戶死纏爛打,請示領導出馬,擔心自己挨罵,防止客戶變卦。
(3)得了便宜要賣乖——讓客戶感覺占了便宜。銷售員一面開票,還要一面“賣乖”,讓客戶再吃下一顆定心丸。比如,“我們經理給你這么便宜,你回去得給我們宣傳,再給我們帶來幾個客戶。”這樣,銷售員不僅賺了客戶的錢,而且讓客戶心花怒放,心存感激,這才是“雙贏”。
總之,我們在與客戶談價格時,面對客戶的還價行為,我們要預留降價空間,從而讓客戶對還價有“成就感”,也讓我們在價格上占有主動位置。
對于你的產品報價,如果客戶認為價格高,難以接受,你就可以分解價格,把價格化整為零,讓客戶從內心減輕來自購買的壓力,并感到價格足值。
分解價格的方法,一般是按產品使用時間的長短和計量單位的不同來報價,把看起來較高的價格化整為零,隱藏了價格昂貴的威懾力。這種方法把價格分解成較小的部分,實際上并沒有改變客戶的實際總支出,卻比總報價更容易被人接受。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一位網通公司的銷售員在剛落成的一片小區內推銷網絡服務產品,許多剛入住的居民前來詢問。
客戶:“多少錢能通網啊?”
銷售員:“安裝費是每戶300元,網絡年費是980元。”
客戶:“這樣太貴了吧!”
銷售員:“聽起來確實有點貴,不過您仔細想想,這個價錢根本不貴。加上安裝費,每天就3元錢,上網時間數量無限制,非常劃算。如果您覺得年費不合適,還可以選擇季度費,每季度400元,還有月費,每月才150元。”
這位銷售員第一次報價,容易給人價格比較高的感覺,但接下來,他對價格做了分解,將比較昂貴的網絡費用拆分成小單位,消除客戶對高價的排斥感,而且還適當地推出了另外兩種收費方式。客戶只要稍微計算,就能知道哪一種方式更便宜,這樣便于順利完成交易。
可見,分解價格是一個很有必要的銷售技巧。在為客戶解釋價格時,我們對產品價值要使用加法或乘法,對價格要使用減法或除法,這樣,可以凸顯價值,弱化價格。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我們在為客戶介紹一款手機時,可以說:“這款手機首先有電話的功能,還有照相機、音樂播放器、手機電視、收音機、上網功能。您只要拿著一部手機,相當于攜帶了一個多功能機。它的價格雖然貴點,4000元,但您還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首付1000元,余下的3000元分20個月還清,每個月還款150元。這樣的價位,咱們消費者一般都可以承受得起。”這樣一來,我們強調了價值,價格的殺傷力就削弱了。
現實中,有些不懂得使用分解價格方法的銷售員,會經常為客戶抱怨“價格高”而苦惱。其實,每一種產品的價格,在上市前都是經過認真調研的,客戶如果還抱怨“價格高”,就只能說明客戶對產品的使用價值還不夠了解,或者價格的絕對數確實偏高。對于前者,銷售員要為客戶多做產品介紹與演示,讓客戶對價值有一個清晰認識。客戶通常是對價值缺乏理解,才會片面地認為“價格高”。對于后者,我們就要化整為零,把大數化成小數,減輕過高價格對客戶視覺與心理上的沖擊力。
一輛汽車可能需要一二十萬,一套房也需要幾十萬。假如客戶問你這輛汽車或者這套房多少錢,你如果直接把價格的絕對數告訴客戶,客戶可能會首先考慮自己腰包里的錢是否夠,如果不夠,自然就容易打消購買的念頭。如果你在告訴客戶價格的絕對值后,又能及時為客戶分解價格,比如“這輛車雖然價格15萬,但它好比一個可以移動的家,您有了它,去哪兒都方便了。再者,這15萬的價格,您還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首付只需將近5萬,分10年還清的話,每個月只需還款不到1000元”,這時客戶一聽,肯定會覺得“價格也不是特別高啊,可以接受”,于是成交就會容易些。
所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對價格進行拆分,既可以增加客戶數量,還可以增加成交的機會。現在很多商家在銷售產品時,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著分解價格的方法,比如現在常見的分期付款、幫客戶拆分價格等。有些汽車4S店,在一些汽車上貼著海報“每天只付30元”等,也是在利用價格分解的技巧。
總之,銷售人員可以從產品的效用和客戶的需求出發,通過分解價格,將價格化整為零,從而降低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增加產品的成交率。
有時你會發現,客戶對產品的用途感興趣,和你交談也比較順暢,但最終沒有購買產品。這是為什么呢?究其根本原因,客戶還存在一些關鍵的問題未獲得解答。而這些問題,你沒有去詢問,客戶又沒有說出來,由于你沒有觸及并突破客戶的這條心理底線,結果你錯失了成交的機會。
在銷售中,許多銷售員都會遇到客戶不愿意坦陳自己真實想法的情況。盡管銷售員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已經了解到客戶對產品或服務有一定的需求,甚至這種需求還比較強烈,但出于某種原因,客戶就是不愿意向你表明這些需求。這時,如果銷售員與客戶爭論,試圖給客戶施加壓力讓其承認自己的需求,則往往會招致客戶的反感。
事實上,許多客戶在明確了自己的需求后,卻不愿意向銷售員坦誠相告,這是因為他們仍存在一定顧慮。銷售員只有了解到客戶心中的顧慮并幫助客戶將其打消,才能讓溝通變得順暢起來。那么,客戶心中一般會顧慮哪些底線呢?
1.擔心產品的質量。
客戶對于產品質量產生懷疑,并提出一系列的疑問,往往不是他想要產生對抗的情緒,相反,這說明客戶有這方面的需求,而且他們已經開始關心產品了。所以,銷售員更應該抓住機會,進一步開展溝通,消除客戶對產品的顧慮,然后進入促使成交的最后環節。如果把客戶的質疑當成拒絕的信號而放棄努力,則無疑會功虧一簣。
如何來消除客戶對產品質量的顧慮呢?我們可以進行現場演示、展示權威機構證明等。比如,我們在為客戶講述汽車時,可以主動打開發動機艙讓客戶察看,讓客戶坐進車內,打開CD,讓客戶親自感受,必要情況下,安排客戶試乘試駕,并且讓客戶看權威機構的認證。這樣一來,客戶全方位地了解了產品的性能特點,對汽車質量才會放心。
2.懷疑公司的可信度。
不了解就會產生不信任,在與銷售員剛接觸的時候,客戶往往會由于缺乏對其所在公司的了解而懷疑公司的可信度。因此,銷售員要能理解客戶的這種心理,畢竟客戶在購買前都希望面對的是一家正規、負責任的公司。客戶有這種顧慮是正常的,也是常見的,所以銷售員要通過一些努力來消除這些顧慮,以便盡快進入溝通的實質階段。
一般情況下,在與客戶接觸時,銷售員要做到自信而誠懇,對產品表現得有信心,對客戶顯示出誠懇的態度,耐心地與客戶溝通交流。然后,銷售員再向客戶提供能夠證明信譽和實力的有力證據。這些證據可以是公司的相關證書,也可以是某些權威人物的評價等。比如,我們可以給客戶講述公司的發展史,講述公司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告訴客戶我們是一家負責任的公司;展示公司舉辦的客戶聯誼會照片、視頻等:這些都有助于改善客戶對公司的印象。
3.對具體行情缺乏了解。
我們往往會聽到客戶這樣的回答:“我再比較一下,然后做決定”,或者“其他公司的產品比你們的產品功能多,而價格卻比你們的產品低”等。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客戶對具體的市場行情還缺乏深入了解。在對市場行情沒有一個清晰了解的情況下,客戶一般是不會做出購買決定的。
這時,銷售員不必要求客戶馬上決定購買你的產品,而要給客戶足夠的時間來考慮。當然,這不意味著你就無所事事,靜候客戶傳來成交的佳音。如果這時你能夠幫助客戶分析、了解市場行情,反倒容易引起客戶的好感,打消客戶心中的顧慮。這時,你可以主動擔當起顧問的角色,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而不是要急于推銷自己的產品,同時在溝通中你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并適時而巧妙地告訴客戶,你能夠滿足其需求,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
最后,我們在與客戶溝通中,當客戶不主動坦誠自己的需求時,千萬不要試圖采用強硬手段逼迫客戶承認,以免引起可能的抵觸情緒。
當客戶反映價格高并把注意力聚焦于價格時,銷售員應及時把談話轉移到對產品優勢的強調上,突出物有所值。這樣,客戶對價格的關注熱度會降溫,并返回到自己購買的初衷——對產品使用價值的關注上來。
當銷售員還沒有把產品能給客戶帶來的利益講解清楚時,客戶關注的焦點往往在價格上,認為“越便宜越對自己有利”,這時客戶往往會質疑價格的合理性。一些缺乏經驗的銷售員可能會與客戶展開拉鋸戰,糾纏于價格的討論上。現實中,“討價還價”,甚至純粹“為價格來討論價格”的事情都有。出現這種情況,對銷售人員來講是很不應該的。如果一個銷售人員不能讓客戶看到產品價值以及一些延伸價值,這種銷售就是失敗的。你應該把談論重點從價格轉移到產品優勢上來。我們知道“一分錢一分貨”,客戶如果真正理解了產品的價值,就會對價格有理性認識。
所以,一些優秀的銷售人員往往會避開與客戶過多地談論價格,而是著重談產品的優勢、產品的價值,把價格與價值有機聯系起來,這樣,客戶才能買得放心。產品具備固有的使用價值,但對客戶來講,很多時候是不能認清產品潛在的使用價值的,這就需要銷售員為客戶專業化地講解,讓客戶認識產品、了解產品、認可產品。
商品的價值升高,可以降低價格上的爭議,并強化客戶購買的意向,所以價值越高,成交的機會也會越大。不管任何商品,銷售員都必須站在客戶的立場上,以“利他”的方向去思考價值。除了這些商品上的價值,你自己也可以創造一些價值,以體現產品與服務的獨特性。
1.你所提供的“服務質量”是否無可替換。
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可以增強客戶購買時的信心。比如你可以對客戶說:“我們的產品全國聯保,質保3年,只要是產品質量,全國每一個維修網點都可以免費維修。這就解決了您在使用時的后顧之憂。”
2.你所提供的“感受”是否無可替換。
你在為客戶服務時,你的熱情、誠懇、自信等都會給客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這些印象甚至會影響到客戶對產品的認知上,所以銷售員一定要調整好情緒,用你的熱情影響客戶。
3.你所提供的“客戶至上的態度”是否無可替換。
要重視客戶的利益與感受,為客戶負責。我們初次與客戶溝通時,或許會面對客戶的不解,但是我們一定要重視客戶的觀點,并給出客戶一個可以信服的解釋。
4.你所提供的“關心客戶的態度”是否無可替換。
經常與客戶保持聯絡,注重情感溝通,讓客戶感覺到不管是否購買了你的產品,你都在關心著客戶,并盡己所能在幫助著客戶。
5.你所提供的“堅持”是否無可替換。
對客戶的人性化服務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用“堅持”讓客戶認識到產品以及你的服務的價值。
總之,如果你遇到價格質疑,那么,請把客戶對價格的關注熱情轉移到產品優勢以及服務優勢上來,從而推動銷售的開展。
在銷售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現象是風險知覺,也就是客戶在購買過程中會產生風險意識。如果這些擔心不能被有效地克服,客戶就不會順利地購買產品。
其實,客戶產生知覺風險后,心中就會有不平衡,為了保持平衡,他自己也會做一些動作來消除知覺風險。這也是銷售人員解除客戶知覺風險的好機會。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消除購買風險,滿足客戶的心理安全感呢?
1.多提供信息,解除客戶的風險知覺。
銷售心理學揭示出,客戶產生風險知覺,在很多時候是由于掌握的信息太少,對產品或服務不太了解。
因此,他會主動尋求更多的信息,為自己的決策提供依據。此時,銷售人員如果能夠提供更多的客觀信息,讓客戶更多地了解商品和服務,則會減少客戶的風險知覺。
2.依靠品牌,消除客戶的風險知覺。
當客戶產生了風險知覺又無法解除的時候,他會傾向于通過選擇品牌來規避風險。因此,推銷員如果在推銷中強調品牌,會幫助客戶克服風險。比如,客戶在購買皮鞋時,由于皮鞋價格過高,遲遲不能下決心,這時銷售員如果能及時地說:“先生,您放心吧,咱這是××牌子的,質量絕對有保證。買雙好鞋穿的時間長,總比買雙普通的鞋經常壞要合算。”聽到這樣的話,客戶在權衡后,一般會傾向于購買的。
3.利用從眾心理來消除客戶的風險知覺。
當客戶產生風險知覺又無法獲得更多信息的時候,他經常選擇從眾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大家都買的東西必然是好東西,這是我們常人的想法。推銷員可以運用從眾的銷售技巧,通過強調很多人購買以及購買后的良好評價,來消除客戶的風險知覺。
4.通過高價來消除客戶的風險知覺
當客戶產生風險知覺又無法消除的時候,他還會選擇高價商品來規避風險,這是因為大家都會認為高價代表著高質量。因此,當客戶有風險知覺的時候,推銷員不要試圖通過降價來消除他的知覺風險,可以適當推銷價格高一些的同類商品,來滿足客戶的心理安全感。
5.通過銷售者的形象來消除客戶的風險知覺。
在銷售心理學上,當客戶產生風險知覺的時候,他會通過銷售者形象的判斷來規避風險。比如,銷售者本人光鮮的衣著、使用的高檔手機或汽車,或者商店豪華的裝修,就會被認為比較可靠。因此,推銷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通常情況下,客戶在第一次購買你的產品時,購買過程都是“小心翼翼”的,他希望采取一個保險的步驟,他希望整個購買行為對自己是絕對有利的。當你吸引來的目標客戶非常精準,你的產品質量也是一流的,而且成交主張超級完美,客戶也非常喜歡,即使如此,客戶也不一定會立即購買。他可能會擔心、會害怕、會懷疑,憑什么要相信你呢?產品真的適合自己嗎?要是以后出現質量問題該怎么辦?你說的和做的如果不一樣,該怎么辦?……只有消除了影響客戶購買的顧慮和風險,讓客戶購買時有安全感,客戶掏錢時才會心甘情愿。
本文摘編自《銷售與口才》一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竹石文化出版,2019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