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波 俞培明

為了提高體育教師專業水平,夯實體育教研主體性,豐富片區教研新樣態,創新片區教研從教學型延伸到業務型、技能型、知識型、創新型,筆者嘗試從多形式教研、多資源交流、多平臺搭建、多學習牽引4個方面探索,通過協作區教研、名師工作室活動、跨區域聯合教研、教學聯盟教研活動等實踐,讓基于教師發展為研究主體、抓課堂教學實效為核心、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主要矛盾為內容的教研活動體現多元化,顯現新樣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一、多形式教研,互學共進
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其核心是研究課堂教學,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參與者通過感受不同樣態的教研氛圍,取長補短,教學相長。
(一)“同課異構式”研討,讓課堂精彩
同課異構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于相同或相似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授課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法、策略、組織形式、場地布置、器材使用等,展現形態各異的教學風格,通過交流研討,分析利弊,提高教學實效,促進教師發展。
如,以“多種形式的折返跑練習方法”為教材的研討活動中,一位執教教師利用體操墊疊放的高度變化,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體會制動降重心動作,有助于快速轉身,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另一位執教教師采用“放鞭炮”的情境來突破課的重難點,“點”時利用側身轉體方法,“炸”時掌握蹬地加速動作;還有一位執教教師采用“撥打電話”聯系生活情境,設置不同數字對應不同距離,通過撥號碼,連續練習折返跑來提高動作的連貫性。
這樣的活動,讓參與者發現,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在提高教學方法、手段、策略上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獲。
(二)“主題式教學”研討,讓思維碰撞
此類活動顧名思義圍繞一定的主題,以解決疑難問題或展示特色項目為目的,活動針對性強,目的明確。多從不同的重難點設置、教材處理、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研討,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多種練習方法、實時精準評價等途徑,最終達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目標。
如,“多種形式的滾動、滾翻方法和游戲”主題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通過設置區域練習,以教學掛圖為指引,通過變化音樂分組輪換練習多種形式的滾動、滾翻,有直臂、屈肘搭肩的直體滾動,有連續向前的滾翻以及多人合作的連續滾動,學生其樂融融,不亦樂乎;另一位教師采用先練后學,練中學直體滾動、向前滾翻動作,利用器材創設不同障礙,師生合作,合理采用滾動、滾翻通過,再相互交換挑戰,發展了學生主動學習、思維創造、組合運用的能力;還有一位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模擬戰爭時期傳遞情報,在面對不同障礙時,如何選擇動作安全快速地通過,讓學生的思考、判斷、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同一內容,不同主題,經過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呈現了風格迥異的教學環節,達到了不同的教學效果,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思創能力。
(三)“片段式教學”研討,讓問題發聲
片段教學,對于一堂完整的課來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具有明確的教學任務,執教者通過20min左右的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思路、能力和基本功,一般致力于解決主要的教材內容,這種單刀直入式的教研形式,更加考驗教師的綜合素質、教材分析、課堂掌控能力,個性鮮明,需揚長避短。
如,內容為“正腳背踢球”的片段課教研活動中,一位執教教師在高效熱身后,利用體操墊展開教學,步驟1:腳背貼墊,體驗觸球部位;步驟2:利用墊子作為阻擋物,用正腳背踢球,體驗觸球點為腳背中后方;步驟3:利用踢到不同寬度的立墊體驗踢球準確度;步驟4:利用踢倒墊子控制踢球的力度。另一名執教教師采用跨欄架與墊子的結合進行教學,步驟1:利用器材組合體驗正腳背踢球,解決觸球部位和觸球點;步驟2:利用欄架體驗不同距離射門解決踢球力度;步驟3:通過墊子移動改變球門大小提高踢球準確性;步驟4:通過踢倒立墊射門練習,使動作連貫、協調配合。片段教學的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教學直白顯現。
(四)“單元化教學”研討,讓教材系統
根據《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精神,以“技術、體能、運用”3個維度構建單元教學,這樣的教研形式,使教師對教材的縱向聯系、橫向發展有了系統性的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分析、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能體現課堂掌控力、靈活性與應變能力,對不同的對象、學情都能應對自如。
在一次設置以小學階段籃球“運、傳能力的練習和運用方法”為內容的單元教學展示活動中,基于項目特征,從教學多種形式的運球方法,到不同形式的傳接球方法,再到運傳組合運用方法,是將“方法”納入單元化教學內容后,教學的方法多了,手段新了,學生的興趣濃了,樂趣多了,教學的效果好了。對于看課者來說,基于籃球項目特征的教學思路寬了,這更有利于系統教學,項目推進,發展學生籃球能力,進而掌握一項技能,使學生終身受用。
二、多資源交流,互通共享
近些年,各地名師工作室、跨區域教學聯盟、師訓機構等自發組織“民間”教研活動,如“長三角特級教師教學研討活動”“浙江省九城區中小學體育教學聯盟”等,教研成效顯著。
(一)片區聯合名師工作室開展教研
鄞州區教育局以“三名工程”為契機,成立以省特級教師、市名師、市骨干教師為領銜名師的工作室。小學體育以特級教師沈斌工作室為引領,下設4個市學科骨干教師領銜的工作室,片區教研聯合工作室活動共同制訂計劃、目標、活動,資源共享,避免了以往單打獨斗、雜亂無序的局面。
1.參與面廣,水平更高。每次片區教研聯合工作室至少有幾位名優教師領銜,總結到位,點評精準,深入挖掘,讓活動更具指向性和專業性。
2.要求變高,發展變快。針對每次活動,備課多是以團隊協作來完成,課的質量高了,看課專業了(有具體的量化表來記錄),評課精確了(有看課量表的支撐),不同視角,實現精準評課。
3.學術味兒濃,積極性高。聯合“工作室”教研,誰也不想落后、不敢落后,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研討,最終收獲干貨滿滿。
(二)片區聯合培訓進修開展教研
根據省教育廳教師管理辦法,各地教師培訓都有學分要求,如鄞州區教師進修學校開設“體育課堂教學能力提升”“體育教師基本功能力培養”“體育骨干教師培養”等項目,結合片區教研活動,進修學校搭建教研平臺,培訓者通過教學展示、專家引領、學員互評、頒發證書等環節,使培訓進修落在實處,同時讓培訓進修成為片區教研的陣地。
(三)片區聯合區域聯盟開展教研
基于各地都有名優教師資源,如鄞州區小學體育以特級教師沈斌為例,參與寧波市特級教師跨區帶徒活動,每3年1屆,每學期舉行2次活動;主導“浙江省九城區中小學體育教學聯盟”研討活動,每學期舉行1次活動;參加“長三角特級教師教學研討活動”,每年舉行1次活動。片區教研聯合此類活動,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還有部分教師獲得展示機會,如筆者在2016年“長三角特級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中上研討課,在不同片區的教研活動中共磨煉8次課。通過這些活動,片區教研活了,教研質量高了。
三、多平臺搭建,互補共贏
(一)教學沙龍
教學沙龍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面對一系列教育教學問題和各種困惑,通過針對性的討論,答疑解惑。沙龍活動,參與者暢所欲言,涉及教學設計、教學語言、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和教師站位等諸多教學問題,問題多、內容廣。
(二)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是研究課堂的一種方法,結合鄞州區自主開發的觀察量表(表1),從有效學習、項目特征、方法適切性等視角,選擇不同觀察點和聚焦點,剖析出不同教學結果。觀察量表使用時,采用課前分組、課中記錄、課后分享,合作完成數據整理,并提出科學的建議。
(三)教學設計
鄞州區每年舉行“學為中心”教學設計評比,抓住理念新和設計精兩點,將評比納入片區教研中,不受時空、人員、地域約束。通過互評、專家點評、選優等形式,讓參與者拓寬教學思路,運籌帷幄。
(四)模擬上課
模擬上課是虛境教學類型,它不受場地、器材、人數的限制,形式非常靈活,也是當下職稱評審、名優選拔常用的一種形式。創新片區教研,結合此類活動,可以較大限度地解放組織者壓力,同時又能診斷課堂教學,鄞州區經常采用這形式來評選、評審、評比。
(五)線上研討
進入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社交軟件開發了教育功能,如微信、釘釘、QQ等,同時也衍生了一些教育類APP,這些軟件的開發使用,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工作,在這些平臺的搭建下,網絡研修、網絡教研、網絡課堂展示等新興事物應運而生,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參與直播和互動,能在活動中更便捷地提出問題,更快捷地解決問題。
四、多途徑學習牽引,互助共研
(一)論文評選
鄞州區片區教研結合每年的學科論文評選,根據教研成果、活動隨筆、教學反思等內容,化零為整,整合出一些切入口小、內容真實、操作方便、具有借鑒意義的學科論文。
(二)案例研析
根據片區教研的研討記錄,研析出一些教學案例,有實例,有結論,有策略。鄞州區每年舉行“學為中心”案例評比,案例分析結合片區教研,內容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三)課題研究
將片區教研的成果進行實踐,通過比對,研究分析成報告,撰寫成相關課題。鄞州區在每年的各級各類課題的立項和評比中,體育學科研究成果顯著,獲得好評。
筆者以寧波市鄞州區片區教研為模型,探索4方面的實踐,結合學科特點及本地區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貼合一線、立足課堂、關注師生的教研活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同時培養了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共同進步。扎扎實實做體育人的教研之事,真真切切走獨特的教研之路,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教研之路。但換個思路搞教研,不斷注入新元素,創新實踐,探索未知,讓片區教研走向卓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張慧椿.關于小學體育“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思考[J].新課程(上),2018(5):29.
[2]鄒旭鋁.跨區域聯合教研活動特點和流程分析——以浙江省九城區中小學體育教學聯盟初中組教學研討活動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9(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