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檢察官為什么能夠辦案、辦好案件?是“以勢壓人”嗎?是“花錢買平安”?還是不講原則地和稀泥?都不是。而是體現了“既要有法又要無法的”辯證法——“有法”就是依法來調解矛盾,“無法”就是“法意不過人情”。
人們常說,信訪工作是“天下第一難”。對于司法機關而言,信訪申訴案件接訪歷來也是老大難問題。
“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帶頭接訪就不難。
首次原汁原味公開接訪筆錄
近日,《檢察日報》陸續刊登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首席大檢察官張軍和3位省級院檢察長、大檢察官的接訪筆錄,首次原汁原味再現4位大檢察官的辦案實踐,讓廣大檢察人員和社會公眾感受到了大檢察官帶頭實實在在地踐行“讓每一位當事人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和法治溫暖”的司法檢察理念,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大檢察官接訪是以上率下落實司法責任制、員額制檢察官辦案,特別是檢察長辦案的生動實踐。檢察長辦案,就要辦疑難案、復雜案,解決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而老百姓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當中,首推信訪申訴問題。
張軍在重慶市檢察機關調研時帶頭接訪,為全國各級檢察院檢察長接訪,特別是省級院檢察長接訪“打了個樣”。數據顯示,2019年,在最高檢領導帶動示范下,全國省級院檢察長接訪38件,是2018年的兩倍。
與以往關于檢察長接訪新聞報道不同的是,此次是接訪筆錄原汁原味刊登,一是體現檢察院領導特別是檢察長不僅要辦案,而且要實實在在辦案,絕不能走走程序就丟下不管,辦“爛尾案”。原汁原味刊發接訪筆錄,更能體現接訪這一辦案實踐的價值;二是體現檢察長辦案有助于解決信訪申訴案件接訪難。
是“以勢壓人”還是“花錢買平安”
大檢察官為什么能夠辦案、辦好案件?是“以勢壓人”嗎?是“花錢買平安”?還是不講原則地和稀泥?都不是。而是體現了“既要有法又要無法的”辯證法——“有法”就是依法來調解矛盾,“無法”就是“法意不過人情”,注重心靈溝通,用情、用法、用理去啟發人、溫暖人。正是這樣以案釋法,用情感促進相互溝通,才真正化解了申訴人的心結。比如,張軍在接訪過程中,和申訴人馬仁義聊起了年齡問題——
馬仁義:我本人叫馬仁義,五八年出生。
張軍:五八年,那我還是兄長啊,我是五六年。
馬仁義:我實際年齡是五六年的六月,但是身份證當時調整時給我調成五八年。
張軍:您非要調成五六年,那您就是老哥了,應該叫您馬兄啊。
首席大檢察官接訪,為什么剛開始要和申訴人聊年齡?這就是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拉近與申訴人的距離。看似漫不經心地聊年齡,實質上消除了與申訴人的距離感,讓申訴人不會因為對方是“高大上”的首席大檢察官,談話時就有所顧忌,也讓申訴人感受到檢察長是既講法也講情的,從而敞開心扉,避免出現“尬聊”的狀況,有助于最終解開申訴人心里的疙瘩。
“你們這個罰款也都交了,死者的補償也到位了,到位了您才來起訴這個案件,程序您也都走到了,說明您也很有法治意識”……在與申訴人馬仁義談話時,張軍還不忘強調企業責任,對企業積極補償安全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充分肯定,也對馬仁義的仁義表達贊賞,既鼓勵企業發展,也鼓勵馬仁義繼續做一個仁義的老總。
與此同時,張軍耐心傾聽申訴人訴求,站在民營企業長遠發展的立場,就申訴人的最大利益深入淺出地說法理、談情理、講道理,始終尊重申訴人。最終,經過張軍耐心細致的工作,申訴人決定息訴罷訪。
大檢察官為何要帶頭接訪
其實,關于檢察長帶頭接訪辦案,中央和最高檢早有要求。此次大檢察官接訪辦案,只不過是檢察機關落實相關要求的一個生動詮釋。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因此,檢察長作為檢察官之“長”,通過帶頭接訪辦案等方式進行以案釋法是落實《決定》的必然要求。
新一屆最高檢黨組履新以來,最高檢建立了“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對檢察長帶頭接訪辦案提出更高更細致的要求。此次大檢察官帶頭接訪,既激活了“沉睡”的《人民檢察院信訪工作規定》,也落實了新一屆最高檢黨組關于信訪工作的最新要求。
同時,大檢察官帶頭接訪,努力做到“案結、事了、人和”,是從更深層次推進“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兌現“以人民為中心”的莊重承諾。
(《檢察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