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傳
摘 要: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將是蘇北農村工作這幾年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精神,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勢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須抓好。因此,一定要系統謀劃、穩妥推進,爭取讓農民群眾早日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關鍵詞:合村并居;城鎮化建設;社區建設
一、新城鎮建設的背景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中國農村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村民不再以土地耕作作為主要謀生手段,外出流動人口增加,社會進入了轉型期,原來封閉的農村生活模式被打破。村莊“空心化”現象嚴重,尤其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正在被產業化、集群化的生產模式取代,農業現代生產要素增加,農業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完善。伴隨著分散的、以人畜作業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大型機械化方式所取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度提高。農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就業,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單獨從事糧食生產,有的直接不再從事農業活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進入城市從事第二、第三產業活動。新生代農村人,由于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工作的原因,留在城市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很多在城市安家落戶,盡管不是每人都擁有城市房產,但農村人口的逐年流失,是現實農村狀態,村落衰微,住宅閑置現象越來越嚴重。在此背景下,“合村并居”的新型現代化農村建設,勢在必行。
二、現存農村社區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空間功能單一,缺少當地文化特色
現在很多新農村城鎮化社區模式單一,整體規劃大同小異, 社區除了樓房就是街鋪,建筑形式單調,體現不出建筑特色,生活空間狹窄,人的活動范圍狹小。從歷史文脈來看,一些典型的建筑樣式,在拆遷過程中丟失了。
(二)活動空間種類少,整體布局缺乏合理性
現在很多新建成的社區有一兩個籃球場,周邊擺放一些運動設施和幾個宣傳欄,就這些簡單的東西就形成了一個公共空間,活動性不足,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同時很多社區的活動場所,因為規劃時欠缺考慮,使用人群較少,年久失修,成了擺設。
(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在社區規劃上很多地方與城市社區相似,與農村整體不融洽,在功能需求上還不能滿足新農村人的使用要求。在垃圾回收方面,垃圾回收點少且處理不及時,到處堆放造成了大量腐敗的生活垃圾,給農民生活帶來了不便。糞便處理系統因缺少地下管道系統,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無害化處理。此外,新農村住宅空間建設理念和城市的不同,在農村一般老人和兒童較多,老人閑暇時間較多,喜歡和人聊天,戶外活動空間缺少無障礙設計,對老年、兒童的關心程度不夠。
三、民俗文化對新型社區建設的影響
新農村社區的建設,應考慮民俗對社區的影響,社區形式和功能相統一,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的需求。民俗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婚姻文化
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統一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一方面,物質文明建設給人們更多的物質和生活保障,解決了吃飯和農村貧困人口問題,精神文明建設則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婚姻寄托著人們對于生活的向往,婚姻文化通過了幾千年的沿襲,形成了不同的地區文化,新的社區形式拉近了人們生活空間的距離,便利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增大了婚禮相互干擾的可能性,傳統的婚禮中的“鬧洞房”、家里宴請賓朋的可能性不再。雖然婚禮宴請賓朋場所不再放在家里,但親朋好友之間的往來沒變。能夠承載當地婚姻文化的空間需要重新規劃,在傳遞新人的喜悅的同時,亦不影響別人的生活。
(二)喪葬文化
隨著社區的重新規劃,喪葬的形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傳統的敲鑼打鼓、大辦幾天的葬禮文化,已逐漸不適應當下的社區空間,一切從簡、對接新的葬禮文化成為必然。雖然從簡,但文化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思想的改變也需要過程。逢年過節的祭祖民俗還是沿襲的,能夠承載喪葬文化的活動空間需要被考慮進來,以傳遞人們對逝者的尊重和寄托哀思。
(三)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源遠流長,祭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滲透到民間,每到逢年過節,人們喜歡燒香祈福或者鞭炮慶祝,民間的各種祭祀對象或是地方性的或是全國性的,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城鎮建設的時代,高度聚居的生活狀態,已不具備每個家庭這樣操作的條件,需要規劃好空間,因勢利導。
結合地區文化設計新型社區,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民俗風情的尊重,斷然地以商業利益為考量的城鎮化是不完全,是去文化的,最終也會影響到城鎮居民的生活。
四、新型城鎮建設規劃建議
(一)體現鄉土特色的住宅建設
考慮農村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農村新城鎮住宅的主體除了留守的老年人,還有返鄉置業的年輕一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返鄉置業人員逐年增多。另外,基于傳統文化中的鄉愁情結,無論外出打工、學習或者工作多久,人們逢年過節總要回家看看,即便有些人在城市生活,喜歡城市交通的便利、生活用品的多樣性、文化的豐富多彩 ,當年紀大了,總還是覺得家鄉的飯好吃,習慣家鄉的生活狀態。所以在戶型設計上,應更多地體現鄉土特色,而不是單調的現代樣式,或者照搬其他地區。比如徽式馬頭墻、蘇式園林建筑,沒了靈山秀水,沒了地理環境支撐,照搬的建筑只會讓人感覺生硬和不合時宜,缺少了文脈傳承和家鄉的歸屬感。
在院落設計上,應關注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可留下種菜、養花的空間,除了能夠鍛煉身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蔬菜的自給自足,尤其對于部分閑不住的老年人而言,這在減少家庭的經濟負擔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院落植被的選取上,以能體現鄉土特色的植物為優,白楊樹、槐樹、柳樹都是常見樹種,喜陰的植物如蘆葦、竹子都可以運用,增加鄉土氣息,讓人產生親近感。
(二)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基于農村人口的構成,尤其是老人多、年輕人少的特點,完善養老設施,多一些老人活動的場所,戶外的廣場建設可多些無障礙設計,增加老人休閑的亭子和座椅,社區廣場多些平整的地方,少些高度落差,增加軟性材料的地面鋪裝。室內活動空間可考慮增設老年人活動中心,便于老年人休閑娛樂。以人為本,增設文化活動中心,豐富廣大農村的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時,舒緩人民由于生活地點的轉換產生的心理不適感,增強社區歸屬感。
(三)保護好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建筑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體現了千百年來當地的風土人情,體現人們的價值審美。作為歷史的見證,有特色的民居建筑,需要保護好,保存好。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在建筑上,也不盡相同。以江蘇為例,蘇北地區位置偏北,冬天氣候寒冷,對建筑的保暖性要求較高,墻體厚重,文化上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建筑形制方正,空間大,蘇中地區受淮揚文化和氣候影響,建筑相對精致,多了些裝飾;至蘇南地區,以蘇州建筑為代表,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園林建筑。加強對特色建筑的保護,在確保房屋安全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需要保存下來,其中有一些由于年代失修,建筑材料缺失或者老化,應該重新修繕,同時危險的房屋應設置緊急預案。
(四)保護好耕地和河道
農村的田地,從井田制到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田地始終是分散的,適合小農經濟,不利于當下大型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在工業化程度不高的20世紀80年代,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在當下,在中國總體耕地不足,每年還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的背景下,集約化生產能大大地節省人力、物力。尤其在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即將到來的當下,需要在大工業時代背景下重新規劃,對耕地的再規劃能夠節約生產成本,增產增效。在利用好耕地的同時,保護周邊的河流,不僅服務于農田灌溉,還可以圍繞鄉村水體進行景觀建設,種植鄉土特色的植物,這樣不僅增加了人與自然的距離,也美化了城鎮外景,是鄉村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
(五)重視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鄉村的生態建設對于農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通過規劃,布局生活、勞動、休閑空間,讓人的身心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得到舒緩。要重視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實現社區的文明自治。規劃好居民區和工業廠房的建設,布局好社區之間的關聯和互補,不同社區之間通過勞動分工的不同、產業類型的不同,實現區域之間互惠互利,實現規模經濟。
五、結語
總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必然,合村并居的結果是部分村落的消失,農村居住空間發生變化。從長遠來看,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變,還包含了聚落形態從分散到相對集中的樓房居住方式的大社區的變化,從而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是社會結構更深層次的變化。新型社區改變了原有村落的構成,居民的異質性增加,熟人村落模式被打破,為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出現提供可能。“合村并居”是社會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反映了農村生活方式向和城市生活方式的逐漸協同,對于中國農村地區未來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金永.社會資本視域下的“合村并居”社區治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