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巖
初中化學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化學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提高科學素養。項目式學習是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為出發點進行的深度探究性學習,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習者獲得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其教學目標和學習方式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要求一致。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部分教師對項目式學習如何實施存在困惑,為此,筆者對化學科目的項目式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提出一些建議。
確立適宜的主題,使學習達到最優效果
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初中化學授課內容都適合開展項目式學習,因此需要甄選通過項目式學習能達到最優學習效果的內容。好的項目主題包括以下特點:符合化學課程標準要求,能聚焦關鍵問題,能促進高階思維的形成,真實、有意義、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學生感興趣,具有可操作性。
項目主題選擇應與課程標準相適應。要聚焦關鍵問題,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開展項目學習,保持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
項目主題選擇應以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為基礎。主題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應與教學內容相匹配,既有利于消除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又有利于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所學知識。
項目主題選擇應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可操作。項目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通常開展項目式學習需要學生實地考察、查閱資料、進行訪談等,而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時間分配有限,因此項目選擇時要考慮項目的耗時和項目的實施范圍。
項目主題可從課程標準、大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日常生活中來尋找。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綜合了初中化學學科學習和研究的重點,是化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課程標準中有很多主題可以作為項目主題。例如可將“了解防止金屬腐蝕的簡單方法”這條化學課程標準,設計成以“怎樣防止自行車棚銹蝕”為主題的項目研究;可將“了解我國能源與資源短缺的國情,認識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意義”這條化學課程標準,設計成“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的項目學習主題。
以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為項目主題,使學生有機會直接面對社會問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目前垃圾分類的有效實施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可以在學習“認識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和回收金屬的重要性”的相關內容時,設計“調查日常生活中金屬垃圾的種類,分析其回收的價值和可能性”的項目學習主題。
項目式學習強調真實性,與生活密不可分,化學學科與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項目的選題可來自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例如,學習“了解吸附、沉降、過濾等凈化水的常用方法”這一內容時,可以設計“自制簡易凈水器”的項目學習主題;學習“乳化現象”時,可以設計“探究家用洗滌劑的去污原理”的項目學習主題;“自制汽水”“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自制手工皂”等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主題,都能將日常生活與化學知識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設計問題框架,為學生搭建“思維臺階”
為了達成項目式學習目標,教師需對項目主題精心解剖,搭建起具有探索意義、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層層遞進的問題框架。讓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進行學習,獲得提升。
第一層為基礎問題,讓學生積累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基礎問題來源于課程標準中的學習目標,重點放在關鍵概念上。如“制作簡易滅火器”這一項目主題中,可提出“物質的著火點是什么”等基礎問題。
第二層為驅動問題。驅動問題是將學生置于具體情境下,設置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驅動學生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同時驅動問題是開放的,通常具有多種解決方法和途徑,有利于引領學生持續投入到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驅動問題如:當你處于一個陌生的場所(比如酒店、商場、賓館),為防范火災,你應注意哪些事項?萬一火災發生,你又該采取哪些救護措施?
第三層為支架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思維障礙,感到束手無策,積極性受到打擊,因此教師適時搭建支架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支架問題引導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為學生從“現有發展水平”順利抵達“可能發展水平”提供臺階,即為學生設置合理的“思維臺階”。例如,在探究燃燒的條件時,向基礎薄弱的學生提出“如何設計在有氧氣和無氧氣的條件下觀察蠟燭能否燃燒的實驗”的問題,為學生探究可燃物是否與氧氣接觸的實驗設計打開思路。
合理規劃教學內容,解構項目任務
項目式學習較常規課堂教學更具開放性和探究性,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交流研討、動手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面對初三年級化學科目較繁重的教學任務、有限的課時和學生的差異,為保證項目學習的效果,教師要合理規劃項目式學習的教學內容,解構各時段的項目任務,統籌安排課上、課下教與學的內容。
筆者探索出了“三階段十環節”初中化學項目式學習教學流程:項目準備階段——呈現目標、拆解項目、儲備知識、聚焦困惑;項目實施階段——創設情境、問題驅動、合作釋疑、作品呈現、反思評價;項目拓展階段——總結拓展。
項目準備階段,教師對完成該項目需要的理論知識進行梳理,以基礎問題為引領設置課前任務單,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完成項目任務所需要的新知識。同時將驅動問題告知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主動學習研討的欲望。
項目實施階段,教師基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解構項目學習的各項任務,針對核心任務,以驅動問題和支架問題為引領設置活動內容,帶領學生開展實驗設計、分組實驗、匯報、資料分析、交流反思等活動。
項目拓展階段,教師利用任務單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總結、拓展,深入開展實驗研究,進一步完善作品,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進一步內化。
明確教師定位,進行合理評價
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需要明確定位。由于教師在常規教學中習慣直接給學生講授問題的解決過程,導致教師在項目式學習進行時常常代替學生解決問題。如果項目實施階段,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研討,沒有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就會剝奪學生思維發展的機會。
教師不是項目式學習的主導,而應該起到輔助的作用。教師要擺正心態,不要急于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要讓學生親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學生無法自主解決問題時,再給予相應的幫助。老師要明白,項目式學習的初衷不是為了簡單完成項目,而是在項目的研究中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提升思維能力。
項目式學習由一系列相關性的任務構成,強調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與進步,這決定了項目式學習不能僅僅通過傳統的試卷和測驗方式進行評價,更多地應采用形成性和過程性評價與反饋。因此項目評價應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并結合各階段的任務給予針對性的評價。
項目式學習需要教師將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融合在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中,教師需要將學科知識進行項目式轉化,有時需要將學科知識打碎、重組,有時需要進行跨學科設計,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化學科目項目式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還需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