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才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嵐山鎮衛生院 嵐山221217)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可因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癌變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時予以有效治療[1]。 西醫治療胃潰瘍多采用鎮痛、抑制胃酸、抗菌、保護胃黏膜等藥物,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但是停藥后容易復發,并可因耐藥性增加而影響后期治療效果。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標本兼治,在胃潰瘍的治療中具有一定優勢[2]。 本研究探討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中醫內科門診收治的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西藥組和中西醫結合組,各39 例。 西藥組男23 例,女16 例;年齡27~66 歲,平均(43.47±4.32)歲;病程3 個月~8年,平均(3.96±1.54)年。 中西醫結合組男22 例,女17 例;年齡26~68 歲,平均(43.32±4.24)歲;病程4個月~7 年,平均(3.86±1.49)年。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脾胃虛寒型胃潰瘍診斷標準[3];(2)患者及其家屬知曉研究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各種內外科嚴重疾病;(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證;(3)肝、腎、心、肺等臟器功能異常;(4)處于妊娠或哺乳期;(5)近期使用過與本研究使用藥物類似藥物治療;(6)因語言、聽力、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等無法配合研究;(7)合并其他胃部疾病或既往有其他胃部疾病病史。
1.3 治療方法 西藥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20000492) 口服,0.5 g/ 次,2次/d;克拉霉素片(國藥準字H20033044)口服,250 mg/ 次,2 次/d; 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83763)口服,20 mg/次,1 次/d。 上述藥物治療2 周后,繼續單獨服用奧美拉唑16 d。中西醫結合組在西藥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 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30 g,干姜、桂枝、大棗各9 g,白芍18 g,白芨15 g,炙甘草、元胡各6 g,海螵蛸20 g,飴糖30 g。水煎煮成200 ml 的湯劑,飯后趁熱服用,早晚各1 次。 脾胃虛寒較甚加白術、炙黨參各15 g,熟附子10 g; 伴有氣滯血瘀之證, 加郁金和丹參各15 g;胃陰受損,除去桂枝后再加麥冬、生地和石斛各15 g,共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治療后半年疾病復發率。 療效標準[4]:疼痛、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潰瘍基本愈合為顯效;疼痛、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潰瘍面積縮小為有效;疼痛、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均無改變甚至加重,潰瘍面積不變或增大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疼痛、噯氣及反酸癥狀消失時間。藥物不良反應包括便秘、瘙癢。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高于西藥組的84.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中西醫結合組疼痛、 噯氣及反酸消失時間均短于西藥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 n 疼痛消失時間 噯氣消失時間 反酸消失時間中西醫結合組西藥組39 39 5.46±1.35 5.59±1.41 4.13±1.31 7.62±1.94 7.67±2.02 6.89±1.87 t P 5.707 5.273 7.549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及治療后半年疾病復發情況比較 中西醫結合組發生便秘1 例, 瘙癢1 例;西藥組發生便秘1 例。 中西醫結合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與西藥組的2.5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93,P=0.345)。中西醫結合組治療后半年復發2 例,西藥組復發8 例。 中西醫結合組復發率為5.13%, 低于西藥組的20.51%(χ2=5.708,P=0.042)。
胃潰瘍是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胃潰瘍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中醫認為胃潰瘍的發生與脾胃受損、飲食不當和情志不暢等密切相關,且脾胃虛寒是胃潰瘍患者常見證型,治療需遵循益氣健脾、散寒止痛的原則[5]。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P<0.05);中西醫結合組疼痛、噯氣及反酸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西藥組(P<0.05)。提示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可以提高對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 考慮是因為黃芪建中湯中的黃芪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之功效,桂枝具有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之功效,大棗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白芍具有養血、斂陰之功效,白芨、海螵蛸具有止血、斂瘡之功效,炙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抑制胃酸分泌之功效,元胡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飴糖具有緩中、補虛之功效。諸藥合用,既可以改善患者的脾胃虛寒之證, 又可以直接緩解患者的疼痛、暖氣、反酸等臨床癥狀,進而可起到有效治療胃潰瘍的作用[6]。 中西醫結合組疾病復發率低于西藥組(P<0.05),這與陳麗[7]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常規西藥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胃潰瘍還可以預防患者疾病的復發, 考慮是因為常規西藥治療雖然可以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保護患者胃黏膜, 鎮痛等藥物起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 但未徹底去除病因,停藥后容易復發。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則消除了患者脾胃虛寒的病機, 即便停藥后也不容易再次復發。 中西醫結合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與西藥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常規西藥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不僅治療效果顯著, 而且不會增加患者藥物不良反應, 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 常規西藥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的效果顯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