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亮
(隨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隨州,4413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冠心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以往,臨床均借助介入療法進行治療,雖可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提高生活質量,但預后的風險相對較高,間接降低總體效果[1]。通過我院的不斷研究,經橈動脈介入療法問世,于高齡冠心病患者中獲得顯著成效。為進一步判定該療法的效果,現將我院收治者的資料匯總如下:
1.1 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從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4 月收治高齡冠心病患者中挑選,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診斷,且于治療前期排除惡性腫瘤、精神異常、藥物過敏等患者。將60 例按照入院編號分成兩組:對照組30 例,男性、女性分別19 例、11 例,年齡段72-92 歲,平均(80.5±1.5)歲;合并癥:18 例高血壓,8 例糖尿病,4 例高血脂;研究組30 例,男性、女性分別20 例、10 例,年齡段73-93 歲,平均(80.6±1.6)歲;合并癥:19 例高血壓,7 例糖尿病,4 例高血脂。60 例患者的合并癥、年齡段等臨床資料無區別,P>0.05,可給予判定。
1.2 方法 60 例患者介入治療前期均實施阿司匹林、氯匹格雷藥物口服處理,持續服用3 天。30 例研究組患者實施經橈動脈介入治療,操作:于患者手腕下方放置無菌紗布,并做好消毒等相關準備性工作;于患者橈骨莖突上1.0cm 處穿刺處理,該穿刺期間借助利多卡因藥物麻醉,待成功穿刺后植入橈動脈鞘,并將肝素、硝酸甘油注入鞘內,行基礎化的冠脈造影,幫助順利實施冠脈介入治療。手術結束后拔除橈動脈鞘,同時壓迫止血、減壓、包扎等常規處理;30 例對照組患者實施經股動脈介入治療,操作:于患者腹股溝右側下放穿刺,局部麻醉后切開患者皮膚,長度處于2.0-3.0cm 之間,待穿刺成功后植入股動脈鞘,并于鞘內注入肝素,行冠脈造影,幫助順利實施冠脈介入治療。手術結束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拔除動脈鞘,雙手壓迫止血、包扎。另外,術后制動24 小時。
1.3 評定項目 臨床介入治療結束后統計兩組患者的成功穿刺、手術情況,并統計術后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臨床通用軟件對文中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數據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5,為組間數據有區別。
2.1 臨床成功穿刺、手術情況統計 調查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成功穿刺29 例,占比96.7%;成功手術28 例,占比93.3%;對照組患者的成功穿刺、手術率均為100.0%,經由統計學分析得知,兩組患者的成功穿刺率和手術率無區別,P>0.05。
2.2 臨床并發癥統計 調查結果表明,研究組、對照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率有區別,P<0.05,數據詳見下表1。

表1 臨床并發癥統計 (n,%)
諸多調查報告顯示,冠心病的發生和年齡關系密切,即:患者的年齡越大,冠心病發生率越高。并且,亦有報告表明[2],患者的年齡越大,介入治療后獲得的效果越差,介入治療后所引發的相關并發癥率越高。
目前,經股動脈介入、橈動脈介入治療在冠心病患者中獲得顯著成效[3]。本結果中,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研究組和股動脈介入治療的對照組,從手術成功率、穿刺成功率上來看,兩組效果均顯著,P>0.05,說明:大多數患者均愿意接受該術式,患者耐受性好。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對于冠心病、復雜性疾病來說,術中無需堵塞血管,患者耐受性相對較好;并且,該術式穿刺處理期間不影響手掌的血液供應,對動脈閉塞產生的負面影響小,預后出血、血腫等發生率低,相對于股動脈介入治療而言,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因此,對于存在該適應證的患者需將經橈動脈介入作為首選術式。
股動脈作為介入治療較為常用途徑,由于該部位血管畸形少、直徑粗,便于頻繁性的穿刺處理,但該反復性的操作可誘發系列并發癥,如:血腫、動靜脈瘺等,特別是穿刺部位所引發的血腫,間接延長患者的臥床休養時間,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4];而橈動脈的血管徑細,方便壓迫處理,且周圍不存在重要血管、神經等組織,手術創傷小,術后止血快、并發癥少,術后可盡早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從本次治療結果上得知,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并發癥率低于股動脈治療組,P<0.05,有區別,符合研究報告[5]。
綜上,臨床針對高齡冠心病患者實施經橈動脈介入療法作用突出,可縮短住院時間,預防并發癥,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