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侯小芹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陜西西安,710038)
糖尿病性眼病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多發于老年人群體,是這一群體視力受損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代謝紊亂致使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日趨增多。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需要通過手術來解決病癥,而研究表明,手術前患者會表現出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出現焦慮、緊張、恐慌等悲觀的心理狀態。為探究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性眼病患者術前心理狀態影響,本文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66 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護理干預方法對糖尿病性眼病患者術前心理狀態影響的分析,實驗結果如下:
以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66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3例。根據護理方法的差異,入院后采用全面性護理干預的患者為觀察組,采取常規治療的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21 例,女性12 例,年齡46~73 歲,平均年齡(62.34±6.21)歲,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15 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9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 例,糖尿病性黃斑病變患者6 例。對照組男性 23 例,女性 10 例,年齡 45~74 歲,平均年齡(62.85±6.31)歲,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17 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9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 例,糖尿病性黃斑病變患者3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眼部病變種類等資料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觀察組采用全面性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糖尿病性眼病,讓患者系統全面的認識糖尿病性眼病,并給予定制針對性的控制血糖方案。通過飲食干預來為患者定制合理、健康、科學的飲食結構表,讓患者認識到控制飲食的重要性。前期護士通過心理干預患者的情緒,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的情況,取得患者的信任,打消患者的焦慮感,耐心交流病情以及治療方法,了解并及時開導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后期護理人員應積極指導患者進行體位康復訓練,除此以外,護理人員應引導患者參與放松訓練和音樂療法,放松訓練有助于幫助患者安靜舒適的平躺床上,對實施手術有很大幫助。音樂療法是播放柔和優美的旋律,意在打消患者的焦慮情緒,使其處在平穩的心理狀態中。
(2)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觀察兩組手術患者在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心理焦慮狀況。通過焦慮自評表(SAS)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狀態,總共20 個條目,參考1~4 分記分,<50 分為無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焦慮癥狀越嚴重。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通過95%的可信區間進行精準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用t 進行檢驗。差異為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心理焦慮狀況對比:在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無差異(P>0.05),在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組間對比顯示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心理焦慮狀況對比
糖尿病性眼病多發生于老年群體,手術治療作為最典型的治療方式,它是一種威脅性的應激源,大多數患者會因為視覺障礙,而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作為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既希望通過手術來重現光明,解決視力問題,又對手術本身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同時,擔心手術費用問題,術后產生的并發癥,以及后期恢復治療的特殊體位等因素影響,患者會產生明顯的焦慮等不良抵觸情緒,因此,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所表現出的焦慮,通過自身常常無法調節,且會加重[1]。目前,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在入院后予以全面護理干預,能夠明顯緩解患者手術前焦慮等負面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順利進入手術狀態并實施手術[2]。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在干預后的焦慮評分為(46.11±4.87)分,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焦慮評分也得到明顯改善,組見對照顯示,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在入院后選用全面護理干預,明顯能緩解患者手術前焦慮等不良情緒,可以很好的調節患者負面的心理狀況,在臨床治療上,值得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