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機關違反規定造成決策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應當倒查責任,實行終身責任追究。三種人會被終身追責:決策機關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直接責任人員。
近日,江蘇省政府常務會議已經討論通過了《江蘇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實施辦法》,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這個辦法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決策機關違反規定造成決策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應當倒查責任,實行終身責任追究。
什么人、什么情況下會被終身追責?會產生什么影響?
什么情況下,會被終身追責
各地相關規定大同小異,先從江蘇這個辦法說起。
三種人會被終身追責:決策機關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直接責任人員。但是,決策機關集體討論決策草案時,有關人員對嚴重失誤的決策表示不同意見的,按照規定減免責任。
還有兩種領導人員可能會因為和決策有關的事,而被依法追責:一種是決策承辦單位或者承擔決策有關工作的單位領導,他們可能為逢迎,不按規定履行決策程序,或者履行決策程序時失職瀆職、弄虛作假;另一種是決策執行單位的領導。他們可能執行重大行政決策不力,或者在執行中發現有重大問題,卻瞞報、謊報或者漏報。
什么樣的決策會導致官員被追責?
兩種情況:一種是違反相關決策程序,造成嚴重失誤;另一種是依法應當及時作出決策而久拖不決。這兩種情況下,如果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都應當倒查責任,實行終身責任追究。
什么是重大行政決策程序
看完上面的介紹,一個問題就產生了:任何決策,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在很多情況下,即使嚴格按照程序來辦,也可能避免不了壞的結果出現。實施官員終身追責制后,會不會有些官員擔心被追責,反而不敢放開手腳干事?
到目前為止,全國不少地方施行了官員終身追責制。如果認真去看,就會發現,相關規定之前,都有這么一個限定條件:必須是違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相關規定。
什么是重大行政決策程序?2015年10月1日,浙江施行了《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在全國算比較早的;2017年1月1日,上海也施行了《上海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規定》。
以浙江的相關規定為例。首先,有些不適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第七條規定,依法應當保密或者為了保障公共安全、社會穩定以及執行上級機關的緊急命令需要立即作出決定的情形外,決策工作應當遵循程序規定。
這方面的規定各地也大同小異,大體是這幾步:如果決策事項直接涉及相關群體切身利益或公眾普遍關注,要組織公眾參與;專業性較強,要組織專家論證;意見分歧較大,又涉及到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環境保護等問題,要組織風險評估。方案形成后,要進行合法性審查。決策方案經合法性審查后,要經過決策機關集體討論決定。
從這里不難看出:官員終身追責制,針對的是“一言堂”“拍腦袋決策”“先上馬后決策”。只要在決策過程中,認認真真把程序走完,想干事、敢干事的官員不但能干成事,還能讓決策更科學。
已有先例,值得警惕
那么,既然是重大行政決策,就算違反程序規定,出現后果的時間也會比較長。要是當事人已經不在位了,甚至退休了,那怎么辦?
既然是“終身追責”,那責任追究就不設時限。不管是否調離轉崗、提拔或者退休等,都會被嚴肅問責。
在現實中,已有終身追責的先例。
去年,有媒體報道:在河北保定淶水縣西部太行山區,有一個項目“獨享2000畝生態大湖”。
在調查結果的通報中,人們發現:有兩任縣委書記受到處分。其中一人是現任縣委書記;另一人則是時任縣委書記。受處分時,已調任保定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湖南。2017年7月,湖南省寧鄉縣發生特大洪災,導致了重大損失。湖南省委進行了責任倒查,相關通報點出了不少問題,其中一個是這樣的:2010年,在當地一個公園景觀工程項目中,當地違規決策,降低防洪堤高程,將一段河堤高程降低了1.3至1.5米。之后,針對這一問題,省市縣防指(防汛防臺抗旱指揮部)先后6次下發整改通知或督辦函,直至洪災發生,均未按要求整改到位。
事后,寧鄉縣4任縣委書記被追責。除了現任縣委書記外,被追責前,另外三人,一人已調任到別的縣市當書記;兩人被提拔,一人已任市委副書記,另一人是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這些例子都清楚表明:有權就有責,失責必追究。干部任職是有期限的,但責任追究是沒有期限的!這足以引起警惕!
(《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