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鵬
摘要:金融生態環境主要是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礎條件,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的趨勢更加明顯。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決定著該地區對經濟金融資源的吸引力。
關鍵詞:金融生態? 評級指標? 路徑選擇
金融生態環境主要是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礎條件,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的趨勢更加明顯。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決定著該地區對經濟金融資源的吸引力。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和其他資金流入資金洼地,滿足經濟發展對各類資金的需求,而且能夠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推動經濟與金融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省市地區正在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所以適時建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體系也就成為了一項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一、構建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的重要性
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的好壞,關系到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能力和水平,關系到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此,要將建立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作為優化區域投資環境、吸引資金流入、實現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構建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體現
金融業涉及面廣、風險程度高,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建設和諧金融,創建良好的金融穩定、社會穩定局面,是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根本。只有合理建立經濟與金融和諧發展的金融生態指標,與金融生態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緊密相連、結構協調,金融業穩健經營持續發展的環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整個經濟社會才能和諧發展,人民利益才能得到根本實現。
(二)構建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是打造“資金洼地”、提高地方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的好壞,是影響資金流向、流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巨大的無形資產,會給地方經濟帶來無限商機和融資便利,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的競爭力。只有具備透明的政策環境、良好的社會信用、融洽的銀企關系,才能為“資金洼地”營造更加和諧協調的金融生態環境,才能有效提高資金和資源的配置效益,提高對資金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才能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內實現持續快速發展。
(三)構建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促進金融與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一種戰略性的稀缺資源。如果過度開發和濫用,就會導致金融資源枯竭和流失,破壞金融生態環境,最終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要遵循科學的金融發展觀,按照金融運行規律來構建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為經濟發展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務;要倍加珍惜和愛護金融生態環境,盡快構建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合理利用指標體系,實現金融發展模式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為經濟金融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二、構建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的路徑選擇
雖然金融生態環境分析評價指標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歸納起來基本都可以納入經濟環境、信用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這四方面內容。因此,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子系統來進行綜合分析評價。
(一)建立經濟環境指標子系統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只有健康的經濟基礎,金融才能得到良性發展,才能發揮出應有的職能作用。反之,一個較差的實體經濟,必然會制約金融的有效運行。因此,經濟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中的基礎因素,它的狀況直接關系到金融發展的質量。所以,金融生態環境中的經濟指標應包含以下內容:
1.經濟總量指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GDP)、地區經濟增長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一般性收入、人均儲蓄存款、工業加工度、地區產業結構及貢獻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物價水平、就業率。作為反應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基本考核依據,這些指標可以顯示區域金融生存的資源基礎條件,決定著區域金融發展空間。
2.地區經濟效益指標。包括農業勞動生產率、工業勞動生產率、工業百元資金利稅率、銀行貸款平均收益率、貸款資金周轉次數。這五項指標綜合反映了生產部門運行效率,為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保障。
3.企業經營指標。包括地區平均企業生命周期、所有制結構、企業平均資本利潤率、貨幣資金周轉次數、貸款成本收益率。作為最主要的微觀經濟主體,企業發展水平特別是資金運行效率是金融服務有效需求不斷產生的主要市場來源,對銀企關系建立和金融創新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4.貸款產業集中度指標。包括貸款流向地區前五位的行業余額合計占比、貸款流向直接受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行業占比、貸款流向地區前五位支柱產業余額合計及分別占比。這些方面的數據能夠反應出區域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系數,可以判斷是否存在結構風險,分析經濟結構對金融結構的鎖定效應。
(二)構建信用環境評價指標子系統
信用環境評價體系建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前提和基礎,金融本身就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信用活動。因此,信用環境評價指標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關鍵因素,是分析評價金融生態環境優劣的最重要內容。從信用環境角度來衡量金融生態環境應包含以下指標:
1.貸款質量指標。包括不良貸款比例、不良貸款余額變化率、當年形成不良貸款金額、公共企業不良貸款比例、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
2.逃廢金融債務指標。包括企業逃廢債比率及金額、個人逃廢債比率及金額、抵押資產損失率。
3.金融資源利用率指標。包括金融機構存貸比例、貸款凈投放量、累計貸款投放量、國有商業銀行資金上存量、實際金融資源利用率、本地企業獲得異地金融機構貸款量。
4.信用中介指標。包括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規模及占貸款比例、信用鄉村及信用社區覆蓋面。
(三)司法環境指標子系統
金融是融通資金的高風險行業,法律法規則是經濟高效運行的首要前提。因此,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將對金融體系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起到規范、制約、維護和保障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立法權力主要集中于中央,所以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中的法制環境建設就主要體現在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效率上。它主要包括:本地區金融案件的比率、本地區金融案件的立案率、本地區金融案件的平均訴訟時效、本地區金融債權法律保全勝訴率、本地區金融機構訴訟成本占比率、本地區金融勝訴案件執行率。
(四)政策環境指標子系統
當前,地方政府能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金融活動規律,能否正確理解國家金融政策,并結合區域實際情況積極出臺配套措施,支持、保護而不干預金融企業自主經營,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效推進的政策環境保障。雖然這方面執行情況很難量化,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衡量。
1.國家金融政策落實情況。是否有相關配套措施落實和支持國家的金融政策,是否存在與國家金融政策相違背的地方。
2.地方產業和金融政策措施。地方的產業政策是否發揮了本地的區域優勢,是否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相呼應。地方政府出臺的金融配套措施是否與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連續性。
3.地方政府的行政行為。其中包含了是否存在干預地方金融機構經營的行為,是否對不利于金融業發展的“舊政策”進行了及時清理,是否建立了支持金融生態環境的考核機制。
以上這些指標并未窮盡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所有因子,但基本上都從某一方面或某一層次上反映了金融生態的面貌。綜合加以分析,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概念,充分運用這些指標采用因素打分法,則可以比較不同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情況。
參考文獻:
[1]陳游.綠色金融在我國的實踐及思考[J].西南金融,2018(07):36-39.
[2]張偉.發揮綠色金融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J].中國水運信,2018(7):14-19.
作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盤錦市中心支行,金融學、法學雙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