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 王中花 吳曉亮 夏澤靜 馮睿彤 江雁
摘 要:豐兩優7號是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的高產優質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2018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文根據豐兩優7號在肥西縣試驗示范點表現情況,總結了其主要的特征特性以及高產栽培技術,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雜交中稻;豐兩優7號;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 S511.04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9-0106-02
豐兩優7號是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溫敏核不育系豐39S為母本與恢復系豐恢7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配組選育出的高產優質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2018年該品種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180034。2016—2017年該品種在安徽省肥西、廬江以及湖北省荊門、沙洋等地進行的多點示范中表現出高產、穩產、耐高溫、適應性廣等特點。本文根據近年來該品種的試驗示范種植表現,總結出了其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主要農藝性狀 豐兩優7號屬于中秈遲熟型組合,在長江中下游中秈區域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5d左右。株型緊湊,株高125cm左右,中稈,葉下禾,植株整齊,葉片挺直,葉片較寬,倒3葉直立,有效穗數244.5萬穗/hm2,每穗總粒數185.8粒,結實率83.4%,千粒重26.6g。該組合田間種植表現分蘗力強、繁茂性好、穂大粒多、穗著粒較密、結實率較高、后期轉色好等特點。
1.2 稻米品質 2016—2107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米質檢測,豐兩優7號整精米率54.4%,堊白粒率15%,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15.0%,膠稠度74mm,長寬比3.2,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GB/T 17891—1999)、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3級(NY/T 593—2002)。該品種稻米晶瑩透亮,米飯松軟適口,商品性及食用性佳。
1.3 抗性鑒定 2016—2017年在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中,經區試抗性鑒定單位統一組織鑒定,豐兩優7號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2年平均3.5級,穗頸瘟損失率最高達7級,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抽穗期耐熱性較強
1.4 產量表現 2016年豐兩優7號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9.67t/hm2,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6.68%;2017年續試,平均產量9.38t/hm2,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5.35%;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53t/hm2,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6.02%;2017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52t/hm2,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4.61%。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產量與對照豐兩優四號品種相比,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2 示范情況
2019年豐兩優7號在肥西縣嚴店鄉塘南村豐樂種業品種示范基地作一季中稻種植,示范面積3.46hm2。示范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1′、北緯31°58′,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6℃,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mm。土質為黃壤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2019年5月14日播種,播種量為15kg/hm2,6月10日移栽,株行距為16.7cm×26.7cm,每穴栽2~3苗,基本苗控制在78萬/hm2。大田基肥施用復合肥(45%)450kg/hm2,插秧后7d結合化除施尿素(含氮≥46.4%)270kg/hm2,拔節孕穗期結合曬田后復水施復合肥(45%)225kg/hm2,氯化鉀(60%)225kg/hm2,增加粒數,增強莖稈彈性。抽穗后8d施尿素(45%)75kg/hm2,目標是延長葉片功能期,減少秕粒增加粒重。本田期先后采取人工及無人機施藥防治病蟲5次。8月22日齊穗,9月24日成熟,全生育期133d;株高128.8cm,有效穗數254.25萬穗/hm2,每穗總粒數195.4粒,結實率93.6%,千粒重26.96g,實際產量9.41t/hm2。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豐兩優7號在安徽作一季稻,宜在5月中下旬播種,人工移栽或機插大田用種量控制在15.0~22.5kg/hm2,考慮鳥雀危害可適當增加用種量;稀播、勻播,培育壯秧。
3.2 合理密植,適時移栽 機插秧的秧齡要控制在18~20d,移栽的秧齡控制在25~28d為宜。機插秧株行距16cm×30cm,每穴插2~3苗,基本苗70萬/hm2左右,栽后根據缺苗情況應及時補秧;人工移栽的株行距控制在16.7cm×26.7cm,每穴栽3~4苗,基本苗90萬/hm2左右,注意做到淺水栽秧[1]。
3.3 加強水管,科學施肥 水分管理要遵循前期淺灌促分蘗、中期曬田控苗、后期干干濕濕促壯籽、成熟及時斷水的原則。移栽或者機插秧要保持薄水、淺水,分蘗達最高峰時,要根據田塊情況考慮曬田輕重的情況,一般先輕曬,再曬至土壤呈雞爪裂為止。穗期要保持寸水,確保抽穗灌漿,如遇高溫,可日灌深水、夜留淺水調節田間小氣候。
根據該品種的需肥特點,肥料管理要掌握“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整田時施用45%復合肥450kg/hm2或有機肥750kg/hm2+三元復合肥(15-15-15)300kg/hm2作基肥,機插秧或人工移栽5d后追施尿素150kg/hm2、氯化鉀90~120kg/hm2作分蘗肥,曬田復水時根據苗情追施氮肥,同時可適當噴施硅鉀葉面肥[2]。
3.4 把握時期,防治病蟲 病蟲害的防治嚴格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測報,重點在種子處理、秧田期、分蘗盛期和穗期等幾個主要時期做好防治。種子處理主要在播種前用20%咪鮮胺浸泡,可有效滅殺種子表面惡苗病、細菌性條斑病、稻瘟病等病原菌。苗期主要防治稻薊馬、稻瘟病等病蟲危害;分蘗期可選用阿維菌素、毒死蜱、三環唑等藥劑防治二化螟、紋枯病等;穗期重點做好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的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孫坤,程國旺,汪大海,等.高產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豐兩優七號[J].雜交水稻, 2019,34(5):85-86.
[2]武立權,黃義德,柯健,等.安徽省單季稻超高產栽培群體特征與高產途徑[J].雜交水稻,2013,28(5):68-7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