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菊香 何毅 王澤松



摘 要:通過對南陵縣馬仁村2008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土壤養分結果與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土壤養分的對比,明確了當地土壤養分變化規律,并提出了相應的施肥對策。
關鍵詞:南陵縣;馬仁村;土壤養分;變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9-0121-03
1 概述
馬仁村是南陵縣許鎮鎮下轄的1個行政村,由原來的馬仁、張橋、孟太3個村合并而成,現下轄29個村民組。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18°21′23.34″~118°24′00.37″,北緯30°59′25.22″~31°01′10.70″,東西相距3227.7m,南北相距3252.1m,總面積約9.9km2。全境砂泥田居多,土壤爽水,土體發育充分,是培育高產水稻的土種之一。耕地面積430.5hm2,水面面積220.5hm2,且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以種植水稻為主,除部分自家食用以外,大部分向外調出。南陵縣于20世紀80年代同全國一樣進行了第2次土壤普查,在對南陵縣土壤肥力狀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后,大力推廣了配方施肥技術,水稻產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品質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近年來,在土地向承包專業戶和種植專業合作社集中過程中,有不少稻田的稻子在接近成熟時出現倒伏情況,其秸稈呈濃綠色;有些稻子的籽粒不易飽滿。筆者認為,這是氮素肥料施用過量,其他元素肥料施用量少的緣故。為此,本研究對這一問題,根據近年開展的測土配方技術項目的取土化驗結果,并與20世紀80年代的化驗結果進行對照,旨在明確土壤養分的變化規律,并提出相應的施肥對策。
2 調查方法
2.1 取樣方法 南陵縣自2007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根據國家農業部統一部署,每6.67hm2左右取土樣1個,經編號、晾干、研磨、過篩后裝瓶,隨后進行化驗。取土方式與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取土方式相同。
2.2 化驗方法 化驗方法按照國家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試行)修訂稿》執行,有機質化驗采用的是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有效磷化驗采用的是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化驗采用的是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有效硼化驗采用的是甲亞胺-H比色法,有效鋅化驗采用的是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對土壤養分的評價按照《農業部耕地地力評價規程》執行。
2.3 劃分等級 關于豐缺標準,系依據國家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試行)修訂稿》給出的指標執行,詳見表1。
3 結果與分析
各村民組土壤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化驗結果[詳見表2。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起始于2007年,土壤養分化驗結束于2008年,其結果均標示“2008”;第2次土壤化驗結果結束于1983年,其化驗結果均標示“1983”。
3.1 有機質 20世紀80年代,馬仁村土壤有機質明顯不足,平均值19.8g/kg。有機質缺乏的有18個,占62.07%,中等的也只有11個,占37.93%。在經過多年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注重秸稈還田,還曾種植過紫云英,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明顯提高,平均值達到34.0g/kg,達到較豐水平。其中,中等3個,占10.34%;較豐有25個,占86.21%;達“豐富”水平的有1個,占3.45%。
3.2 有效磷 20世紀80年代以前,土壤有效磷含量基本處于“極缺”水平。在20世紀80年代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明顯提高。29個村民組中,有28個的提升幅度在163%~540%,但總體還是處在“缺”與“中等”水平。其中,“缺”的有24個,占82.76%,“中等”的有5個,占17.76%。
3.3 有效鉀 20世紀80年代以前,29個村民組的土壤有效鉀含量均處于“極缺”狀態。經過推廣配方施肥技術以來,土壤有效鉀含量普遍有所提高。其中,50~100mg/kg的有25個,占86.20%,屬于“缺”的狀態;>100mg/kg的有2個,占6.90%;仍然處于極缺的只有2個。據調查,馬仁村農民施用鉀肥的數量并不少,施用效果也很好,但由于鉀肥施入在稻田后,K+活性強,除被作物吸收外,其余容易隨水流失;還有些則是因為種植面積大,施用鉀肥的費用較高,投入量少。
3.4 有效鋅 土壤有效鋅含量測定是第3次土壤普查時確定的項目。鋅是植物體內氧化還原過程的催化劑,可促進蛋白質氧化并影響生長刺激素的形成,還可促進土壤中的氮、磷、鉀和其他營養轉化為可移動并可為植物吸收的形態[2]。土壤有效鋅缺乏,將造成水稻節間伸長困難,難以抽穗,或是造成玉米缺粒空癟。馬仁各村土壤有效鋅含量是5種指標類型都有,其中極缺2個,占6.90%,缺的9個,占31.03%,中等13個,占44.83%,前3項總和在80%以上,均屬于需大量補充狀態,較豐和豐富的有5個,占17.24%。
3.5 有效硼 土壤有效硼的含量測定是近期增加的內容,因為缺硼對于農作物特別是油菜結實率已經造成了較為明顯的影響。硼對于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植物開花結實,加強植物的光合作用,促進碳水化合物在植物體內運輸,促進植物的根系和塊根發育,增強植物的抗病能力[1]。而馬仁村土壤有效硼的缺乏十分明顯:缺的有26個,占89.66%,中等含量僅有3個。
4 施肥對策
4.1 實行秸稈還田 馬仁村以往一貫注意秸稈還田,在水稻、油菜、小麥收獲后,將這些秸稈及時翻耕還田,并注重種植豆科植物紫云英,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還減少了無機氮肥的施用量。因此,這樣的優良傳統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并且在晚稻收獲后,將秸稈翻耕還田,再種植越冬作物,或進行冬天曬垡,這樣做有利于鉀離子的釋放,對農作物對鉀元素的吸收利用很有好處。
4.2 摻入客土 在泥骨田土壤中摻入適量“客土”,如灰土糞、土雜肥、細砂土之類,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調節土壤質地,改善土壤通透性,以利土壤養分特別是氮、磷的釋放[1]。
4.3 推廣配方施肥技術
4.3.1 水稻 大田開耕以前,施入15000kg/hm2以上的農家肥料,再施用氮肥。尿素在施用總量在300kg/hm2左右的前提下,基肥、分蘗肥、促花肥、保花肥按照4∶3∶2∶1的比例施用。磷肥(南陵縣目前基本上全是過磷酸鈣)全部用作基肥。對于土壤有效磷含量10mg/kg以上的田塊,施用磷肥75kg/hm2,以維持平衡即可;對于含量5~10mg/kg之間的田塊,施用磷肥150~225kg/hm2;對低于5mg/kg之間的田塊,施肥磷肥225~375kg/hm2。鉀肥(南陵縣目前基本上使用的是氯化鉀)的使用量則根據土壤速效鉀含量的不同而分類施入。對于土壤速效鉀含量超過100mg/kg的,施用氯化鉀總量為60~75kg/hm2;對于速效鉀含量50~100mg/kg的,施用氯化鉀總量為150kg/hm2左右;對于低于50mg/kg的,施用氯化鉀總量為225kg/hm2左右。施用時間與施用尿素相同,施入比例也與施用尿素相同。另外,抽穗期可根外追肥,用磷酸二氫鉀1500~3000g/hm2,硼肥1500~3000g/hm2,酌情加尿素7500~15000g/hm2(以上3種肥料均需用溫開水溶化)對水750kg/hm2,噴霧共2次,中間間隔7~10d。上述肥料是單質肥料,由農戶自己進行配方施用;基肥可以施用配方肥料或復合肥,并根據土壤養分含量,酌情添加氮、鉀肥。施用鋅肥15kg/hm2,基本可以維持5年不用再施。
4.3.2 小麥 在實行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在抽穗初期根外追肥時,加入硼肥1500~3000g/hm2,能夠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
4.4.3 油菜 油菜在基肥中加入硼肥7.5~15kg/hm2,在抽薹期和蕾期、最遲初花期在根外追肥中要加入硼肥1500~3000g/hm2,可以有效防止“花而不實”[3]。需要強調的是,在做好配方施肥的同時,也要相應做好水漿運籌、病蟲草害防治等綜合管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宋衛兵,王澤松,束孝海,等.安徽省南陵縣耕地地力評價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8.
[2]北京農業大學等.簡明農業詞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83:10.
[3]王澤松.王澤松農業科技文集[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