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暢
數學教學應該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課堂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從而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建構知識。開展數學課堂活動應基于以活動促發展的思想,用活動作為教學的基本方式,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活動方式的選擇要立足于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認知、建構知識。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四種類型的課堂活動,以供讀者參考。
一、在課堂活動中探索,引導學生建構知識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并不是直接將知識結果告訴學生,強制記憶,而是要讓學生參與知識建構,感知知識產生的過程。
如人教版三上“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容,學生在低年級已經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在三年級再次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中不應局限于讓學生“認識圖形”,而是要著眼于“探索圖形”,從“知道”到“用什么方法知道”。因此,在學生猜測長方形特征后,筆者讓學生動手探索長方形是否有“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征,目的不僅僅在于驗證特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探索圖形的入手點并體驗過程,以利于引導他們將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應用在新的圖形學習,而在探索活動中,教師只需要提供好探索材料(圖形、工具等),給予探索時的助力(活動要求、活動表格等)。它們或者是學生實踐活動的對象,或者是實踐活動的“催化劑”,幫助學生明確活動思路,促成探究過程。在活動后的匯報中,筆者幫助學生進行圖形特征總結,幫助他們形成和鞏固圖形特征,完成知識內化。
二、在課堂活動中交往,鼓勵交流建構知識
教和學的本質是交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彼此對知識的思考和體驗的過程,把握學生的學情,從而豐富教學內容,以達到師生對知識的共享和共進,實現教和學的共同發展。
如人教版三下“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內容,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活動中,筆者讓學生自由選擇小圖形(圓片、三角形和正方形),以四人小組形式合作擺一擺小圖形來比較兩個給定圖形面積的大小。隨后,筆者組織學生交流并分小組展示作品,學生的作品出現全部擺滿和部分擺滿兩種情況。大部分全部擺滿的同學,在交流中感受到“只要用統一圖形擺滿,就可以比較出面積大小”,感受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小部分同學認為只要擺滿部分就能比較出面積大小,這時筆者從教師變為學生中的一員,適時好奇:“這樣也能比較面積的大小嗎?”引起學生討論。在生生交流中引發認知沖突,為以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理埋下伏筆。活動的尾聲,筆者交流“你會更喜歡用哪種小圖形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不同的小圖形有什么優缺點呢”。這里的交流是開放的,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提供活動中的具體例子來證明。筆者并不強調“只有用正方形才能比較圖形的面積,所以面積單位一般采用正方形”,而是肯定學生用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都可以,“只要用相同的小圖形就可以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同時提供數學延伸材料——國際上一般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
這里的交往型活動不僅有師生互動,更重要的是生生互動。在引發學生爭議、討論、思考,最后優化思維的課堂活動中,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從而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三、在課堂活動中體驗,豐富經驗建構知識
體驗是一種心理感受,關系到個人的成長和經歷。體驗式學習是活動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參與知識建構的一種方式,應當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應用。體驗性活動不僅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融入其他活動類型中同時進行,還可以結合課本前后知識的發展融合進行。
如人教版五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內容,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割、補的一系列操作,感受如何將新圖形(平行四邊形)轉換舊圖形(長方形),新知識聯系舊知識,感受轉化的學習方法對于圖形面積學習的方便,體驗方法的正確使用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在課堂活動采用體驗式教學時,要突出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體驗,以體驗探究的方式引起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建構知識的目的。
四、在課堂活動中思考,關注本質建構知識
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數學知識內容,彰顯數學教育的思維功能,在課堂活動的載體下,幫助學生學會思考。
如人教版一下“找規律”的內容,為了讓學生思考重復出現幾組才能確定規律,筆者設定了“猜顏色”的小活動。第一次,筆者圖片展示紅、藍兩個球,提問:“接下去是什么顏色?”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紅色!”第二次,筆者出示紅、藍、綠三個球。再次讓學生猜測下一個球的顏色時,有的學生依舊認為是紅色,而有部分學生顯露出猶豫不決的表情。第三次,筆者出示紅、藍、綠、黃四個球。這時,學生出現不同的聲音,有的說下一個是紅球,有的說不是紅球,有的說不能確定。筆者及時追問:“為什么大家的意見不統一了?我們能確定下一個是紅球嗎?怎樣才能確定規律?”沉默片刻后,有些學生反應過來:“這樣并不能確定小球顏色的規律,要重復出現至少兩組才能知道規律。”這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猜測中產生懷疑,進而引發思考“為什么總是猜錯”“怎樣才能猜對”,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對學習對象進行判斷和思考,從而認識到“只有重復出現兩組才能確定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思考是高層次的需求,是對數學知識本質的認識,引發學生數學思考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的課堂活動要充分給予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并在其中穿插教師有意識的提問,以起到點撥學生思考的作用。這樣,學生在活動的同時才能思考知識的本質,在思考中建構知識。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是多姿多彩的。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目標和內容靈活選擇和創造。但是不論以何種類型和方式進行的活動,其落腳點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造、實踐,利用活動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進而建構知識。只有讓課堂“動”起來,我們的教學才能打動人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樓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