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通過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在不斷地追問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情境中擺脫出來,調動他們的學習創造熱情,這也是學生學習力的發展過程。
一、把握思維發散處,巧妙發問促思考
數學發問,可以有效地點撥學生數學學習的思路,促進學生的數學探究。學生自己探究得來的知識,往往比教師簡單告知得來的理解得更深。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并及時發問,能有效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內容時,課一開始時,筆者通過課件動態出示1個、2個、3個、4個……10個羽毛球,讓學生觀察屏幕,一起數一數。接著課件演示把10個羽毛球裝成一筒,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到:“10個羽毛球可以裝成一筒,一筒是10個羽毛球。”然后屏幕出示4筒羽毛球和6個羽毛球,筆者問:“你又發現了什么?”學生:“有4筒羽毛球是40個,加上6個羽毛球,一共是46個羽毛球。”筆者順勢問道:“現在要平均分給2個班,你能提什么問題?”學生:“每個班分得多少個羽毛球。”這樣導入為學生積累了感性經驗,喚醒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在學生的思維發散處進行發問,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能更好地激活數學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二、抓準知識關鍵處,有效發問引探究
數學發問,可以是教師問,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也可以是學生問,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進一步對知識進行探尋。教師要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深度解讀,這樣才能在關鍵處發問,促進學生質疑與思考,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
如上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在學生提出“每個班分得多少個羽毛球”這個問題時,筆者順應學生的認知起點,引導學生自主探求46÷2的口算方法。筆者通過“你是怎么算的?這樣算有道理嗎?還有不一樣的算法嗎?”等問題的引領,讓學生以觀察為支撐,進行數形結合的學具操作。然后讓學生嘗試說說各自的方法。生1:“要把46個羽毛球平均分給2個班,應該分兩次來分。先把4筒羽毛球,平均分給2個班,每個班分2筒羽毛球。再把余下的6個羽毛球平均分2份,每份是3個,合起來一共是23個球。”生2:“也可用小棒來分,先把4個十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根,是20;再把6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根;合起來是23根。”可以看出,在充分直觀思維的基礎上,學生會根據平均分的操作過程抽象出口算46÷2的基本步驟。先算40÷2=20,再算6÷2=3,最后算20+3=23。
在整個探究中,筆者引導學生把握“分”的過程與算式中每個數字的聯系,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組織他們探究算法,為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提供直觀支撐。這樣的放手、點撥、激勵、干預等環節,凸顯學生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發展學生的學習力。
三、立足知識疑難處,靈動發問強體驗
數學發問,不是簡單的提問題,而是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以啟發學生心智、促進學生后續發展為出發點,立足知識的疑難處,把握發問時機,問在點子上,從而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增強學生數學體驗。
例如,學生通過擺小棒,口算得出了46÷2的得數后,筆者重點放在學生理解除法豎式的筆算算法和算理上,引導學生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動和相應的除法豎式之間建立一種聯系。筆者放手讓學生嘗試列出除法豎式,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寫成表內除法的一步豎式。這時筆者追問:“有不同的意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就有學生說應該像分小棒那樣平均分兩次。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被打破,對正確的豎式書寫形成積極的探究方向。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回顧分小棒過程,為理解抽象的算法提供經驗的支持,接著組織學生把動手操作過程形成的直觀感知,借助語言表達上升為數學思考,完善豎式。在這一過程中,筆者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討論:“在豎式中,哪個數代表整捆的,哪個數代表單根的?”強調每一步計算的實際意義,并讓學生按步驟完成豎式的規范書寫。這樣的教學,既為學生留出了必要的探索空間,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的同時,發展數學思維,突破了除法豎式中分段計算過程的教學難點。
接著筆者又繼續追問:“46除以2時,豎式計算是具體先算什么?為什么在十位上寫2?2乘2得到的4,這個4表示什么意思?應該寫在哪里?個位上的6表示什么?除以2得到的3寫在哪里?”這樣通過問題引導,突出除法算式的本質,把一個不斷分的過程顯現出來,也是一個思維過程,及時在學生知識的困惑、疑難處發問,有利于進一步讓他們理解算理,掌握筆算除法的程序和書寫方法。
四、基于知識反思處,回顧發問利提升
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在某一知識探究的環節處,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反思,也可以在全課總結時,引導學生梳理總結已學知識,回顧學習時所用的數學技巧、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使學生在深入理解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思維品質。
例如,在學生理解“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后,筆者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知識回顧與反思:在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你覺得是從哪一位開始除的?每一位除得的商表示什么意思?寫豎式時,商應寫在哪一位上?為什么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要從高位開始除?在學習活動中,你有哪些體會?
在一次次的追問中,逐漸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學生對整個知識內容也進行鞏固和加深。通過及時發問,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與反思,總結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強化知識的積累,使數學素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只是對知識簡單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而是在數學探究之路上慢慢摸索,數學智慧不斷生長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數學課堂的學習過程,有效發問,使學生在與數學知識相遇中不斷發展學習力,生長更多的數學靈智。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