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計算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式增長且更新快的時代,我們對數據的處理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由以前的因果關系的探討到現在的相關性分析,數據抽樣方式也變成全數據分析。本文通過對大數據環境下審計方式的變化分析,針對變化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審計方式 相關性分析 數據抽樣分析 全數據分析
引 言
大數據已經開始運用于各個領域,不斷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由于數據發生了飛速變化,同時累積量以及更新量巨大,因此對于數據的分析審計也會出現很大的機遇與挑戰。利用大數據審計,通過將各類型數據圖形化或是將所有數據通過相關性分析,以這種數據可視化技術和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幫助審計人員清晰地傳達和接受信息,迅速發現問題,提高效率。[1]
一、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工作的變化
(一)數據平臺建立對審計效率的影響。通過搭建數據平臺,公司數據能夠共享,也可以對海量數據進行高效的計算分析。這些數據的互通以及運算的高效也改變著審計人員的工作模式。審計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平臺實現信息的雙向傳輸,并將大數據技術與審計相關知識進行有效融合,獲得更加全面科學的數據分析。根據審計的基本要求及標準,對整體的審計內容、審計需求進行預測評估,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工作內容的轉化,提高審計執行水平及效率。[2]
(二)數據平臺建立對審計方式的影響。在大數據之前,審計工作人員對數據的分析更多的是通過抽樣分析,即便是抽樣審計工作人員也是繁忙的。但是大數據的出現,通過數據分析軟件,借助數據平臺,除了能夠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有效采集,同時也能對數據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得到保障。通過設備、技術和平臺的聯網審計形式,在分析數據時由之前的抽樣分析轉變為全數據分析,而且由于數據分析也由之前的注重因果關系轉變為相關關系。
二、大數據審計面臨的問題
(一)審計人員的轉型需求。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對審計人員的專業性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審計人員需要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的勝任能力,還要對數據處理后的結果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同時數據采集時對數據的篩選以及整理和對于非數值型數據的有效搜集,這需要審計人員具備一定的統計學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能力,比如具有一定的編程基礎,能夠識別簡單的邏輯錯誤,還有對數據處理軟件的應用。
(二)大數據安全難以保障。互聯網的發展數據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更新,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數據的安全我們卻難以跟上數據更新的速度。因此雖然利用大數據分析的確有幫助審計工作人員減負,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但是審計人員也應該意識到數據的安全保障。因為通過大數據平臺,聯網對數據進行搜集,一旦數據出現問題就是聯動的,很難查找出問題存在,也會增加取證難度。
(三)大數據審計相關制度的建設缺乏。由于大數據應用于財會工作的速度太快,我國目前關于利用大數據審計的制度建設缺乏。我國社會審計目前缺乏統一的信息化審計準則和信息化審計標準制度,現有的標準大多是手工條件下的審計規范,部分針對信息化審計的準則缺乏操作性,所以開展計算機審計存在較大風險。[3]
三、大數據環境下審計工作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 通過建立數據共享中心,可以降低審計工作人員獲取數據的難度。通過共享中心的建立,設置使用權限,對特定數據的獲取需要得到相關企業的許可,并且設置時間限制,具體人員的訪問需要進行記錄保存,這種訪問能夠追蹤,可以防止之后有關數據泄露的查詢。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培養管理人員的技術能力,重點培養他們在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分析、管理方面的能力。[4]
(二)加強審計理論與技術并存的審計人員培養。審計人員關于審計理論的知識應該加強,現代社會變化迅速,若僅是具備一定的基礎審計知識,然后就是實務工作的應用這是遠遠不夠的。在培養審計人員時,應該強調其具備扎實的審計理論知識,思考原理,這樣在審計工作方式發生變化時,真正的審計人員才能跟隨變化提出設計相應的審計流程,真正做到迎合時代的變化。同時審計人員還應該擴展其知識領域,可以增加一些計算機方面的技術培養,具備一定的編程基礎,這樣對于簡單的邏輯結構錯誤能識別,也能夠熟練使用各類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因此對會計人員的培養應該更注重審計理論知識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
(三)信息傳輸方式安全性保障。現在好多審計都是通過網絡審計,這些財務審議會審就會涉及到保密信息。因此在數據傳輸時可以通過數據加密方式或者數據傳輸加密來保障數據安全。因此這就需要對安全技術的提升。因此可以通過數據加密、網絡傳輸加密、身份識別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保證財務審議會審的結果不對外界泄露。
四、結論
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對審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以及思維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同時對成本有所降低,效率和質量都有所增高。因此現如今的審計人員應該提升自己對數據的分析能力,因為雖然大數據技術能夠將大量的數據處理,將各個數據之間的關系最后展示給我們,但那并不是最終結果,在最開始如何選取數據、選取怎樣的數據以及最后大數據的處理結果我們如何分析這都需要審計人員的分析能力。所以對于大量的且初級的數據會有技術進行處理,而對于最終的分析這些都要求審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新平,大數據環境下基于數據可視化技術的電子數據審計方法探討,審計廣角。
[2] 趙小男,云會計環境下的大數據審計相關問題思考,經濟縱橫。
[3] 馮筠 穆放,大數據環境下社會審計風險研究,中國集體經濟。
[4] 丁祖平,大數據審計環境下的審計風險與對策,中外企業家。
作者簡介:梁倩(1993.07-今),女,漢族,四川南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