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數以千計的改革項目陸續推出,大量的改革措施落地施行,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體制框架基本成型,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各個領域不斷發展。改革作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的潮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而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更需要放到重要的戰略高度,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二、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
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制、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40周年,是黨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節點。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供給能力實現從短缺匱乏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交通運輸建設成效突出,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發展新動能快速崛起,這些成就均得益于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的改革。
三、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的快速發展,體制的重大轉變,有效措施的施行,使我國在面對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織的嚴峻局面下依舊創造了一系列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跡”,但也積累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其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及相關的體制性矛盾尤為突出。
本文就其中關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這三部分進行進一步分析,并得出有效性的結論和意見。
(一)轉變政府職能,激發發展活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近年來我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放管服”取得了初步的、階段性成效。
第一,在“放管服”一系列措施的帶動下,市場主體逐漸增多且日益活躍,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都降到了近幾年來最低水平。
第二,“放管服”改革提升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
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六個一”,將“六個一”與“五個為”相結合,極大的改善了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奇葩證明”等問題。
第三,“放管服”改革極大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通過“放管服”改革,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將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市場,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時,逐步建立各級政府的權力清單制度,推動政府全面正確地履行職能,放管結合,實現政府的自我革命。
(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目標,提出了三大改革任務: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總體要求,重點實現教育、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的法治化、規范化,讓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實現良性互動,支撐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稅制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體經濟具有重大的影響。分稅制、營改增、稅收減免等一系列政策激活了市場主體的活力,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盡管政府已經制定降低稅負的稅收政策,并且有些政策已經付諸實踐,但是稅收收入的增長依舊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說明很多政策并沒有實際得到落實,還需要相關部門繼續跟進。
為了保證國家的生產效率,為中央的深化改革提供財政支持,在大量減稅降低稅負的同時,也需要一定的加稅調整產業結構,減稅與加稅的同時進行,政府的宏觀調控,將會優化我國產業結構,保證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三)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市場逐步成熟、發展和壯大,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本幣與外幣、短期與長期產品、現貨與衍生品、分層有序、互為補充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隨著創業板,新三板的平穩推出,滬港通、深港通的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深入開發,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國際金融局勢的動蕩,我國的金融市場也面臨極大的風險。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體系,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明顯滯后,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夠有力,亟需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重點在以下幾方面。1.進一步開發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放寬市場準入機制。多樣化的資本市場以及相對寬松的市場準入要求將會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多樣的投資者使金融市場形成競爭性,使資源流向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2.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兩軌”并存的問題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夠順暢,無法靈活的應對金融市場的風險以及世界金融風險的沖擊。推動利率“兩軌”并“一軌”,將資金價格的決定權交給市場,對應對金融市場的波動具有重要意義。3.加強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旨在保證金融機構經營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鼓勵和保證金融機構在平等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競爭,推動金融發展,最終服務于實體經濟,在可持續發展中防范系統性風險。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發展,當前我國的改革形勢和經濟發展態勢都呈現穩中向好的局面,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國內和國際上存在的各種可能的風險。改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的潮流,我們要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推進全面改革,實現“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作者簡介:蘇翠玲(1995-),女,漢族,山西省太原市,研究生,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