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摘 要: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逐漸將教育重點由對學生知識的灌輸轉變為對學生自身的關注以及對學生能力的提升。這主要是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個別差異性,單一的、刻板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當代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在認識了基本的形勢之后,提出了素質教育,之后教育界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積極探索素質教育與各科的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新的時代面貌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對此,本文就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展開了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中化學;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5-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45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提出,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更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是創新型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在現階段,素質教育正在與各個學科進行深度的融合,而化學學科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學,則需要教師和教育者進行深入挖掘和靈活把握。
一、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化學學科特征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出具有新時代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自主的學習對知識進行思考和認知,并且能結合教師的教學進行個性化的加工。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學學科的特點也逐漸呈現出來。第一,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靈活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這樣才能在化學的學習中勤于思考和進行主動學習;第二,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獲得知識,掌握學習的技能和途徑,最終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以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和實際行動上成為高素質人才;第四,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讓學生感知到教師和學校的關愛;第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結合起來,尊重學生是為了讓學生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學生的主體性,嚴格要求學生并運用外部強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就目前而言,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應試教育等觀念的影響,我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并不十分理想,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思想落后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思想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但就目前而言,面對新課程標準的改變,部分教師仍很難切實更新教學思想,致使其在教學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模式落后
在目前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沿用的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式,對化學知識進行單向傳授,以至于部分學生不知道化學知識從何而來,對化學現象不甚理解。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作為化學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極容易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掉學習的興趣,導致課堂學習的效果不佳。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探究能力培養原則
具體來說,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應注意四項基本原則:原則一:主體性。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時候,必須要發揮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并以此為出發點,對化學探究內容以及探究方法等進行科學的設計,確保其與學生的接受水平、知識結構相適應。原則二:興趣性。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時候,必須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化學知識的探究活動中。原則三:培養能力?;瘜W探究活動不是單純的化學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探究學習中,借助一定的實驗、提問、引導、交流、實踐等,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原則四:鼓勵性?;瘜W探究活動包含著猜想和假設,在這其中難免會出現有錯誤和紕漏的情況?;诖?,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大膽猜想、質疑。
四、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化學教學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還要尊重化學的探究性和科學性,在二者的有機融合中對學生進行化學教學。
(一)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學生的素質并不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是由不同的素質整合成的一個豐富和有機的整體,因此基于素質教育進行高中化學的教學,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的素質,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研究態度,才能以此為基點進行化學的素質教學。化學的研究和學習是關系到人類發展的重要活動,在化學的發展史上,很多科學家都秉持著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研究,為人類進步作出杰出貢獻。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情感陶冶的教育和提出嚴格的教學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化學的科學態度,形成嚴謹的學習作風。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對化學歷史和人物的講解來讓學生了解化學的人文知識,通過人物的故事感染和影響學生,讓學生受到熏陶并以此為榜樣進行學習;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作則,要起到示范作用,對于教學過程中的內容和實驗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評價都要一絲不茍,嚴謹對待,并以此態度來要求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這種嚴格要求下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化學知識的應用,最終促進自身的素質提升,促進化學的學習。
(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
多樣化的課堂形式能夠幫助教師活躍課堂氣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促使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進行主動的學習,與教師進行良性的互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能充分保證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讓學生產生內部調整的想法,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轉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對課堂進行組織,調動學生進行化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等方式,幫助學生在聽與做的過程中形成思想的碰撞和沖擊,激發起學生的交流欲望,讓學生在長期的多樣化教學中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思考方式。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中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更加有趣的化學知識,促進學生知識間的遷移,促進學生在知識融會貫通中的理解和深化。比如,在教學“甲烷”結構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動畫給學生演示甲烷的結構,讓學生看到直觀的立體圖形,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而在“金屬化合物”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一下如何分辨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有的學生對二者進行加熱,利用碳酸氫鈉易于分解的性質進行分辨;有的學生通過滴加石灰水,利用碳酸鈣沉淀的原理進行分辨;有的學生利用氯化鈣進行二者的辨別等。這樣,通過探究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與評價,既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強化實驗課堂的教學,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真理產生的基地,因此教師要重視化學實驗的作用,重視實驗教學在促進學生學習和綜合能力形成上的重要推動作用,通過化學實驗的教學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促進知識和實踐的融合和互相促進,并在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于實踐,能讓學生在實驗中進行思考。因此,教師要強化和重視實驗課堂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要優化實驗教學的方式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實驗,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進行實驗課堂的開展,并在活動前講授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在設計課堂的環節,教師要將講解、答疑和實驗驗證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科學的指導下去進行實驗的操作,充分發揮自主性,最終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獲得感悟,又能愉悅自己、提高能力。
(四)在實踐中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應用,而應用是化學學習的最終目的?;瘜W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不斷引導我們探索更多的未知領域。由此可見,此化學教學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就不能脫離實際生活,不能脫離實踐。因此,教師要注重化學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在實踐中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的相互融合。
教師也要提高自己的化學綜合素質,增加化學的知識儲備量,只有教師成為博學的教育者,才能將更多有用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師要通過學習和借鑒擴充自己的本位性知識和增加自己的條件性知識,在這些知識的充分調動下為學生呈現生動的活動課和實踐課。教師也要了解化學與生活的各種聯系,將這些聯系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實踐鍛煉,通過制作課題解決實際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最終拿出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案,然后進行實際的操作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促進素質教育目的的實現。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注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大光.科學素養:不同的概念和內容[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0(1).
[2]趙多銀.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6(9z).
[3]魏銳,潘鴻章,王磊."新世紀"版高中化學教材實驗體系簡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7(10).
[4]陳曦.高中化學新課標下教科書中必修理論知識難度的比較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
[5]李米菊.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J].幸福生活指南,2019(9).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