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輝
【摘 要】 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當前普惠金融生態體系中的提供者,作為銀行資金的有效補充,滿足了更下沉人群的融資需求。本文從社會信任環境入手,對我國互聯網金融和社會信任環境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定量分析,聯系起來發現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各區域之間的發展并不均衡: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為首的東部發達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較高,中部地區其次,西部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更是還有所欠缺。而社會信任水平則并未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很多西部地區省市的社會信任水平都相對較高,占據前列。由此初步判斷,社會信任環境與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在未來,這一理論也會有實證分析的支撐。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社會信任環境 地區差異 定量分析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商業模式逐漸被新型模式所取代。當然,金融行業也不例外。“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熱搜詞,網貸平臺(P2P)、互聯網理財以及第三方支付更是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大潮中得以興起和發展,并且挑戰著傳統金融固有的業務結構。因為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獨特優勢,其誕生伊始就展現出了蓬勃的生機。“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普惠,相比之下,傳統金融的商業模式則很難實現這一點。因為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人人都可以是投資者。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極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時間和成本,也相應擴大了市場的邊界。在此基礎上,互聯網金融還大大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創新,給資金供求雙方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機會。互聯網金融的優點備受青睞,這一行業正冉冉升起,逐漸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與支付手段。
但是,就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其應用技術尚存漏洞,相應的法律制度、監督機制仍有待完善,在某些情況下很有可能難以有效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為不法行為創造了契機。2015年前后,互聯網金融市場上的負面新聞頻頻報導,企業非法集資,攜款卷逃等失信現象頻繁發生;“金錢至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等商業作風促使人們之間的信任關系變得更加脆弱,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基于此,本人將社會信任環境與地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相互聯系起來,并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猜想:人們之間這種“微妙”的關系是否會對當地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呢?如果有影響,那社會信任又會怎樣影響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的發展?這些問題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使互聯網金融能夠在相隔較遠的地區以更低的成本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理論上其應當可以打破傳統地理空間上的局限性,使得國內各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不會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已有眾多學者研究發現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仍需依托于實體經濟,還是需要遵循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葉佳寧(2015)研究發現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我國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國民收入水平得以增加,從而導致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以此促進互聯網消費的提升,從而帶動地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蓮遙(2016)的研究也表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受到當地金融業發展水平的影響。上述文獻表明,各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因為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仍然存在較大差異。
有數據顯示,在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間,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水平大體上保持上升趨勢,并在2016年3月達到了新高,這表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態勢整體較好。但與此同時,其增速情況也反映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并非一路平穩,增速波動較大。將各年度區分開進行比較后發現,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增速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即每年的一到二月份期間,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增速都有所下降,并在三月左右顯著回升,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發現,這種情況可能與每年的春節時期有關。還可以看出的一點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受季節因素的影響較為顯著。
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數的地區數據顯示,我國上海、北京、浙江、福建、江蘇、廣東以及天津這些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要顯著高于其他省份,而這些省份(直轄市)大多分布在我國經濟更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在這之后的第二梯隊的省份(直轄市)則是主要集中在中部區域,其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低于第一梯隊省份,但也呈現出集聚的趨勢。而最后第三梯隊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則相對較低,主要集中在我國地域廣闊的西部地區。由此可見,我國互聯網金融在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并不均衡,大體上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
綜上所述,從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來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總體水平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但是增速并不穩定,受季節性影響波動較大,并且在春節期間會有所下降。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水平與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大體相同,在區域間的發展并不均衡,東部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說明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與宏觀經濟走向大體類似,并沒有背離實體經濟的發展規律。
我國各省份2014-2016年間的社會信任環境情況的相關數據顯示,雖然在這三年間我國各省份的社會信任水平有所波動,但大體趨勢較為平穩。與實際預想的情況不同,我國各地區的社會信任水平與當地的經濟發達程度并沒有呈現較高的關聯度,在我國北京、上海及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整體不如其他省份。聯系之前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的現狀分析,可以初步做出判斷:社會信任環境與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但僅僅依靠這些數據還無法定論,在未來這些理論還需要通過實證分析進行檢驗。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城市聯動發展,謀求共同進步。本文研究發現,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各個區域之間可以依據各自的發展特征,揚長避短,重點發展能夠發揮其比較優勢的部分,促進地區間的分工合作,提高資源在地區間的配置效率,促進資源在不同區域間的自由流動。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北京、浙江、江蘇、福建、廣東以及天津等省份,應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周邊甚至更遠地區的發展。強調城市間的聯動發展,謀求各地區的共同進步。
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自覺降低風險,以支持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現如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互聯網金融安全科學性管理模式還較為滯后,大部分的金融行業管理者還按照陳舊的方案來制定金融管理策略,卻忽視了互聯網金融體系的核心,就是安全。就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保障互聯網金融交易安全的機制必不可少。互聯網金融行業內的企業應當致力于完善自身的風控體制,盡快納入征信體系。除此之外,還應當培養更多風險管控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研究人員,從而較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風險,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給消費者創造一個安全放心快捷的網絡消費環境,進而才能更好的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雨露,馬勇.社會信用文化、金融體系結構與金融業組織形式[J].經濟研究,2008(03):29-38.
[2] 文建東,何立華.中國“信任之謎”及其解釋[J].經濟科學,2010(03):73-83.
[3] 郭峰,孔濤,王靖一.互聯網金融空間集聚效應分析——來自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數的證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7(08):75-85.
[4] 李炳,趙陽.互聯網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J].財經科學,2014(08):21-28.
[5] 郭百紅.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分析——兼與傳統金融的比較[J].現代管理科學,2017(09):52-54.
[6] 杜家廷.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分析——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研究[J].財經科學,2010(09):33-41.
[7] 王國剛,張揚.互聯網金融之辨析[J].財貿經濟,2015(01):5-16.
[8] 曹春方,周大偉,吳澄澄.信任環境、公司治理與民營上市公司投資-現金流敏感性[J].世界經濟,2015,38(05):125-147.
[8]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9] 周凱,劉帥.金融資源空間集聚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分析——基于中國省域空間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投資研究,2013,32(01):75-88.
[10] 張茵,劉明輝,彭紅星.社會信任與公司避稅[J].會計研究,2017(09):48-54+97.
[11] 張芬,吳江.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與經濟,2013(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