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結果而應承擔的法律賠償責任,它與一般的環境污染賠償責任不同,因此現行的環境法律制度并不能完全解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問題。要建立符合我國生態文明體制下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應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相關立法、明確生態環境損害的賠償范圍、如何修復生態環境以及損害發生時的索賠主體等法律問題。
【關鍵詞】 生態環境損害 環境污染損害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引 言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中通過在全國范圍內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責任主體、索賠主體、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形成相應的評估管理和技術體系、資金保障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起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的進程。在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中,我國的生態環境立法方面存在著許多空白和模糊,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損害修復和補償制度重中之重。
一、生態環境損害的辨析
(一)生態損害的定義
在我國學界和司法界,生態損害的定義存在很大的爭議,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學說認為生態損害既包括環境違法行為所導致的損害,還包括與環境損害相關的財產、人身及精神損害。第二種觀點認為生態損害是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不僅包括經濟價值的損害,還包括對生態美學上生態價值功能的損害。學者竺效將“生態損害”界定為:“人為的活動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依賴的生存環境的任何組成部分或者其他任何多個部分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整體的物理、化學、生物性能的任何重大退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對生態環境損害的定義是:“本方案所指的生態環境損害,是指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環境要素和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變,及上述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
目前我國的環境立法中,尚未明確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概念。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的定義均不能完全概括生態環境損害的定義,綜合以上兩種觀點可概括為;生態環境損害是指人為活動引起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環境要素和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變,及上述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這樣定義的好處是排除了與環境損害相關的財產及人身損害,但卻忽略了對環境資源承載的公共環境利益造成的損害,所以筆者建議在今后立法中對生態環境損害作出定義時應充分考慮除了人為因素造成的,還有對環境資源承載的公共利益所造成的損害。
(二)生態環境損害與傳統環境損害的區別
1.定義和適用范圍的不同。生態環境損害可以看作是一種新型的損害,生態損害是一種以生態為中心主義的思想,不僅是對人身及財產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對環境生態功能的損害。傳統的環境損害包括直接對人身及財產的損害以及以環境為媒介造成的人身及財產的損害,體現的是一種以人類為中心主義的思想。因此,從規范的體系來看,生態環境損害是環境損害的下位概念。生態環境損害的范圍遠遠大于傳統的環境損害,所囊括的范圍種類更加廣泛。
2.損害客體的不同。環境損害的客體主要是指以環境中的各個要素為媒介對人身、財產造成的損害,側重于私人的利益;而生態環境損害不僅指人類活動以及破壞環境的行為對生態價值功能的整體損害,側重于保護公眾的利益。
3.索賠主體不同。環境污染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其保護的是特定主體因污染環境造成他人的人身及財產權益而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針對責任承擔的主體是特定的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的損害對象不僅包括人還包括公共的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保護的法益是不特定公共的利益,其責任的主體應是國家。
二、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議
(一)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完善相關立法
近年來,我國已逐步通過試點的方式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但從中遇到許多阻礙。從國外關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方面的經驗可知,在我國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來說,立法是重中之重。首先應當確立生態利益的法益歸屬,在《憲法》中明確公民環境權,明確公眾對生態環境和生態利益的權利,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公地的悲劇”的發生。關于生態環境損害是否適用民法及環境法的規定,筆者認為生態損害賠償的目的是預防生態損害的發生,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雖然針對的是公共利益,應在公法中規定,但應其涉及環境評估及標準需要專業技術加以確定,專業性較強,所以只有通過建立專門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才能適應現實存在的生態環境損害的實踐中。
(二)確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范圍及方式
在《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規定:“造成大氣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妨害,并對直接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從上述法條可知,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損害的承擔方式還是以賠償金的方式,其次法條中并未涉及到生態環境利益。美國的生態損害賠償包括三部分;修復費用、過渡期損失和評估費用,這三個部分使生態損害得到充分賠償。美國這種全面賠償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確了賠償的范圍包括清除污染費用、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修復期間服務功能的損失、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調查、鑒定評估等合理費用。雖然改革方案中賠償的范圍已經盡可能的全面,但生態環境損害無法僅通過金錢的方式去替代修復。筆者認為其賠償的方式應從生態系統整體角度出發,制定相應的賠償方式,環境不應該被界定為有價的,但其造成損害是應當被追責的。生態環境損害不同于一般的環境污染損害,且生態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僅通過金錢賠償的方式一蹴而就。同時生態損害賠償的范圍也是制定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重要環節,所以明確界定生態損害賠償的范圍和方式是立法所應當考慮的。
(三)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索賠主體
界定生態損害賠償的索賠主體,就是確立其訴訟的主體資格,這樣生態環境損害才能依法得到賠償。由于生態利益的主體不能歸屬于明確指向的私人主體,因此私人主體往往局限于權利而無法突破對破壞生態的行為提起訴訟。美國普通法已經賦予州政府反對“公共妨害”的訴權,政府僅需證明公共權利的行使受到被告行為所導致的阻礙,就可以提起訴訟。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而言,其學說理論基礎是自然資源所有權理論,我國自然資源歸屬于國家所有,其索賠主體應是國務院授權的省、市兩級政府。筆者認為與其說是在強調國家對生態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莫不如說是在凸顯一種國家對公民承擔的生態環境監管和保護義務,在其性質上更接近于“公共信托”理論。所以生態環境損害既是一種國家利益,也是一種公共利益,存在兩者之間交叉的利益。《改革方案》規定國務院授權省、市地級政府作為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人,如此一來,國家的身份就是多重的,既是自然資源的擁有者又是其管理者,賠償權利人的設定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在我國的環境訴訟中,國家作為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人是必要的,在大多數環境案例中,公民對對抗的可能是政府或者企業,且對生態環境損害的鑒定、舉證并不容易,但也不能因此排除公民個人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人。環保組織作為政府和公民之間的第三方主體,作為社會團體,其力量是比公民更為強大的,它可在政府機關不作為時發揮監督作用,對推動生態環境的執法具有良好的效益。因此,賠償權利人的設定不應只是國家,應建立一種以政府機關索賠為主,個人和環保機構索賠為輔的一種法律機制。
(四)構建生態損害的多元化調控機制
構建生態損害多元化調控機制是預防和治理生態損害的關鍵。借鑒美國普通法的立法經驗,建立靈活的生態保護政策體系,整理和研究生態損害的典型案例,實現不同部門法規則體系的良性互動。在我國,可以充分發揮環保法庭代表性案例的示范作用,結合生態環境部以及相關部門的執法案例,逐步完善預防和治理生態損害的立法經驗。防治生態損害要多管齊下,單靠法律制度的建設是不夠的,重在通過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立法與具體實踐中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真正落在實處。
三、結束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其折射出的是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畢竟是一種事后的解決機制,鑒于生態損害的不可逆轉性,這種事后處理方法并不能使生態環境恢復到原有的狀態,環境損害賠償并非萬能。所以只有我們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轉變傳統觀念的思想才是解決問題核心的關鍵,但對于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也是建設生態文明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李霞.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機制的構建[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84-90.
作者簡介:胡靜瑩(1996—)女,漢族,云南普洱人,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2018級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