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在法的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之間尋求平衡,是自法誕生以來就存在的問題。法律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具體案件的靈活多變使得法律無法精確適用。于是,在司法實踐中便產生了法的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之間的沖突。筆者認為法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通過探尋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發生沖突的表現及原因,以此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 程序正義 實質正義 分粥規則
一、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關系
形式正義要求將法律一以貫之的適用于所有人,不論貧富,案件的處理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形式正義之下的法,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律在產生的過程中具有民主性,法律是不同階級的代表在民主的基礎上同意產生的,二是立法主體,立法權,立法程序等都具有法律依據,不得與高位階的法律相抵觸。
實質正義的內涵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山東辱母殺人案中,有人認為于歡應該被判處故意傷害罪,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為了維護母親的尊嚴,不應受到任何處罰。之所以出現這樣不一致的結果,就是因為道德倫理標準下的實質正義是模糊的,而此時若是運用現有法律斷案,即使最終結果不會讓所有人感到滿意,但依然能夠服眾。因為法律是通過民主法定程序制定出來被大家一致認可同意的,所以斷案結果也能夠被人們接受和認可。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討論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時,把財富比喻成一鍋粥,探討如何分配才最公平。最后,他得出讓分粥者最后領粥,就能保證每個人碗里的粥是一樣多的結論。這個分粥規則高度體現了現代規則意識:公平公正,相互制衡。也是程序正義的體現,于是,有人對此歡呼雀躍,認為“分粥規則”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金鑰匙”。
在例子中,評判標準是正義的,選擇的程序也是正義的,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完善的程序正義并不常見,甚至很難實現。讓分粥者最后領粥,這就給分粥者提出了一個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把每一碗粥都分得很均勻。倘若分得不均勻,那最少的那碗粥只能留給自己。而人不是儀器,不可能隨手一分就做到絕對一致,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為了不讓自己吃虧,分粥者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如何把粥分得平均上,無形之中,也在浪費時間成本。因此,嚴格執行程序正義也可能導致非正義。就需要實質正義對程序正義進行補充。法治的最終目的是法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共同實現。
二、司法實踐中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沖突
放棄實質正義而實現的形式正義是非正義。舉世矚目的“辛普森案件”就體現了司法實踐中對程序正義的追求。這也是一起在實現形式正義的同時犧牲掉實質正義的典型案例。辛普森曾因涉嫌故意殺害前妻及其男友的罪名被公訴機關起訴,在最初本案證據確鑿,足以證明辛普森是殺人兇手,然而最終辛普森卻被無罪釋放,使案件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的正是美國法律對于程序的重視,辛普森的“夢之隊”律師團充分利用警方辦案過程中的程序瑕疵,讓辛普森無罪釋放。
在分粥規則中,分粥者雖然竭盡全力地把粥分成一樣多,但就他自己而言,他浪費了太多時間成本,對他也是不公平的,程序正義雖然實現,但實質正義還是沒能得到體現。
實質正義的靈活性與形式正義的規范性是導致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沖突的直接原因。法律通過文字的方式將權利和權力具體化和法律化,在法律所能夠輻射到的范圍內,人們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是法律的這種規范性使得法具有了穩定性,法律不會朝令夕改,更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意志就隨意改變。
但在司法實踐中,實質正義具有靈活性。早在漢代就開始實行春秋決獄的審判案件方式,例如甲把兒子乙送人,兒子長大后甲要求乙贍養自己,結果乙一氣之下打了甲十棍子,按照當時的法律,兒子打父親是要處以死刑的,但是儒家學者認為甲生了兒子但不親自撫養,父子關系早已斷絕,所以乙不應該被處死。這種將實質正義作為斷案標準的方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三、實現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平衡的方式
(一)從實質正義的角度:保障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羅爾斯提出的分粥規則中,表面上看兼顧了所有人,實現了社會的絕對公正,但他除了忽略分粥者的執行效果以外,也沒有考慮到要把社會資源按照個人的貢獻程度進行合理分配,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才能在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中找到均衡點,首先,筆者認為應該容忍合理的誤差。比如在分粥規則中,每個人都有掌握分粥大權的機會,那么在分粥的過程中只需要做到大體一致即可,不用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絕對平均,只要把誤差減少到每個人都能承受的范圍內,就認為是公平的分配方法。其次,對于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問題,筆者認為分粥不應該追求每個人碗里的粥都以一樣的標準來分配,應該按照每個人的貢獻大小來進行合理的差別對待。合理的差別對待就意味著在法律實踐中,不能設置一個絕對固定的標準,而是設置一個彈性空間,讓法官能夠充分發揮自由裁量權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實質正義,從而達到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相對平衡。
(二)從形式正義的角度:提高立法質量。法的形式正義若想得到完美的實現,前提是體現形式正義的法律是嚴謹正義的,一部不嚴謹的或者滯后的法律不僅不會實現實質正義,更是對于形式正義的褻瀆。自改革開放以來,規范社會各個方面的法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制定出臺,法律在數量上的突飛猛進固然是法治一大進步,但此同時不可掉以輕心的還有法律質量,一部能夠正確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緊跟時代步伐的嚴謹法律,在實現法的形式正義的同時,也會保障法的實質正義的實現。首先,提高立法質量離不開黨在立法上的領導和堅持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其次,要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茖W立法就是要尊重客觀規律,民主立法就是要立法為民,在堅持這兩項基本的原則的前提下制定出的法律才可能是高質量的法律,才能避免惡法的出現。最后,完善立法體制,處理好三對關系。
【參考文獻】
[1] 郭曉彤,淺析羅爾斯程序正義論[J]:法學研究,2018.3-5
[2] 張丹,法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沖突與平衡的法理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 黃顏飛,羅爾斯程序正義理論及啟示[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6.62-66
[4] 梁蜜,論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J]:商界論壇,211
作者簡介:傅陽(1996- ),女,漢族,重慶人,法律碩士(非法學),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企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