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的大眾旅游時代,文化事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成為旅游的核心資源,旅游成為文化的重要市場。兩者的有機結合和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動共榮的客觀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必然規律。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對旅游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群眾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的和諧發展,是展示旅游景區獨特文化內涵與景觀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群眾文化與旅游業融合實踐的特點,探索思考土默特右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途徑,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 旅游業 融合
文化和旅游是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方式,當前,文化和旅游業面臨轉型升級,亟須通過舉措創新、融合創新等改變以往粗放的發展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將群眾文化有機地融入地方旅游業發展中,兩者相輔相成、融合發展,才會讓旅游更具生命力。因為旅游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載體。
一、群眾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實踐
(一)充分挖掘地域文旅資源,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當地的歷史和人文背景。地處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三市中心的土默特右旗,風景秀美,物產豐饒,是一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熱土。土默特右旗的二人臺藝術源遠流長,影響甚廣,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二人臺文化藝術之鄉”;距今有400多年歷史的美岱召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除此之外,還有炕圍畫、剪紙等非遺,以及紅色文化、農耕文化、西口文化、黃河文化、民俗民間文化等。這些內涵博大、多元共生、和諧包容的特色地域文化,成為土默特右旗“一山一河一川”壯麗風景的靈魂與原動力,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基礎。
(二)創新文化旅游活動載體,提升旅游吸引力
群眾文化和旅游業發展,二者之間看似沒有直接的聯系,但當人們真正深入其中,就會發現整個旅游過程都與群眾文化息息相關。如何滿足群眾在旅游過程中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要考慮的是創新群眾文化這一活動載體。以土默特右旗為例,依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舉辦內蒙古二人臺藝術節、內蒙古花季旅游等大型節慶活動和敕勒川文化旅游節、民俗文化節以及美麗鄉村、黃河鯉魚等地方特色濃郁的群眾性活動,內容有二人臺文藝演出、民族服飾表演、書畫攝影、二人臺論壇、旅游線路參觀、旅游產品推介等。這些具有創新意義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展示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更增強了旅游競爭力,真正實現以文促旅、文旅共生、協調發展的目的,收到社會和經濟雙贏的良好效益。
(三)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文旅融合過程中,必然推動產業的整合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形成以文化為依托的旅游新業態。近年來,土默特右旗在文旅融合、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圍繞打造呼包鄂區域休閑旅游目的地,以生態風景為基礎、文化底蘊為特色、觀光度假為導向,深入推進大雁灘田園綜合體、七彩大地二期工程、美岱召文物古建筑保護等項目建設,美岱召景區、敕勒川旅游風景區獲評國家4A級景區。汲取鄉土文化精髓,從特色化、精品化入手,建成大雁灘民俗部落、西灣書畫藝術街等文旅融合項目,魚米莊園等2家農家樂被評為自治區五星級鄉村接待示范點,西灣村被評為“全區特色旅游書畫藝術小鎮”,溝門鎮被評為“國家特色風情旅游小鎮”。
二、群眾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思考
(一)文旅融合發展要適應當前市場化發展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不再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健康需求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追求。旅游市場也因此從單一的觀光游過渡到多樣化的休閑度假游階段,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推出更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順應這一趨勢,結合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地域文化、自然景觀和特色美食,開發與群眾文化相結合的旅游、美食、休閑、體驗等服務消費產業,如自駕游、親子游、體驗游等,從而帶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二)推動文化元素全面注入旅游各個環節
在旅游過程中對文化的體驗,并不限于對具體某個文化景點的參觀,更多的是在吃、住、行、游、購、娛甚至如廁等各個環節的文化體驗。在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掘和注入文化元素,可以把更多的文化內涵、文化符號、文化特質貫穿于各個旅游景區、景點,避免旅游內容、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對于土默特右旗來講,關鍵是要把紅色文化、西口文化、黃河文化、民俗文化的各種元素進一步融入旅游業發展中去,精心打造更多體現當地文化內涵、人文精髓的特色旅游項目、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充分激發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并且從整體上帶動旅游業發展提質增效。
(三)旅游節慶活動舉辦要彰顯群眾文化內涵
旅游節慶活動不僅是旅游業發展的生力軍,也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舉辦地推出的旅游節慶活動,既要考慮給旅游者展現當地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人文精神,還要考慮活動的多樣性、參與性和體驗性。正如西班牙潘普羅那市市長所述:“節慶的魅力不在于政府為奔牛節所安排的156項活動,而在于身臨其境感受滿街的人文氣氛,在于與眾多的能夠參與并陶醉于節慶的人群融為一體的機會之中。”對于土默特右旗的旅游節慶活動來說,其文化主題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脫穎而出,像這樣的旅游節慶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對促進旅游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豐富群眾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新形式
旅游是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弘揚特色文化,豐富新的旅游模式,將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隨著經濟文化的互動和廣泛交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豐富融合發展新形式、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弘揚革命精神的紅色旅游、傳承傳統文化的民俗旅游、欣賞田園風光的體驗旅游等開發中,要以多樣化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弘揚以及對外傳播,更要注重文化內涵的發掘,不斷增強文化旅游的整體凝聚力和知名度,從而構筑多元立體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形式。
(五)打造具有當地人文氣息的旅游服務環境
文化是做大做強旅游產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應該以區域文化發展特性為基礎,完善文化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打造具有當地人文氣息的旅游景區,才會讓旅游走進游客心靈深處,真正起到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作用。一方面要打造集書畫作品展、民宿、地方美食、農家樂等為一體的民俗街、網紅直播街等,比如土默特右旗的西灣民俗街就是最好的范本;另一方面,要在通往景區的重要節點及周邊設置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刻石、長廊、雕塑或碑林等,再加上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開發,就會形成更為豐富的產業鏈,勢必激發旅游業發展運行內生動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與旅游業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二者均衡發展,融合推進。因此,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方向,持續探索實踐,既要通過發展特色旅游業來推動相關文化的傳承,也要通過文化的傳承促進旅游業的繁榮,推動文旅融合往深里走、往實里走。要將群眾文化的發展作為提升區域旅游特色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創新文化旅游活動載體等方式,打造具有創意性的旅游產業鏈,構建服務功能多元化的旅游市場,以滿足不同層次旅游消費者的需求,努力做到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讓旅游更有“詩意”;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
參考文獻:
[1]范周.文旅融合,城市發展新動能[N].中國文化報,2019-01-21(003).
[2]喬麗.大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5,31(03):144-146.
[3]徐仁立.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2(01):61-62+65.
(作者簡介:周美春,女,本科,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