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
【摘 要】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在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提交審議,說明我國對人格權的重視,立法機關對人格權的立法模式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人格權編和其他各編采取的結構模式,均是總分模式。我國司法工作人員及學者建議將人格權的一般規則放在首位,之后再行確立具體人格權。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有閃光點與不足但整體上反應了當今我國學者對人格權的理論研究成果。
【關鍵詞】 人格權 民法總則 民法典
一、人格權編草案存在的不足
(一)人格權編中未明確個人信息是一種人格權利。在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中,第813條規定,該法條指出的個人信息范圍比之前的范圍有所擴大,包括了電子信息和其他能夠單獨使用確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草案雖然明確規定個人信息卻未規定個人信息權,在一定意義上,個人信息尚未上升成為一種具體的法律權利,個人信息與個人信息權只存在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對于個人信息絕大多數人會理解為人格利益而非法律權利。民法對于人格利益保護的力度遜色于人格權保護的力度。我國《民法總則》第 111 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體現了立法機關對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視。但由于未加“權”字,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很弱。草案對具體人格權中的聲音權與形象權也未規定,自然人的聲音與形象是識別人格特征的關鍵要素。現行法律對聲音權和形象權沒有具體概括,僅將其作為人格法益予以保護,保護的力度偏弱。
(二)“人格權”編在民法典分則各編中的地位不恰當。其在物權編、合同編之后,具體規定中“人格權”順序與《民法總則》中民事權利的順序不一致,《民法總則》中的民事權利首先規定是人格權,其次身份權,物權、債權等。現如今社會民法突出的是保護人權,即重點保護對象就是人身權,《民法典》具體條款草案之所以將人格權放在第三部分,首先,是因為參照2002年《民法》草案的規定,再次審議了關于獨立匯編人格權的一些意見。如果我們能夠認真解決好學者提出的建議,以提高邏輯結構清晰的程度,在保護人格主體的民事權利上將會有很大的價值,領先的人格權立法模式。
(三)缺乏特殊的人格權保護機制。民法典“人格權”編對于侵犯人格權的損害賠償方式與《侵權責任法》雷同,并沒有規定具體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救濟方式。網絡侵權行為的頻繁發生,我們不僅關注對于權利人、行為人,還有媒體人,媒體中介是當今社會網絡發展的重要原因,媒體人的謹言慎行對社會網絡秩序具有引導作用。特別對于名人名家,侵權人對其名譽、隱私、個人信息等進行公開、侮辱或者誹謗,精神損害賠償對于權力救濟微乎其微,他們在意的是名聲,若媒體具有更正權,被侵權人的權利才能更好地得到救濟。
二、人格權編草案的建議
(一)將個人信息確認為權利。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至今仍處于一個較新的領域,對其研究還不成熟。個人信息只是一種法律利益,個人信息權是一種權利。從權利等級的角度來看,權利等級應高于利益。草案沒有規定獨立的個人信息權,所以存在局限性,在法律層面上確認個人信息權,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權的具體權能,為權利人行使權利、維護權利提供明確的指引。 一方面, 規定個人信息權有利于個人信息權的保護,有利于有效防范新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可為特別法保護個人信息提供上位法依據。
(二)將人格權編置于分編的第一編。目前,“人格權”編草案是在物權與合同之后的第三編。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2條規定,應該將人身關系置于財產關系之前。為了和《民法總則》的順序保持一致,應當將人格權放在第一編,以體現保護人權、以人為本的先進思想。如果生命、健康、自由的權利都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其他都為紙上談兵。人的尊嚴作為法律的最高追求,優先于財產的價值利益,人的尊嚴受到保護作為重要的價值,體現了現代民法能夠與時俱進。我們應該借鑒德國的經驗,吸收有益的經驗去除糟粕,盡管德國民法典編纂的模式并非十分合理,過分強調財產權的核心地位,給人以“重于民”的感覺。因此,我國應當人格權置于民事權利之首。人格尊嚴、人格價值和人格完整是最高的法律利益,應該置于比財產權更為重要的地位。在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人格權的匯編應當放在民法子規則的首位。
(三)增加人格權特別保護規則。我國《侵權責任法》對侵權作出的規定也十分簡略,草案雖然規定了違約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未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作出規定,這恰好是司法實踐中的重大疑難問題。如今網絡現象隨處可見,對于網絡上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等具體人格權,若權利人得到回應減小影響或者媒體對其發出的侵權文章、圖片等進行更正或者刪除,在網上澄清事實,這種方式比精神損害賠償更有效,成本更低。權利人的回應權與媒體的更正權應得到重視,在侵犯人格權的情況下,這些補救措施比恢復原狀更有效率。對于受害者的救濟,恢復名譽可能比金錢賠償更有效。在我國民法典中,也可以考慮對這些保護方法作出詳細規定。
三、結語
“民法典”人格權匯編草案,存在部分亮點和創新之處。草案的制度結構在整體上是較為成熟和合理的。同時也是理性的存在,該草案人格權編,其邏輯結構清晰,合理。不僅與《民法總則》的邏輯關系通暢,與民法典各編的草案邏輯關系也相融洽、和諧,草案自身的角度來說邏輯情緒,結構分明,層次清楚,內容豐滿,能夠與時俱進。但目前草案的內容而言還存在一些可以彌補的瑕疵。人格權草案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使之成為保護民事主體人格權益的利器,成為民法典中的最大亮點,讓人民群眾生活的更有尊嚴、充滿幸福感與安全感。人格權獨立成編是現階段強化人格權保護的必由之路,也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之舉。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644
[2] 郭衛華.論性自主權的界定及其私法保護[J]. 法商研究,2005(1):60
[3] 楊立新.人格權法[M]. 法律出版社,2011 .626
[4] 楊立新.對民法典規定人格權法重大爭論的理性思考[J]. 中國法律評論,2016(1)
[5] 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283
[6] 梁慧星,王利明,孫憲忠,徐國棟.中國民法典編纂:歷史重任與時代力舉[J]. 中國法律評論,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