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報作為企業黨委的“喉舌”,長期以來,在傳播企業黨政聲音、傳遞改革強音、聯系職工群眾、塑造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品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企業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媒體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深刻變化的社會形勢,企業報的發展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無論是作為主管單位的企業,還是企業報自身,都應當高度重視,深入思考,大膽變革,統籌兼顧,探索出一條與企業改革發展相適應,與新媒體時代相融合,與企業報自身發展相切合,實現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科學道路。
【關鍵詞】 企業報 改革發展 統籌兼顧 三效統一
一、企業報面臨的問題
某鐵路施工單位企業報(以下簡稱A報)是一家典型的企業報,作為該單位的黨委機關報,是具有國內統一刊號的一張四開報紙,有著光輝的辦報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的改革,A報面臨著眾多企業報面對的同樣問題:
1.缺乏專業的辦報人才。相當部分企業報缺乏優秀的專業新聞采編人員。許多從業人員都是企業內部通訊員轉崗而來,沒有經過專業的新聞理論學習和培訓,對報紙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寫幾篇通訊消息的層面,有的甚至在進入報社之前,既沒寫過新聞消息,也沒實質性接觸過報紙,更不要提辦報。有些企業,還將報社定位為安置性崗位,將一些年齡較大缺乏一定專業技能的員工安排進報社,致使人員結構進一步老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降低。
2.管理體制僵硬。一部分企業將原來的電視臺、廣播站、報社、網站等傳媒平臺,合并為新聞中心,構建大宣傳模式,管理方式也有原來的黨委、行政直管變為由宣傳部轄管,機構合并,人員分流,企業報的地位被降低矮化。有的企業改革步伐較大,緊隨時代大勢,對報社、電視臺、網站、雜志等進行轉企改制,整合資源成立報業公司,但是在管理模式上依然是部門式管理,這又嚴重束縛了其創新發展的活力。
3.缺乏市場和經營意識。企業報以吃“皇糧”為生,其各項資金支出基本依靠企業的撥款,旱澇保收,風雨無憂,不需要面向市場開展經營。久而久之便助長了企業報的惰性,形成了“企事業單位機關報,生存發展靠撥款”的畸形生存理論,管理上同機關部門同模式管理,分配上吃的是“大鍋飯”,報紙內容也是被動接受,不講究效率和效益。這種特殊的依存關系,致使企業報缺乏市場意識和經營意識。
4.新媒體發展迅猛。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聞傳播工具發展迅速,以為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APP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迅猛,對企業報構成了巨大的挑戰,繼續熱衷讀報的讀者大幅度減少,企業報的影響力也變得更加弱化。
二、企業報改革發展策略
變則通,通則久。A報應在在客觀分析自身條件和形勢后,主動提出脫離機關,整合企業各版塊文化傳媒資源,組建A報文化公司,獨立成為自負盈虧的文化傳媒類專業子公司,大膽探索市場化道路。
1.明確職能定位。組建A報文化公司,成為該企業全資獨立子公司,以服務企業為重點,按照市場化運營管理模式,開展了對內對外經營。接受宣傳部業務指導,實行獨立核算,績效考核采取具有文化傳媒行業特色的獨立的考核機制,由A報文化公司結合行業特點具體制定執行。改革后,為適應企業改革和深入推進企業文化建設,A報文化公司進入獨立運營階段,著力將公司打造成為一家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多元發展、運作規范的現代新聞出版和文化傳媒特色企業。
2.優化機構設置。A報文化公司應依照《公司法》設立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股東會,由單一股東主管企業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不設董事會,只設一名執行董事,執行董事為法定代表人,由股東指定或更換;設立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等高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同時根據業務規劃,設立影視部、廣告部、市場部、財務部、策劃部、產品博物館、辦公室、新聞中心、編輯部、記者部等若干業務部門。在選人用人上,采取市場化用人機制,大力聘請具有專業技能的社會人才,充實辦報辦文化公司的力量。
3.盤活現有資源。一方面要對營業范圍進行拓展,將原來單一的辦報業務,拓展為報紙編輯出版;計算機服務業;廣告設計、發布;會議會展服務;攝影服務;影視制作;網頁設計;工藝禮品、日用百貨批發、零售等業務等。另一方面依據業務開展,構建起獎懲明確、效率優先的內部管理制度,對各項業務開展進行規范和優化,激發經營活力。同時充分依托企業的雄厚資源,開展各類文創業務,對內服務好企業服務好職工,對外向市場和社會要效益,將資源優勢和平臺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豐收。
除此之外,還應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過程中始終堅持瞄準一個方向:通過產業化手段推進企業文化和媒體建設,弘揚企業精神。發揮四個功能,即聲像資料的存儲器功能;宣傳思想工作的擴音器功能;文化興企的助推器功能;文化傳媒工作產業化的探路者功能。
三、未來展望
可以預見,A報公司按照子公司模式進行管理,實行獨立運營自負盈虧管理后,將會實現政治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一是上級集團公司黨委的喉舌作用和聯系職工群眾的紐帶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二是宣傳文化工作有了更廣闊的的平臺,企業文化能夠得到很好的沉淀,品牌傳播力更強;三是能夠整合好文化傳媒領域資源,形成市場競爭力,產生經濟收益,并且隨著集團公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企業目標的加速推進,市場將會相應擴大,經濟效益更為可觀,甚至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集團公司的改革發展增色添彩。
【參考文獻】
[1] 娜仁. 內蒙古沙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戰略研究.內蒙古大學MBA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水陽洋(1984—),男,漢族,安徽巢湖人,在讀研究生,西南財經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