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新疆)與中亞地區的貿易額與結算量逐年遞增,為充分發揮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計價結算功能,本文對雙邊跨境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的優勢和困境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跨境人民幣結算 優勢 困境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優勢
1、中亞國家本幣幣值不穩定,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能夠降低匯率風險,減少成本。匯率的穩定性是決定一國貨幣能否成為結算貨幣的關鍵因素,因國內經濟基礎脆弱、問題重重,近年來中亞國家匯率大幅動蕩,降低了本國企業和居民對當地貨幣的認可。受經濟危機影響,2009年中亞最大經濟體哈薩克斯坦宣布將本國貨幣堅戈貶值21%。2014年,為應對俄羅斯盧布貶值和抑制進口,哈薩克斯坦再次將堅戈貶值20%。2018年全年堅戈匯率累計跌幅達15.7%,直到2019年,堅戈震蕩貶值才有所減緩。和哈薩克斯坦相同或相似,中亞其他4個國家近年來也因經濟危機、盧布貶值、國際油價暴跌、自生經濟基礎薄弱等因素導致本國貨幣動蕩下跌。反觀人民幣,2008年以來,人民幣年均匯率均維持在6:1至7:1以內。當前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國際收支總體平衡,外匯儲備充足,中國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利差處于合適區間,這是支撐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重要基石。
2、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逐步深入,人民幣結算的地域優勢愈加凸顯。中亞地區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但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圈差距甚大,故中亞五國對于改善自身現狀,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有強烈的訴求。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為中亞區域金融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一方面,新疆擁有17個對外開放口岸,是我國全面向西開放的前沿;另一方面,新疆與中亞各國相鄰,是連接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樞紐,對中亞五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和發展,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和投資量必然會快速上升,將進一步促進人民幣的中亞區域化。
3、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多邊合作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人民幣中亞區域化。近年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人民幣幣值穩定。中國對中亞國家的貿易投資如火如荼,雙邊貿易進一步加深,這增加了中亞國家對人民幣的信心。同時,我國通過建立上合組織、亞投行等多邊合作組織,增強了人民幣向中亞地區的輸出能力。為了促進人民幣中亞區域化,2009年,我國建立了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 CIPS) 與本幣互換機制,為開展跨境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提供了便利。隨著中亞國家對人民幣的認可程度不斷提升,進出口貿易結算已經開始采用人民幣結算。
二、中國與中亞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困境
1、國際貨幣結算的使用慣性,阻礙了人民幣在中亞區域的推廣。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中亞國家普遍實施“休克療法”,引起通貨膨脹嚴重,匯率波動劇烈等一系列副作用。為應對風險,中亞國家紛紛采用美元等幣值穩定的硬通貨來替代本國貨幣,從而達到財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此外,中亞國家主要以出口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作為經濟發展支柱,因美元掌握了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導致中亞地區對美元的依賴性很強。最后,國際金融組織向經濟落后、資金嚴重缺乏的地區提供援助和低息貸款時,往往使用美元,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因長期依賴上述援助,也增強了中亞地區對美元的使用慣性。綜上,受國際政治經濟影響,中亞地區“美元化”程度一直較高。
2、貿易結構不合理,造成我國外貿企業結算貨幣選擇權較低。近年來,中國向中亞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具有差異性小、可替代性強、附加值低的特點,因產品競爭力低,很難在出口貿易中取得結算貨幣選擇權。反之,中國從中亞國家進口的商品多是礦物燃料、非食用原料以及原料性制成品等初級產品,具有差異化程度低的特點。而在競爭激烈的初級產品交易市場上,為有效降低信息和計算成本,只能采用一種廣泛的貨幣結算,這導致美元仍是主要的結算幣種。
3、我國外貿企業議價能力低,削弱了人民幣結算的選擇權。進出口商之間的議價水平是決定結算幣種的重要因素之一。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企業在談判時往往更具有話語權,能夠左右談判結果,而這些企業更愿意選擇本國貨幣進行計價結算。雖然中國向中亞國家出口產品占有的市場份額較高,但是出口產品主要為電子產品、服裝鞋帽、機械配件等生活用品,且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和代理企業,因單一企業出口規模小,導致沒有話語權,降低了人民幣結算的選擇權。
三、對策與建議
1、以“去美元化”為抓手,在中亞地區積極推進人民幣計價結算。近幾年,隨著新一輪“去美元化”的推進,中亞國家以美元為主的貨幣使用習慣正在改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亞國家民眾對人民幣的認可度不斷提高,這有利于雙方跨境貿易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值得強調的是,人民幣對中亞國家而言也是外幣,在推動雙邊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進程中,應遵循自愿平等互利互贏的原則。
2.優化與中亞國家進出口產品結構,增強我國外貿企業的議價能力。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出口產品附加值的提升,推動我國向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的轉變,增強外貿企業尤其是出口商的議價能力。此外,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將進一步深入,使得從中亞地區進口大宗商品嘗試采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成為可能。
3、以貿易政策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發展。通過放松配額管理、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提高從中亞國家進口非能源產品的比重,達到平衡雙邊貿易的效果。同時,有戰略性地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加快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進程。最后,有效利用政府間協商確定的貿易政策框架,拓展本幣結算渠道,提高中亞國家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
作者簡介:李妍秋(19910107);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新疆昌吉;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研究方向:企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