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京津冀三地區作為整體,助力北方地區交通網絡系統現代化建設,打造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現代化首都圈。政府針對京津冀發展日漸不平衡矛盾,提出加快雄安新區發展戰略步伐,力圖打造京津冀內部新增長極,與首都副中心形成發展新雙翼,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本文將引入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從承接產業、打造創新城市、改善老城區“城市病”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 雄安新區 京津冀發展差異 增長極
一、研究現狀
國家針對京津冀發展差異現狀提出雄安新區戰略建設,專家也紛紛從各角度進行研究。程必定[1](2017)通過對中國區域發展“亞健康”現狀的分析引入雄安建設的戰略意義,并指出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對中國區域“亞健康”狀況的結構性治理,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全國性的引導作用。徐楠[2](2010)引入不平衡增長理論分析,并對中國在近些年的實際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的眾多可借鑒成就給予了肯定。本文引入增長極理論分析:經濟發展初期,新區通過聚集效應而集中周邊地區的發展要素,從而擴大發展規模并產生規模效應;長期內隨著新區經濟發展壯大而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效應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從而拉動河北經濟增長縮小京津冀發展差距。
二、京津翼發展差異現狀
從人均GDP看:京津冀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差異明顯,天津落后于京冀兩地區。按可比介個計算,2019上半年京津冀GDP同比增速分別為6.30%、7.10%和5.6%。從工業看:2019上半年,河北省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在工業占比仍較大,高于京津兩地區,導致河北與京津地區工業增速差異顯著。從財政收入看:近三年京津冀地區財政收入差距逐年擴大:北京市由5081.3億元變動至5786億元;天津市由2993億元變動至2177.8億元;河北由4373.4億元變動至3513.7億元。
可見,導致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主要原因是北京作為全國首都,擁有政策、資源、技術及人才優勢,經濟發展質量高、速度快,河北、天津各方面區位優勢則相對較差。
三、雄安新區建設
(一)新區戰略地位。雄安新區位于京津冀腹地——河北保定,并囊括保定市的雄縣、容城縣和安新縣,京津冀地區分別位于雄安新區的東北方向105KM、偏東方向111KM以及西南方向170KM(河北以省會石家莊為對象進行衡量);2018年4月,雄安新區建設以新時代為背景確定新區規劃期限至2035年,力圖在此期限內圍繞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打造“雄安增長極”,通過設立“典型城市群”探索內陸人口密集城市的一般發展經驗,助力現代化城市建設新模式。
(二)雄安新區優勢條件。新區地處京津冀腹地,公路交通網縱橫發達;經濟開發程度低,環境承載力強,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豐富,充足勞動力有利于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且政府對新區規劃耗時2年,為未來創新型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做好外部條件鋪墊。
四、增長極概念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于1950年提出增長極理論,其中心思想是:某擁有一定規模城市的地理空間,其增長強度在各地區并不平衡,常常圍繞集聚創新型、主導型產業的城市中心孵化出增長中心——經濟增長極[5]。
五、雄安新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
1.從承接產業上,雄安新區規劃與新時代背景下“美麗中國”建設相吻合,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統一原則,打造生態優美、文明宜居、空間有序的城市格局。經濟發展初期,“雄安增長極”作為京津冀區域新的發展中心,以自身優勢條件為基礎形成向心力,向周邊地區發揮極化效應,將京津冀地區高技術人才、資金、技術等與京津產業結構水平的不適應良性產業轉移到新區,有助于緩和京津冀市場環境,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此外,京津冀產業的轉入與新興產業的大量集聚有助于新區產業形成規模經濟,加快增長極形成步伐[3]。
2.從建設創新企業上,新區依托優勢在市中心形成增長極,并通過極化效應吸引優勢企業。這些新興高端產業的集聚有助于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降低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化工產業所占的GDP比重,改善重化工業生產時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提高服務業、金融業所占比重,推動河北經濟向高質量、科學化方向發展,縮小與京津地區的產業結構差距。結合當下大數據時代背景,企業無不立足于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尋求創新點,致力于向創新企業轉型。
3.從改善老城區“城市病”問題上,政府將打造一個新型發展樣板。新區將通過成本優勢吸引周邊京津冀企業入駐,并帶動勞動力流入,人口擴張又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并伴隨城市功能的升級完善,循環往復下,北京非首都功能便逐漸向雄安新區轉移,“城市病”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新區開始由市中心向外輻射,當市中心土地成本上升使得企業利潤變為負值時,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將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中心向低成本地區擴散,由此帶動河北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縮小京津冀地區的差距。
六、結論
未來,雄安新區增長極成型后,必將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因此,政府將致力于京津冀腹地打造一個由中心群經濟帶動整體經濟依次遞進、有序協調發展的經濟增長極體系。
【參考文獻】
[1] 程必定,從區域協調發展視角看雄安新區的設立.[J].區域經濟評論,2017.(05):26-29
[2] 徐楠.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的發展歷程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02):101-102.
[3] 張琳琳.建設雄安新區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影響研究[D].甘肅:蘭州財經大學,2019
[4] 高卷,梁俊,曾琳泉. 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雄安新區發展思路研究.[A].北京:中國發展.2017,第17卷第4期,57-65
[5] 王曉軒,張璞,李文龍.佩魯的增長極理論與產業區位聚集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145-147+157.
作者簡介:高楚依(1998--)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學歷:高中,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