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由互聯網引發的訴訟案件不斷增多,大量的電子數據證據作為證據提呈法庭。而電子證據固有的易修改性及專業性使得電子證據保全困難重重。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化、可溯源化的性質為電子數據證據保全提供了全新的方案。但是目前“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制度存在著多種問題,需要從立法、標準、應用多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 區塊鏈 電子證據 保全
一、傳統公證保全電子證據業務缺陷
1、保全公證時間上的滯后性
根據我國證據規則,電子數據證據只有在被固定后才能在訴訟中被法庭采納,但是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電子數據很容易就被銷毀,并且難以完全恢復,這對公證處固定和并進行電子證據保全提出來很大的挑戰。公證處介入證據保全往往發生在侵權行為之后,屬于時候保全,對于很多侵權行為,由于發生時間短,數據改變容易等問題,一些電子數據往往難以進行公證保全,即便勉強進行公證,公證結果也難以滿足公證當事人對于證據保全的需要。在實務中,很多網絡上的電子證據往往在當事人申請辦理保全證據公證的過程中被刪除或者篡改。由此不難看出,傳統的保全證據公證的工作模式在很多情況下已經難以適應當今信息化時代的取證要求。
2、電子證據保全公證設備落后
隨著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訴訟案件特別是涉及知識產權的訴訟案件呈幾何級數性增長,如淘寶、京東等大型網購平臺以及騰訊,小米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對其平臺上客戶交易數據、電子合同等電子數據的保全實效性要求越來越高,且需要保全的電子數據量也越來越多,但是目前公證機構在硬件配置和技術水平上難以滿足公證申請人的需求,對大數據保全有心無力。
3、本地數據公證效力較弱
目前公證機構受理的電子證據保全公證業務中有相當多的是線下以及本地電子數據,公證書僅僅能夠證明被保全的電子數據是從線下某處或者本地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提取,并且將電子數據轉化為紙質文件。但是,公證過程中無法證明被保全的線下及本地的電子數據的真實性,這就導致了被保全的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及其有限。并且線下以及本地數據極易通過技術手段加以修改,如果在辦理保全證據公證的過程中不慎為虛假數據出具了公證書,那么對于公證處以及公證員本人都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二、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優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區塊鏈定義為一種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其以密碼學為基礎產生,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庫,依托互聯網使多節點共同參與,共同記錄。一旦一個節點對數據完成記錄工作,其他節點會對該節點產生的數據進行嚴重并同步到本地服務器,形成統一有序的記錄。這被稱為分布式記賬技術。一旦要對某一節點的數據進行修改,那么則需要對全部參與節點、儲存服務器內的內容。通過這一技術特點使得采用區塊鏈記錄的數據不可任意修改,使得數據具有可跟蹤、可驗證、可信賴的特點。
區塊鏈技術能夠應用于電子證據保全公證與區塊鏈技術具有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修改難度大等特點密不可分。
首先,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其采取分布式記賬方式,在這種模式中沒有中心處理系統,系統中各個參與節點是平權參與,所有參與節點都可以對數據進行記錄和驗證,并且多個節點間兩戶獨立,可以保證在一部分節點遭到不可恢復的破壞后,其他節點仍可以對數據進行完整恢復。
其次,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信任化的特點,在以往的交易中,交易雙方是以信任為基礎進行交易活動。在區塊鏈技術下,其依靠數字加密以及分布式記賬等技術實現了無須人類及人類組織介入進行數據儲存和記錄,提高了效率也免除了絕大部分的信用風險。
最后,區塊鏈技術具有信息修改難度大的特點。區塊鏈中記錄的數據都要求被記錄下寫入時間,即時間戳,這是區塊鏈數據存在性證明,能夠有效地防止數據被修改,此為區塊鏈保存證據提供了基礎。另外區塊鏈中的數據是全節點記錄,全節點驗證,雖然單個節點下數據有被認為修改的可能,但是在大數據區塊鏈的背景下,單個節點的修改數據不可能被全網節點所認可。只有當所有節點中的數據均被修改后才能真正完成區塊鏈內數據的修改。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讓節點掌握全網過半數以上的算力才有可能實現,但是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要想掌握全網過半數算力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將是不可想象的,其遠遠大于修改數據后所獲得的收益。
三、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公證不足與挑戰
1、采用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缺乏相應的立法支持
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發展及應用正處于快速發展中。面對這項新技術,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了一百余項有關于區塊鏈產業融合的政策文件。但是這些政策文件大多數是指導性意見,缺乏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對于區塊鏈技術應用進行規制,特別是區塊鏈+證據保全方面的立法及司法解釋幾乎沒有。目前我國所制定的有關“區塊鏈+”的規范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類是關于“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的有關規范。2019年國家網信辦發布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首次肯定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的合法性,同時將區塊鏈信息服務納入標準化管理體系中,但是根據目前的規定,第三方區塊鏈存證平臺僅僅是區塊鏈信息服務的提供者,并未對其性質進行明確。
第二是司法領域區塊平臺電子證據的規范。在2018年杭州互聯網法院發布了《杭州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臺規范(實行)》,該規范規定了電子證據平臺的接入標準,但是該規定僅僅適用于杭州互聯網法院。此外北京互聯網法院也發布了相應的電子證據平臺管理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僅適用于發布法院,對娶她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三是“區塊鏈+”電子證據存證的效力規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范》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了通過區塊鏈形式存取的電子證據在符合真實性的條件下,可以作為有效證據予以采納。這是首次在司法實務上對“區塊鏈+”電子證據的法律效力進行認可。但是目前在審判實務中在審查對通過區塊鏈技術來保全電子證據的真實性的標準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
綜上不難看出,我國“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在技術層面已經進行了較好的融合,但是在法律制度層面卻相對滯后,缺乏對其的認同以及相應的治理,這極大地干擾了“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的發展。
2、“區塊鏈+”電子證據的標準不統一
目前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對于區塊鏈存儲服務標準各不相同,首先,僅就用戶實名制驗證來說,不同平臺對于用戶的驗證嚴格程度各異。例如“保全網”僅要求提供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即可完成實名制驗證;“ip360全方位數據權益保護開放式平臺”對則還需要提身份證照片以及手持身份證照片。盡管《杭州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臺規范(試行)》中規定用戶應當進行實名制認證,認證方案存在瑕疵的禁止接入。但是該規范僅僅對接入杭州互聯網法院的區塊鏈服務平臺具有約束力,并且該規范也未明確瑕疵的具體形式,實踐中無法進行操作。其次,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的存證標準不統一造成資源極大的浪費。由于各平臺標準不統一,在法院對于通過“區塊鏈+”保存的電子證據審查認定出現分歧,為確保證據的可用性,當事人往往傾向于多個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同時進行存證,例如“杭州互聯網法院區塊鏈存證第一案”中的杭州華泰一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將所收集到的電子證據同時用factom區塊鏈和比特幣區塊鏈進行存證,這樣既浪費了有限的資源同時也加重了當事人的維權成本。最后,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與公證處的的銜接較弱。公證處作為“區塊鏈+”電子證據的見證節點,并且可以直接通過第三方平臺申請對有關電子證據進行保全。但是除在杭州互聯網法院的網頁上可以明確的看到見證節點為北京市中信公證處,其他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很難找到作為其見證節點的具體公證處的名稱。
3、第三方區塊鏈存儲與證據保全公證分離
在以往的電子證據保全公證活動中,電子證據的取得、固定、公證一體完成,由公證處在受理申請人提出的電子證據保全申請后對電子證據進行保全公證并強申請人出具公證書。而目前的“區塊鏈+”電子證據的保全模式為電子證據的保存與公證處的公證相分離:公證申請人通過第三方區塊鏈存儲平臺對相關電子證據進行區塊鏈儲存,而后通過公證處對其進行公證,這使得申請人既需要繳納區塊鏈保存服務費用,又要支付公證處的證據保全公證費用。這樣大大增加了申請人對電子證據進行保全的成本,不利于“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的發展。
四、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制度完善與發展
1、完善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的法律制度
因為區塊鏈具有天然的自我治理機制,有學者就此指出,在區塊鏈的的監管上可能會出現“密碼學無政府主義”,由遵從法治轉變為服從于不收任何第三方控制的代碼之治。這是極其荒謬和危險的,代碼始終是人為生成的,任何脫離法律監管的代碼治理模式都將產生法外之地。
電子數據目前是我國法定證據種類之一,目前電子數據證據保全規范主要為中國公證協會2012年發布的《辦理保全互聯網電子證據公證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僅僅是調整公證機構提取及固化電子證據的行為,但是卻未將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的相關保全證據行為囊括進來,因此可以在該指導意見的基礎之上,有司法部會商有關單位制定關于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電子證據保全的相關規范。
2、推進“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工作試點先行
“區塊鏈+”電子證據保全工作需要不斷的進行嘗試,根據實踐結果進行調整,作為一種全新的業務手段,在沒有經過驗證的情況下不宜直接大范圍推廣。可以根據國內區塊鏈產業的發展程度,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試點工作,利用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以及公證機構對以區塊鏈技術提取固化的電子證據進行公證,使相應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得到有效保障。并且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公證機構、電子證據使用方應當采用同一節點進行數據的記錄驗證,一方面是為了促使各方主體相互監督,確保電子數據保全的合規性,另一方面,減少有關電子證據的節點數量,加強其安全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可以大力發展智能合約系統,借助智能合約的管理體系,對區塊鏈節點進行管理,加強對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的約束,一旦第三方區塊鏈存儲服務平臺的節點行為出發智能合約規則,智能合約系統就會自動阻止不合規節點行為,進一步加強電子證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區塊鏈+”電子證據數據深度利用
“區塊鏈+”電子證據作為電子數據的一種,各方主體應當構建起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和利用,通過科學有效的電子數據管理提高了數據的利用效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數據進行二次利用。加強數據的分析整理工作,將大量非機構化的區塊鏈存儲的電子證據數據轉化為全方位數據分析圖,在此基礎上借助大數據分析的手段,對保全證據公證的申請方作好行為研判和信用度分析,防止出現欺詐保全公證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童豐.公證介入區塊鏈技術司法運用體系初探——從杭州互聯網法院區塊鏈存證第一案談起[J].中國公證,2018(09):60-64+1.
[2] 李維波. 大數據時代電子數據證明力判斷規則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8.
[3] 鄭旭江.互聯網法院建設對民事訴訟制度的挑戰及應對[J].法律適用,2018(03):10-15.
[4] 米立琴.保全互聯網電子證據公證法律問題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6):184-185.
[5] 馮運榮.電子信息證據保全公證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3(28):130-131.
作者簡介:王家利(1992-),男,漢族,北京人,法律碩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