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萌勛 高士娜 夏燕萍
【摘 要】 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安徽產業的改革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是安徽經濟的命脈所在。本文通過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法,剖析產業發展驅動力。首先運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其次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法,建立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模型。結果表明:在評價模型中,勞動力、科研投入、產業能耗是重要的產業發展水平評價因子;在影響因素模型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工業增加值能耗。最后結合兩種模型的結論,有針對性地給出推動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產業 影響因子 因子分析法 多元線性回歸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實現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的必然選擇,戰略性產業體現了產業是國家對產業及經濟結構調整和規劃下的產物,新興產業體現了國家注重產業發展的創新性和科技感,兩者結合為國家產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由此,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體現創新性的第二產業群的轉型產業及第三產業群的新型產業如信息產業、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分析有助于研究現有產業群發展現狀,有利于對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變革和發展方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為現有產業結構查漏補缺,為產業未來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1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1.1 指標體系的構建
戰略性新興產業[1]發展側重于產業發展的戰略性與創新性,戰略性表現政府對產業的干預,創新性表現產業性質和發展內容。一般情況下,戰略性與政府投入掛鉤,政府投入的物力與資本越多,產業發展水平越高;創新性與社會和企業掛鉤,社會在相關產業投入的資本、人力越多,企業本身對產業發展注入的創新性成分越多,其實現的智能化越高、產能越大。基于此,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注重產業的戰略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精確分析和深入研究。因此,基于以上選取原則,構建含有9個指標的指標群,分別為第三產業(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合計=100)、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較上年能耗差(%)、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千瓦小時/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較上年能耗差(%)、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指數(上年=100)。
1.2 變量定義
本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定義為因變量(F),將指標群定義為自變量(X),自變量具體為:第三產業(x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x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x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x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較上年能耗差(x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x6)、單位工業增加值較上年能耗差(x7)、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x8)、第三產業增加值指數(x9)。
2 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2.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產業發展水平評價
2.1.1 模型適用性檢驗
檢驗指標群與因子分析法的適用性,有助于對產業發展水平評價的精準研究。基于KMO和Bartlett檢驗,進行模型適用性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P=0.000<0.01,KMO檢驗值是0.814>0.8,球形假設被拒絕,說明9個指標間的相關性較強,適合作因子分析,且適用性強。
2.1.2 公共因子提取
按照累積方差貢獻率()
的原則提取所需的公共因子,第一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32.786%,第二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20.960%,第三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17.081%,第四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15.122%,前四項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5.950%,可代表全部指標85.950%的信息。
2.1.3 實際模型的建立
第一公因子包括x1、x3、x8、x9,x3和x8分別與人才輸送和科研投入掛鉤,而x1、x9是產業產出和可持續產出效用。因此,F1可概括為以勞動力與科研投入的產業發展水平提升;第二公因子包括x4、x5,x4和x5與產能和能耗相關。因此,F2可概括為地區能耗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第三公因子包括x2,x2是高新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以及對經濟結構的作用力。因此,F3可概括為產業發展速度;第四公因子包括x6、x7,x6和x7與持續產能和能耗相關。因此,F4可概括為工業能耗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將因子分析的綜合得分定義為產業發展水平(F),可建立F與公因子F1、F1、F3、F4的關系函數:
2.2 基于多元線性回歸的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2.2.1 變量篩選
檢驗指標間的相關性,有助于對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精確研究。基于VIF對指標的相關程度進行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x1、x2、x5、x7、x8的,可提取x2、x4、x6、x9,即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第三產業增加值指數。
2.2.2 實際模型的建立
利用SPSS軟件擬合線性回歸函數,得到4個解釋變量與產業發展水平的函數關系式:
由模型輸出結果可知,模型的擬合優度R2=0.901,這說明模型擬合精度高,擬合效果好;
3 可行性建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安徽經濟命脈,是具有產業發展導向性的創新產業群。本文通過因子分析法知道勞動力、科研、能耗是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成分,通過多元線性回歸知道產業產出及可持續產出、能耗對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從兩個模型的結論可總結出,勞動力、科研投入對產能和能耗的影響,也進一步得出高質量勞動力、科研投入對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的重大影響。因此,基于以上結論,給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建議,從而提高安徽經濟發展水平。
3.1 實現教育改革,輸送高質量人才
勞動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對于新興產業來說,高質量勞動力是其向好發展的必須要素[2]。實現教育改革,打破應試教育現狀,以培養高素質、高質量、高能力勞動力為主的教育方式成為現今教育的重點。讓人才推動創新產業發展,讓人才成為創新要素源源不斷的輸送動力[3],這可以實現新興產業的根本性改革,實現由小到大的全局性產業鏈的結構改革。
3.2 加大科研投入,形成低能耗高產能
科研投入可以側面看出地區政府和社會對新興產業的重視程度,合肥作為安徽省創新產業的引導者,是安徽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對創新產業的投入是安徽最高的,可見其對產業和經濟的重視程度之高,而其加大科研投入的結果必然是實現生產的低能耗和高產能[4]。由此,對科研的投入是創新產業發展的必要趨勢,通過科技研究和人才投入,研發產業高新技術,投入實際產出,實現產業從源頭上的高新和高質,從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5]。
3.3 可持續投入推動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投入內容包括對產業發展的人才輸送和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創新產業發展的基礎,人才輸送加快產業發展進程[6],可持續的經濟是地區發展的良性經濟,是被政府推崇的循環經濟,是要形成的最終經濟體。可持續投入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因素,通過人才和研發費用的可持續投入,為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是實現持續的經濟結構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的根本。
4 結論
戰略性產業是順應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發展水平體現地區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是地區經濟的關鍵。經濟研究不可能顧全經濟的全局發展,如何使經濟研究具有價值和適用性是研究的重點,戰略性是經濟的重點,對其進行研究更有助于把握經濟的運作機理,以局部顯著優化帶動整體提升。因此,對經濟分析側重點的分析,繼而以點的分析突破線的層次,最終達到面的效果。這啟示我們,對問題的研究要具有變通思維,將問題切割成多個小塊,逐一擊破才更具價值。
【參考文獻】
[1] 游佳.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影響因素研究[J].時代經貿,2019(35):11-12.
[2] 楊靜佳. 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及影響因素研究[D].安徽工業大學,2018.
[3] 張娜娜,胡斌,楊坤.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3):153-155.
[4] 唐培華. 長沙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5] 陳振. 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9.
[6] 李繼勇,張嬌揚.河北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3):74-77.
作者簡介:1.程萌勛(1998——)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2.高士娜(1997——)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工程造價專業
3.夏燕萍(1998——)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8級本科生,金融工程專業